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管弦樂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巴黎管弦樂團(法語:Orchestre de Paris)成立於1967年,是世界著名管弦樂團之一。
巴黎管弦樂團成立於1967年,前身為「巴黎音樂院管弦樂團」,由時任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和樂團音樂總監馬塞爾·蘭多夫斯基委派指揮家查理·明希創建。1976年,巴倫博伊姆執掌樂團期間創建了巴黎管弦樂團附屬合唱團,從此樂團和合唱團常常合作演出。1994年至1996年間樂團曾使用過巴黎沙特雷劇院作為演出地,現今樂團有常任團員119名,自2015起駐地於巴黎愛樂廳。
巴黎管弦樂團致力於現當代音樂和歌劇,常年在法國和歐洲各地、美國以及拉丁美洲巡迴演出,世界各地著名音樂節上也常有他們的身影。2004年,巴黎管弦樂團曾在中法文化年活動中由指揮埃申巴赫帶領在中國成功首演[1]。
簡歷
它的前身名為「 巴黎音樂院 管弦樂團」,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828年巴黎歌劇院樂隊的音樂會演出。1938年後,明希、 克路易坦、馬蒂儂等先後指揮該樂團。
1967年, 巴黎管弦樂團的誕生,夏爾·明夏爾·明希的到來是樂團的巨大機遇。這位法國最著名的指揮家早先在波士頓任職五年,回來接任巴黎管弦樂團的常任指揮,時年76歲。
夏爾·明希是 巴黎 管弦樂團的首位藝術總監,此後相繼由赫伯特·馮·卡拉揚(1969-1971年)、喬治· 索爾蒂(1972-1975年)、 丹尼爾·巴倫博伊姆(1975-1989年,他創建了巴黎管弦樂團合唱團)、謝苗·巴克科夫(1989-1999年)和克里斯托夫·馮·多納伊(1998-1999,他曾任藝術顧問)繼任。2000年9月隨着委任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為藝術總監的開始創建了一個新紀元。
樂團誕生
1967年克魯伊但的逝世既是一個時代的終止,也是一個新生命的發軔。這一年,在當時的法國文化部長安德列·馬爾魯的倡議下,組建一個能夠真正代表法國交響樂演奏水平並且可以與歐洲所有的一流樂團分庭抗禮的交響樂團的計劃被提到了日程之上。於是在文化部及巴黎市政府的支持下,巴黎音樂學院管弦樂團正式改組為巴黎管弦樂團,樂團的所有經費全部由國家和巴黎市政當局負擔。樂團成立時,組織者對於原有的成員進行了極為嚴格的篩選,結果只有一半左右的演奏員得以留任,其他人不得不自尋門路,另闢蹊徑。
當時,這個新樂團經營的設想有三條:樹立音樂總監的至高權威;團員定期進行水平測驗以保證樂團始終處於最佳的表演狀態,體現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公平競爭原則;強化國際化色彩,以避免此前的巴黎音樂學院管弦樂團過分強調法國本土音樂的傾向[2]。新樂團成立後,迎來了它的第一任音樂總監蒙什,儘管對於相當一部分成員來說他並非一個全然陌生的人物,但是他身上所散發出來的強烈的個人化色彩卻令許多人感受到了與此前所有的指揮迥然不同的個性,同時,也引起了人們對於樂團會不會由此完全喪失了 法國特色的優慮。
過分隨意的節奏變化和速度處理常常使人感到其整體育樂背景的撲朔迷離,難以捉摸,這種信馬由繽的方式毫無疑問早已脫離了法國樂團所慣有的傳統。但是,蒙什在營造其管弦樂音色的織體上確有其十分獨到的優勢口在他的手中,樂團很快便在國際樂壇脫穎而出。
然而蒙什並沒有來得及在巴黎管弦樂團的位置上充分施展他的才華, 1968年11月6日,在率樂團赴美國巡迴演出的過程中,他因為心臟病突發而在弗吉尼亞州的里士滿逝世,隨後卡拉揚和索爾蒂相繼執拿巴黎管弦樂團,雖然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給樂團歌人了新鮮的內容,特別是樂團在掌握非法國系的音樂作品上的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因為都是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任期,前者從1969年到1971年,後者從1972年到1974年,幾乎都沒有成就一番大事的基礎和可能。
直到1975年達尼埃爾·巴倫博依姆來到之後,一個漫長而又令人興奮的時期才真正開始。 在巴倫博依姆接手之前,由於比較頻繁地更迭指揮,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巴黎管弦樂團的正常發展。很少能夠有一名指揮在較短的任期內為一個樂團帶來驚人的進步,即使是一流的大師也無法擺脫這個規律。大約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樂團在選擇新一屆音樂總監時將目光落到了年輕的巴倫博依姆身上。
視頻
巴黎管弦樂團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法文化年」艾森巴赫與巴黎管弦樂團音樂會,人民網
- ↑ 巴黎管弦樂團的新生,國際藝術界,2006-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