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孔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層孔蟲(Stromatoporoids)是一類古老的海生無脊椎動物,生存於寒武紀至白堊紀,在志留紀及泥盆紀最為繁盛[1],常形成礁體,石炭紀至三疊紀無化石記錄,中生代僅有少數代表,現已完全滅絕。
於1826年首次被命名和描述。曾被認為是藻類、有孔蟲、海綿、古杯、水螅、苔蘚蟲等,現在被視為多孔動物門下的一綱。牠們是重要的指相化石,可以藉其判斷該地層過去的沉積環境。[2]
分布
層孔蟲化石的地理分佈甚廣,在世界各地志留紀、泥盆紀的碳酸鹽沉積地層中幾乎都有牠們的代表。中國的層孔蟲化石很多,常見的屬包括拉貝希層孔蟲(Labechia)和方格層孔蟲(Clathrodictyon)等。珠穆朗瑪峰的侏羅紀中發現有準放射層孔蟲(Actinostromina)等。在日本則多產於侏羅紀的鳥巢石灰岩上。
特徵
其化石為粒狀或纖維狀,僅發現由碳酸鈣組成之塊狀或層狀群體之骨骼化石,未發現動物體。骨骼由石灰質組成,外形變化很大,有半球狀、塊狀、分枝狀、薄層狀、圓柱狀等,最小直徑僅數毫米,最大則可達數米以上,由同心層狀排列的鈣質細層和與之垂直的支柱構成,常相互垂直,形如網格。細層平直、彎曲或褶皺,支柱限於細層之間或穿過細層,有時細層及支柱發育不完整而形成不規則的網格狀。細層及支柱均是堅實的或穿有細孔。此外,內部還有厚層、蟲室、假蟲管等構造。
層孔蟲的微細構造在分類上十分重要,現已劃分出14種類型。有的層孔蟲外形為圓柱狀,中央具有空心的軸管,管內可具橫板,管的周圍被細層和支柱或泡沫狀組織所圍繞,如常見於泥盆紀的雙孔層孔蟲(Amphipora)。硬體表面常有呈放射狀排列的星狀溝及刺、瘤、凹陷等。其本身可形成礁,也可和珊瑚及苔蘚蟲一起形成礁。
參考文獻
- ↑ Stock, C.W. 2001, Stromatoporoidea, 1926–2000: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v. 75, p. 1079–1089.
- ↑ Da Silva, A. C.; Kershaw, S.; Boulvain, F. Stromatoporoid palaeoecology in the Frasnian (Upper Devonian) Belgian platform,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interpretation of carbonate platform environments. Palaeontology. 2011, 54: 1–23. doi:10.1111/j.1475-4983.2011.0103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