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杜運燮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作品原文

  作者:杜運燮

  來自平原,而只好放棄平原,

  植根於地球,卻更想植根於雲漢;

  茫茫平原的升華,它幻夢的形象,

  大家自豪有他,他卻永遠不滿。


  他嚮往的是高遠變化萬千的天空,

  有無盡光熱的太陽,博學含蓄的月亮,

  笑眼的星群,生命力最豐富的風,

  戴雪帽享受寂靜冬日的安詳。


  還喜歡一些有音樂天才的流水,

  掛一面瀑布,唱悅耳的質樸山歌;

  或者孤獨的古廟,招引善男信女俯跪,

  有暮鼓晨鐘單調地訴說某種飢餓,


  或者一些怪人隱士,羨慕他,追隨他,

  欣賞人海的波濤起伏,卻只能孤獨地

  生活,到夜裡,夢着流水流着夢,

  回到平原上唯一甜蜜的童年記憶。


  他追求,所以不滿足,所以更追求:

  他沒有桃花,沒有牛羊、炊煙、村落;

  可以鳥瞰,有更多空氣,也有更多石頭;

  因為他只好離開他必需的,他永遠寂寞。

  1945

作者簡介

杜運燮(1918年-2002年),筆名吳進、吳達翰,福建古田人,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詩人、愛國歸僑,「九葉派」詩人之一。[1]

大學期間曾應召入飛虎隊和中國駐印軍任翻譯三年多。1951年起在新華社國際部工作。杜運燮的詩作《秋》 因為「朦朧」曾被詩評質疑,之後「朦朧」一詞逐漸演變成詩歌史上的專用名詞。杜運燮的一首詩《秋》發表之後,因有評論家說該詩朦朧得讓人氣悶,從此 「朦朧」成為詩壇的專用名詞,後演變成一個重要詩歌流派。[2]

2002年7月16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3]

九葉詩人

1948年的詩壇,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九葉派」的正式亮相,當然那個時候還不叫這個名字。由於曹辛之臧克家組成星群社在藝術觀點上的分歧,他與詩作風格相近的辛笛陳敬容唐祈唐湜等人創辦了《中國新詩》月刊,並與已經從昆明的西南聯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運燮鄭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聯繫,形成了一個新的詩歌流派———「中國新詩派」。

經歷了「文革」的禁錮,1979年之後,整個國內空氣緩和,大家都很活躍,鄭敏也重新開始寫詩,第一首詩名為《有你在我身邊———詩呵,我又找到了你》。有一天她接到唐祈的來信,約她和杜運燮、袁可嘉、上海的王辛笛、唐祈、陳敬容,到曹辛之家見面。袁可嘉是鄭敏的同學,但沒什麼來往。而其他人,其實鄭敏也是第一次見到他們,大都以前只知道名字而已。

當時大家都感覺,二戰以後那些前沿的思想都是通過詩歌反映出來的,而20世紀的詩歌雖然有很多創新,但也忘記了以前創作時的一些好的經驗。曹辛之於是倡導,應該把四十年代中國的詩歌結成集給年輕人看看,給他們一些參考。曹辛之、鄭敏這些詩人都是在四十年代的時候在《大公報》發表詩歌的,還被說成是南北才子圍繞沈從文這個大糞坑轉。曹辛之認為是不是起個名字?資格最老的王辛笛就認為應該知道自己的位置,我們不是鮮花,就做一點綠葉吧,九個人就九葉吧。

於是他們每個人都挑選出幾首自己40年代創作的詩,出版了《九葉集》,之後他們也就被大家稱為「九葉派」詩人了。其實他們這個所謂的「九葉派」組織非常鬆散,《九葉集》之後大家還是各自忙碌。而今九葉已經凋零了八葉,只剩下鄭敏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