密州三章(王畔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密州三章》是中國當代作家王畔政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密州三章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春秋時為魯之諸邑,戰國時境內分屬齊魯。西漢初年置縣,始稱東武,隋代改稱諸城,宋、金、元屬密州。明清稱諸城。白堊紀時代的恐龍在這裡繁育生息,上古名君虞舜誕生於濰河岸邊的諸馮村。「中國龍城,舜帝故里」名揚四海。
恐龍谷
南有自貢,北有諸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恐龍化石群遺址是兩地最大的共性。
諸城市城西20華里處的那個「恐龍澗」,也叫「恐龍谷」。恐龍谷看龍,看到的是些「龍骨」,更確切的說是「龍骨化石」,「恐龍化石群遺址」,感受的卻是侏羅紀時代恐龍主宰地球的宏大氣象。
走進恐龍谷,從西向東,谷深十五米,長約八百米,從谷底的小路徐徐而行,屏住呼吸,抬頭仰觀,懸崖般的峭壁上是一叢叢的「龍骨林」,一眼望不到邊的龍骨化石鑲嵌在石壁上,濟濟一堂的龍骨化石群,繪就了一幅千姿百態的恐龍世界圖,面對如此強大的恐龍氣場,眼前突然產生一種幻覺:如非洲草原上百萬角馬奔騰,似黃河壺口瀑布撕裂般轟鳴。悄悄移動着腳步,怕驚醒這群浩大的龍陣,眼光在龍骨化石的叢林裡搜尋,灰白且油光可鑑的龍骨化石,跳入了我們一片雲霧蒸騰的腦海里。巨大的問號和震動心弦的感嘆號在心中反覆奔涌。
恐龍谷看龍,是一次時光隧道的穿越。兩億六千萬年前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恐龍,距離我們實在是太遙遠!那時的恐龍是地球的統帥,人類還處在遙遠的茫茫無邊的神話里。直到七千萬年前的中生代晚期,恐龍家族在一團迷霧般的災難中全部滅絕。時光穿越了上億萬年之後,人類才在考古學家的引導下認識了這些地球上的主宰者。
恐龍化石遺蹟在地球上不同的角落都有所發現,但唯有在中國、在中國的諸城,才會看到這氣勢別樣的恐龍。恐龍谷展示的世界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長廊、世界品種最多的恐龍化石集群、恐龍館內世界個體最高的鴨嘴龍化石骨架等多個世界之最,無不讓我們的心靈感到震撼!
恐龍谷看龍,瞻仰宇宙往昔時光隧道上的奇觀,展示人類科學之花怒放的盛典。
恐龍谷看龍,億萬年時光的兩頭,這頭,我面對恐龍深深地凝望,與龍共舞;那頭,恐龍面對我友好的微笑,我們握手擁抱。龍是華夏民族意識的創造,是一種象徵,而恐龍則是現實人類中的精神圖騰,在中國,在諸城,這種精神圖騰達到了頂峰。
摸摸龍骨,一生幸福。放逐夢想,龍城飛騰。
超然台
一座千年的古台,牽動大批文士千年的夢想。而這座有形的古台在歲月的淘洗中只嵌在人們那深井般的腦海,而今,這座古台終於在一張彌足珍貴的老照片指引下復活。這就是超然台。
大宋時代的密州,遠沒有現代的一地繁盛。「一肚子不合時宜」的蘇軾從天堂杭州一路趕來赴任密州太守時,正值蝗旱相仍,盜賊滿野,獄訟充斥,民不堪命。蠻荒、乾旱、蝗災、饑饉、餓殍、盜賊,是它的關鍵詞。蘇軾關注民瘼,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他率眾衙役下野捕蝗,鑿雩泉祈雨;他治理盜賊,磨刀入谷追窮寇。僅兩年,政治清明,海晏河清。密州百姓生產生活便有很大起色。
太守勞作閒暇之餘,將衙門北面元魏時殘存的舊台一番修葺,邀在齊州(今濟南)做官的弟弟蘇轍起名曰「超然台」。台下開闢一處菜畦,種植一些時鮮菜蔬。台上約來一眾文朋詩友,調素琴,閱金經,彈琴吹簫,喝茶飲酒,詩詞酬酢。
