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嵩口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嵩口鎮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西南部,地處永泰、仙遊、德化、尤溪、閩清五縣的結合部,距縣城56公里,203、103的省道貫穿境內,是永泰西南地區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總面積25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42.43公頃,林地面積2.18萬公頃;果樹面積2.8萬公頃,轄2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3.26萬。

基本介紹

嵩口鎮境內山巒起伏,峰谷相間,地勢險峻。東面的鯉魚上天(山名),海拔1533米,東南面的烏石山海拔887米,西面的白岩尖海拔1608米,南面的東湖尖海拔1681米,為嵩口鎮也是永泰縣的最高峰[1]。嵩口自古即被稱之為永泰的南大門。1949年8月2日,南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即由此揮師東進,解放縣城,挺進福州

嵩口鎮經濟產值

2004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3.2億元,財政收入86.33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408元。該鎮是全縣李果生產地,現有李果面積2萬公頃,總產量達9000噸,西甜瓜120公頃,年產量3600噸。柑桔、青梅、橄欖、香蕉、甘蔗、柿子等水果生產也逐步得到發展。2004年,完成鎮區水泥路的拓寬改造1650米,完成大喜至白灣、村洋至月洲、溪湖至蘆洋12公里水泥路面鋪設,建成150米長的玉湖大橋、二中多功能試驗樓和中心小學綜合教學樓。

榮譽稱號

嵩口鎮繼去年獲評省歷史文化名鎮稱號後,永泰縣嵩口鎮於日再次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2月23日,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授牌儀式在北京舉行。

據介紹,自2003年以來,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共有251個。嵩口鎮是福州市首個獲此殊榮的古鎮。福建省獲此稱號的還有上杭古田鎮、邵武和平鎮。嵩口鎮黨委書記張培奮說,嵩口鎮早在新時器時代就有古越先民活動。元至正年間設漈門巡檢署,明初治所移到嵩口,俗稱「嵩口司」,當地至今流傳「嵩口司鐵印直行」的傳說。民國5年,這裡成立了全省首家鄉級商會;民國15年自行發行紙幣,設稅卡和鴉片專賣局;民國27年設鎮。嵩口早在南宋時就發展成小集市,元明時商業繁榮,並形成農曆每月初一、十五的趕墟習俗,成為遠近聞名的客流、貨流、物流集散地。

據嵩口鎮黨委書記張培奮介紹,嵩口鎮此次能成功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源於其鎮區仍保留相對完整的明清建築群。僅在嵩口鎮區,60多座明清時期古民居仍保存完好。而在嵩口各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達百座以上。古建築專家和文物專家稱讚嵩口古民居「品種之多,數量之眾,保存之好,藝術之高,堪稱奇蹟」。據悉,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後,嵩口鎮將出台專門的古民居管理辦法,配合文物等有關部門,對古民居進行更好的保護。

2016年10月14日,住建部公布首批127個特色小鎮[2],嵩口鎮在列。

歷史沿革

嵩口鎮所轄區域,宋時屬和平鄉英達里;元時分屬29都、33都、34都;明、清時分屬中和鄉感應里和英達里、保德里;民國初屬南區,27年改為嵩口鎮。建國初屬三區;1955年設嵩口區,轄1鎮16個鄉;1958年改為嵩口公社,下轄嵩口、東洋、長慶、蓋洋、洑口5個管理區,其中嵩口管理區下轄13個生產大隊;1984年設嵩口鎮,下轄1個居委會,20個村。

視頻

嵩口鎮 相關視頻

《記住鄉愁》第四季第三集-嵩口鎮
永泰縣嵩口鎮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