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壽縣古城牆,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是中國如今仍保存完好的古代城牆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壽縣城牆有四門,東門稱為賓陽,南稱為通淝,西門稱為定湖,北門稱為靖淮。而四門的瓮城也依然保存。

壽縣曾在歷史上是十分重要的軍事重鎮。而壽縣又非常容易遭受淮河泛濫,所以在歷史上壽縣城牆一直都在不斷整修中。在1991年的洪災中壽縣古城內一度安置有10餘萬災民。現存城牆為南宋時重築,現今還可以看到「建康」等牆磚字樣。

目錄

主要景點

壽縣古城牆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壽縣壽春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鐵路淮南站約25公里,距滁新高速淮南西出入口僅2公里。規劃中的商杭客運專線將在古城牆北門外設客運站。壽縣古城牆處於中國地理和自然的南北分界線上,東淝河經瓦埠湖至靖淮門(北門)外護城河流入淮河地理位置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383年,在壽縣古城發生的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1]。成就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的歷史典故。

歷史

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曾五次為都,屢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為揚州域,商周為州來國地,春秋屬楚,戰國後期楚國遷都於此。三國是為魏地,已是十餘萬人的重鎮。自晉以後到唐、宋,壽縣繼續以繁華著稱於世,所謂「揚(州)壽(州)皆為重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博物館內更有許多珍貴的收藏。 壽縣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故鄉[2],是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以楚文化為底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鄉土文化,尤以正陽肘閣、壽州鑼鼓等廣受歡迎。壽縣勝跡宏博,現在的古建築有發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的報恩寺、宋嘉定時期的古城牆、元代的黌學明朝時期華東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肅穆的孫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羅棋布,主要有蔡候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頗墓、宓子墓等;古遺址有古郢都遺址、安豐城遺址、淝水之戰古戰場等;其它還有春申坊、時公祠、鬥雞台、呂蒙正寒窯、陳玉成囚室、狀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載於方志的壽州內八景和外八景等等。目前全縣存有古蹟160多處,其中唐、宋、明、清建築10多處,古墓葬多達80多座,古遺址29處。壽縣文物眾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館」之稱。壽縣人文薈萃。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修的安豐塘(芍陂),與都江堰鄭國渠漳河渠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壽縣是世界管狀射擊武器、垂體激素藥物、豆腐的發源地「天下第一塘」安豐塘所在地,因而又被世人稱為「四個世界之最」。特別是豆腐文化的始祖--淮南王劉安及其門人編著的宏篇巨著《淮南子》,集自然科學哲學史學文學價值於一體,博大精深,在亞洲和世界上都廣有影響,現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專門研究《淮南子》的學術團體。「時苗留犢」的典故早在唐代就被作為兒童啟蒙教育的典範,「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成語膾炙人口,國人皆知……。宋代政治家呂夷簡、呂公著和詩人呂本中,清代一代帝師孫家鼐、民國英傑柏文蔚,以及抗日名將方振武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已名垂青冊,萬古流芳。壽縣是革命老區,誕生了安徽省最早的黨組織--中共壽縣小甸集鎮特別支部,走出了曹淵、曹蘊真、薛卓漢、方運熾、孫一中等一批談民族獨立和解放而光榮獻身的革命先烈,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視頻

壽縣古城牆 相關視頻

實拍壽縣古城牆,中國七大古城牆之一,住在這裡面感覺真的很幸福
游壽縣古城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