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尼克松主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尼克松主義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本名: 尼克松主義

別名: 關島主義(Guam doctrine)

所處時代: 1969年7月25日

民族族群: 美國

尼克松主義美國總統尼克松提出的調整對外政策的戰略重點的主張。60年代後期,美國的實力在侵略越南戰爭中遭到很大的削弱,在國內陷入空前的經濟、金融和政治危機。尼克松就任總統後,針對上述情況決定在對外政策方面做重大調整。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關島提出美國收縮戰線、越南戰爭越南化、用亞洲人打亞洲人的"新亞洲政策"。西方報刊稱之為"尼克松主義"或"關島主義"。[1]

1967年10月,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發表的《越南戰爭之後的亞洲》一文,表達這個主義的萌芽主張。尼克松主義的實質:尼克松主義是美國霸權地位衰落的產物和表現。

政策要點

1969年7月25日,他出訪亞洲途經關島,宣布對亞洲的新政策。其要點是:越戰結束後,美國仍將發揮重要作用,並恪守業已承擔的條約義務。但除非受到核大國的威脅,美將鼓勵其亞洲盟友自己承擔國內安全和軍事防務的責任,而美則避免捲入越南式的戰爭。集體安全是美支持其盟友對付國內或核大國的威脅所謀求的一個目標。這一亞洲政策被稱為"關島主義"。以後,尼克松在歷年的國情咨文中,進而把這一政策延伸為全球政策,以及處理與其盟友全面關係的總方針。1970年他把這個主義歸結為美國與其全球盟友之間的"夥伴關係"(包括軍事、政治和經濟等方面);並指出,其中心點是,美國將不再承擔保衛世界自由國家的全部責任。

三大標準

尼克松主義處理了美國戰後兩度介入戰事(朝鮮戰爭與越戰)的矛盾;因為美國在未有正式承諾的國家作戰,在技術上未有任何同盟含義的地區作戰。針對這些地區,為了不要過分伸張勢力,也不要放棄職守,尼克松主義訂立美國干涉有三大標準:

第一,美國將信守條約承諾。

第二,如果某個核大國威脅將與美國結盟的國家之自由,或威脅到美國視其生存攸關國家安全之國家時,美國將"提供保護傘"。

第三,一旦涉及到非核之侵略,美國將"依賴直接受威脅的國家,承擔起提供防禦之人力之主要責任"。

理論的拓展

1971和1973年,尼克松又宣布,此主義代表美國對全世界的基本立場,是美國對待其全球主要盟國的方針的中心。狹義上,這個主義只限於美國調整其海外義務,以及與其盟友的關係;廣義上,還包括對中蘇政策的總方針,即"實力"加"談判"。尼克松在1970年的國情咨文中,就提出以"夥伴關係、實力和談判"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戰略",並指出後兩點是對共產黨國家政策的兩個方面。在以後一些政策聲明里,他又把這一"新戰略"與"尼克松主義"交替使用。而一些高級官員直接把上述"三大支柱"稱為"尼克松主義"。這個主義是尼克松政府多極均勢外交的指南,在其任內,美軍退出了越南戰場,改善了中美關係,把戰略重點轉向蘇聯,從而調整了美國的國際地位。它是美國戰後對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調整,成為以後幾屆政府外交政策的出發點。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