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布穀聲聲(時培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布穀聲聲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布穀聲聲》中國當代作家時培余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布穀聲聲

午後,渺遠處傳來一聲聲「布咕咕」的叫聲,那是布穀鳥在歌唱。布穀啊布穀,我認得你,你來自我的故鄉,是桃樹林的那隻。你來的時候,大家開始插秧了吧!

在鄉村,布穀與農事關係最為切近。人們聽到這「布咕咕,布咕咕」的呼喚,好似在說「阿公阿婆,割麥插禾」。天剛剛麻刺亮布穀鳥就亮開嗓門喊。

一年十二月,最喜是五月。樹梢摘杏子吃,那可是美事一樁了。俗話說:「麥黃黃,杏黃黃」,麥子熟了杏子黃,一口咬了叫親娘。那味道:酸中帶甜,甜里微酸。吃完了果肉,杏核還有妙用。揀周正的杏核,在磨刀石上磨去兩邊鼓鼓的核肚處的硬殼,做成核哨,用力一吹,響聲足以傳出二里地。

第一波收起的麥子早已加工成白面。說來也巧,菜地里的洋柿子和葫蘆也趕着趟,迎合着麥子一道成熟的。新面饃饃,做成「老鱉溜河沿」(鍋貼饃,大鍋里煮飯,中間是米飯,四周貼饃饃)。洋柿湯里甩倆雞蛋,就着吃,味道美極了。午飯,再熱的太陽,人們還是喜歡在莊東頭的大椿樹下坐着吃,家長里短,誰家秧苗長勢旺,誰家麥子收成好。鄰里之間的這種溝通,互通了信息也獲得了短暫的歡愉。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農家娃是不吃十年閒飯的。秧母田裡拔秧苗,小孩子們也會幫忙。起初,不怎麼會,不是連帶着一大塊泥土拔起,就是拔斷了秧苗,手裡邊只攥着半截沒有根的秧苗,還差一點跌倒在泥田裡。索性就推着秧馬玩。秧馬,拔秧苗時專用的一種凳子,底是一整塊木板做成,前部微微翹起,為的是在水田裡用腳一撐就可滑行,三根腿,上方再裝上一塊方形木板供人坐。小孩子們看見大人忙得不可開交,乾脆用秧馬當小車運送秧苗,將把好的一把把秧苗碼放在秧馬上,推到田邊,再堆放在田埂上,這樣大人倒省去不少時間,也就不再嘮叨,任憑娃娃們自顧自地玩。

插秧,是高難度的農活。不僅要體力好,還得手腳麻利。插秧需彎着腰,倒着往後移動,左手拿着成把的秧苗,大拇指要不停地推出三四根秧苗,右手食指和中指夾着秧苗插進泥里。因為是向後退着進行的,所以保持直線就比較難。

有經驗的老農是極為看重節氣的,時間大抵就十來天。「芒種麥子,寒露菜」小麥成熟了,就要抓緊時間收割,不然的話顆粒散落田裡,白瞎了好光景。人工收割,少說也是十幾年前的事了。現在一到收割季,兩三個人,一台「久保田」,個把鐘頭二畝地收割完畢。遙憶初中那會兒,頂着烈日在打穀場人工摜麥子,效率差別可謂天壤!

眼下,五月的鄉村正值割麥插禾時節。昨日,大頭(大頭是我兒時的玩伴,大名陳松)在微信里發了幾張插秧的照片,那綠茵茵的秧苗錯落有致地立在水田裡。不遠處還有一片未收割的小麥地,金黃和碧綠相互映襯,可算是色彩鮮明的水彩畫啦!麥田深處,布穀鳥又在歌唱,「布咕咕,布咕咕……」像似在告訴我們這些在外的孩子「麥黃黃,杏黃黃」。 [1]

作者簡介

時培余,安徽六安人,六安市解放路第二小學語文老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