人間蘇杭,總是那麼令凡夫俗子意亂情迷,天堂杭州,竟不是蘇軾的久留之地。杭州為官,作為副手通判,留下了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也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那首著名的《湖上初晴後雨》詩。密州任職,已然是一把手,為官一任,權杖在握,可以執行自己的意志。履職毫不含糊,黎民百姓尊其為「蘇公」「青天」,政績可見一斑。業餘追求一種高雅的生活,自然離不開琴棋書畫和詩詞。
隔千里兮共明月,每逢佳節倍思親。丙辰中秋月夜,蘇軾照例登上了超然台。晴空萬里,月光如水,思念家鄉,想念故友,思念王弗,想念子由。飲幾杯老酒,彈幾曲古琴,鋪展開紙筆,電閃雷鳴般的思維化作滿腔的詩意,蘸着飽滿的月光,一首千古吟月的絕唱詞《水調歌頭》橫空出世……
世間最美好的詩文,似乎總伴着亭台樓閣誕生。「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落筆於「滕王閣」;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出自於「黃鶴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來自於「醉翁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源自於「岳陽樓」。在超然台,面對浩瀚的星空,明鏡似的月亮,高歌一曲「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千百年來,超然台就一直那麼令人着迷。中秋登超然台賞月,成為文人雅士重溫蘇子歌詞、緬懷蘇子情懷的一種儀式。在朗誦大師的華美詞章里,氤氳着大地一片濃濃的詩意,蓬勃出一代一代莘莘學子。
超然台處,你聽,「……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或吟或唱,餘音千年繞樑不已。
就永恆論,華夏不可無此詩;
就千年論,密州不可無此台;
就百年論,人間不可無蘇軾。
舜帝廟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這是一代偉人的呼喚,更是億萬蒼生的期待。
盤古開天闢地始,誕生了著名的三皇五帝,舜帝便是「五帝」之一。
孟子考證:「舜生於諸馮。」舜帝誕生的那個村莊,古密州(今諸城)濰河西岸的諸馮村,至今幾無爭議。
明清記載的舜廟、舜井、歷山早已蕩然無存,而今的舜帝廟,為2004年在原址諸馮村旁邊仿明清古建築所重建。重建的舜帝廟靈巧精緻,既無大肆鋪排,也無宏闊構築,只有古香古色,只有古風遺韻,只有舜帝魂骨。
鼓聲悠悠,七百里濰河在它的鐘聲里沉醉。仿佛,從中古到春秋,歷經唐宋元明清,整個華夏大地,都曾飄逸着一代帝王的身影。居密州城中,依黛翠的臥虎山,枕清幽的濰河水,釀千古道德文化氣韻。舜帝廟,孝德精神之根,書香文明之源,勤廉文化之魂。
徜徉於舜帝廟,或可與數千年來的士子們相逢。那裡有識鳥語的春秋文士公冶長,那裡有《清明上河圖》畫師張擇端,那裡有帝師竇光鼐、宰相劉羅鍋,那裡有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那裡有現代詩翁臧克家、文學大家王統照、曲壇領袖陶鈍、紅色小說家王願堅……無須諱言,這座小城曾是孔子的女婿家,李清照的婆婆家,毛澤東的丈人家……一座小城衍生出燦若星辰的歷史文化名人,這種佛羅倫薩式的文化現象,或可在這裡得到解秘。
密州人日夜穿梭的濰河沿岸,自然是舜帝常常勞作休憩的寶地。河水淙淙流淌,映照着舜帝偉岸的身影,岸邊草木枯榮,依稀有舜帝辛勞的喘息,河邊膏腴的土地,有舜帝耕耘的足跡,大地脈搏的律動,有舜帝激盪的心跳。三生有幸,生存於這方熱土,或多或少,密州人的骨骼烙上了孝德文化的胎記。
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五千年華夏民族文明史,濫觴於德孝仁誠虞舜帝。五千年舜帝,孝德不變,五千年風雨,文化不老。世世代代砥礪前行的密州人,永遠高擎孝德文化的光輝旗幟。
為了紀念虞舜帝,值得修建一座廟;為了弘揚孝德風,值得抒寫一首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