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城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巴城鎮屬季風性濕潤氣候,地勢由西向東傾斜,自然坡度較小,眾多的河湖把陸地分割成眾多外沿高中間低的碟形盆地,景點有陽澄湖水上公園、巴城老街、水之夢樂園等,曾被認定為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
建制沿革
良渚文化期
距今四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時期,巴城地區已有人類活動。
吳闔閭(公元前514年)
吳王闔閭為加強防衛,在陽城湖之東、南、北三面築武城、雉城、巴城等12城。
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崑山屬平江府,下轄9鄉24保。巴城屬平江府崑山縣朱塘鄉第三保。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年由崑山縣分出部分都保,另置新陽縣,兩縣同城分治。巴城改屬新陽縣。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崑山、新陽兩縣推行地方自治。1910年廢保都制,建鄉(市)、區、圖制,巴城為鄉,下轄7區26圖。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昆新兩縣合併,稱崑山縣,巴城鄉屬崑山縣。
民國十八年(公元1930年)8月15日,全縣重劃為10個區,337鄉、41鎮。巴城鄉改為第九區,以城隍廟全屋改建為區公所。
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6月,崑山縣並10區為8個自治區,共41鄉、24鎮。巴城改為第8區,轄巴城、石牌、周墅3鎮及北六、環湖、新圩、三塘、葦舟、晚香6鄉,計317閭,1387鄰。
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1月10日,崑山縣廢閭鄰制實行保甲制。共8區,446保、5359甲。巴城仍為第8區,轄區不變,閭鄰改保甲後,共74保789甲。12月5日,全縣重劃為8個區(城內、蓬朗、錄葭、茜墩、巴城、楊湘、張浦、正儀),第八區是巴城區
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9月,崑山縣改劃為8區64鄉(鎮)。原巴城、周墅兩區合併為第八區,下轄巴城、石牌、周墅3鎮和北六、環湖、三塘、晚香、新圩、葦舟6鄉。
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2月,巴城轄區調整,在1945年9月原有的3鎮6鄉的基礎上,增轄新鎮、北虞、青墩、漢浦4個鄉。12月15日,崑山縣根據江蘇省5千戶以上方可為鎮的規定,重劃政區為1鎮26鄉,巴城鎮改為巴城鄉。
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5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六軍的一個營進駐巴城,宣布巴城解放。14日,巴城區人民政府宣布成立。
1949年11月,巴城區轄巴城、三塘、城北3鄉。原轄的金雞、周墅2鄉,分出另立為周墅區。
1950年1月,廢除保甲制度,建立村政權。鄉以下有119個聯村,設村行政管理委員會,村以下設行政小組。
1951年6月1日,縣調整區劃,原城郊區的大漁、廣福2鄉,原正義區的黃泥鄉,及原常熟縣的石牌鄉、巷埭鄉,均劃入巴城區。巴城區共轄14個鄉(包括巴城鎮)。
1958年10月撤鄉建人民公社,成立正儀公社管理委員會。
1959年2月,劃出榮亭大隊歸縣農場管轄。
1968年4月,成立正儀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3年6月政社分設,撤銷公社管理委員會,成立鄉人民政府。取消大隊建制,改設為村民委員會。
1988年6月撤鄉建制,成立正儀鎮人民政府。
2003年12月20,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巴城鎮、石牌鎮、正儀鎮建制,以原巴城、石牌兩鎮行政區域和原正儀鎮婁江以北地區合併,設立新巴城鎮,鎮政府駐地設在巴城集鎮。隸屬江蘇省崑山市[2]。
視頻
巴城鎮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出爐 蘇州吳中區光福鎮崑山市巴城鎮入選 ,搜狐,2019-01-31
- ↑ 巴城歷史 ,崑山陽澄湖旅遊發展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