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州市越秀區文德文化商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廣州市越秀區文德文化商會成立於2006年06月30日,註冊地位於廣州市越秀區文明路71號2504房,法定代表人為郭建基。經營範圍包括行業交流、行業管理、諮詢服務、會員服務等。

相關資訊

文德路觸摸千年古街的文脈

它自歷史深處走來,學宮矗立,瀚池書香,是莘莘學子嚮往的神聖殿堂;它也曾是文人騷客雅集豪吟之地,南園舊地,青磚小巷,彌散着動人的詩風曲韻;它曾是近代能仁志士聚首之處,草堂森森,慷慨悲歌劃破沉沉黑夜;它曾是古玩[1]字畫的天堂,四海墨寶,妙筆丹青,引來五湖四海的滾滾人流。

它,就是古街——文德路。

瀚池聚學子

「文德路是嶺南一條有名的文化街。」原東山區地方志辦公室周元崢介紹說。

據了解,文德路一帶,自古是廣州古城的一部分。廣州古稱番禺,據《清一統志·廣州府番山條》引《後漢書·地理志》稱:「番禺縣以有番山禺山得名」,番山,就位於文德路上的孫中山文獻館裡。據說,南漢皇帝曾在山上修築宮苑,後來宋軍攻陷城池,燒為廢墟。番山上建有番山亭,此亭歷經千年滄桑,建了又毀,毀了又建,一直保留到今天。

文德路,自古是文教興盛之地。宋代時,朝廷下令興學,廣州也辦起了官學,興建廣府學宮,又因為裡面氣象森嚴的大成殿中供奉着萬世師表孔子和七十二賢牌位,所以人們又把它稱為「夫子廟」。學宮數易其址,在廣州知府章粢的倡議下,最終遷至當時城東南的番山附近,即現在文德路市一宮、孫中山文獻館、廣州第13中學一帶。元明清時代,學宮歷經戰亂幾度興廢,規模一度十分宏大,被稱為「嶺南第一儒林」。廣府學宮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小街,東邊的就叫「府學東街」,即今天的文德路。在1918年大規模城市改造中,府學東街被擴建為15米寬的大馬路,由於在文明門東邊有一條文德里,擴路時就借用了文德里的名字,命名為文德路。

自清代始,文德路漸漸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文化街。當時,科舉制度已發展成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文德路以東數百米興建了廣州貢院(現在廣東省博物館一帶),當時有號舍5000間,是兩廣地區舉行鄉試的場所。周元崢形容,每逢春試秋闈,從廣西、廣東各地趕來的生員便匯聚在北京路、文德路一帶,趕赴貢院應考。除此之外,由於靠近貢院,文德路也是生員們喜歡租住的地方。始建於清嘉靖九年(公元1804年)的萬木草堂,位於長興里3號,原是邱氏書院,是廣東省邱氏子弟到省城應試居住的地方。

上個世紀早期,科舉廢學堂興,文德路上的廣府學宮結束了它的使命,取而代之,在文德路上先後出現了幾所學校,如在籍翰林丁仁長等在學宮內的孝弟祠創辦了教忠學堂(廣州市第13中學前身)。除此之外,據周元崢介紹,文德路當時也聚集了一些團體的會所,如廣法學院、留法學會、中德學會、律師公會、大同中學、北大同學會等等,都曾先後設在原學宮裡面。1929年,當時廣州政府為籌建市立中山圖書館[2](即現在的孫中山文獻館),選中這塊教育聖地,把圖書館建在了學宮內番山前的空地上,並借用原來的部分書齋做辦公場所。

抗日戰爭時期,文德路陷入戰火中,毀壞嚴重。日本投降後,1947年1月,當時的省政府於瓦礫遍地的學宮前半部(今市一宮)設立了廣東省文獻館。

雅客留墨香

文德路過去是文人、社會名流的雅集場所,不少名人在此留下足跡。早在元末明初,孫賁、王佐、黃哲、李德、趙介五位詩人在此結「南園詩社」(現在聚賢北街一帶),人稱「南國五子」,他們定期聚會,把盞臨風,留下不少詩作佳句,屈大均評介他們「開有明嶺南風雅之先」。

明嘉靖年間,詩人歐大任、梁有譽、黎民表、吳旦、李時行五人,因追慕五子遺風,重起爐灶,再結詩社,於是聚仁坊內、清水濠畔,詩風雅韻不絕於耳,人稱為「南園後五子」。「前後五子」雅集的南園,光緒十四年(1888年),當時的兩廣總督張之洞下令修葺,並在南園旁建一書局,校刊經籍,這就是有名的「廣雅書局」。

20世紀二三十年代,革命運動風起雲湧,席捲神州大地的是一場場猛烈的風暴,見證了千年滄桑的文德路上,至今仍然流傳着曾經到訪的革命者們的故事。

1925年,周恩來擔任中共廣東區委常委、軍委書記期間,住在文德東路的文德樓,並在此和鄧穎超結婚。曾在這裡居住過的還有李富春、蔡暢夫婦、李之龍等。李之龍當時任海軍局長、代理中山艦長,1926年3月20日凌晨在文德樓的寓所被蔣介石逮捕,由此揭開中山艦事件的序幕。

1926年春,毛澤東同志在文德路附近的番禺學宮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常到文德路舊書攤看線裝書,查找歷史資料,看完書後,還順路到文德路口的妙奇香樓飲茶。據說名句「飲茶粵海未能忘」便是毛澤東和柳亞子先生一起在妙奇香品茗聊天時留下的。

1927年,魯迅先生受聘任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時,據說也曾偕同夫人許廣平到文德路買書,並一起到妙奇香飲茶吃飯。

據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曾在作家協會大院裡生活過的作家李文心回憶,當時文德路上往來的文化人也很多,有作家秦牧、吳有恆、歐陽山、周鋼鳴、詩人韋丘、戲劇家李門等等,這條路依舊文化氣息濃厚。

時光洗禮的老街

一條古老的街道,沉積的往往是這個城市最深沉的靈魂

倘若在某一天,心境清靜平和的你,突發奇想,要觸摸文德路綿延千年的脈搏,不妨從北京路的中段出發,沿文明路往東走大概兩三百米,在那裡,你可以看到一個十字路口,上面凌空飛架一座四通八達的天橋,信步走上天橋,左右顧盼,便可以一覽文德路的全貌:這裡正是文德北路與文德南路的分界點。站在天橋上俯瞰,綠樹如蓋,遮出 一片陰涼,一棵棵上了年紀的榕樹,是老街最忠實的守護者;這裡店鋪密陳,鋪陳着滿眼的字畫、紙硯筆墨;這裡人來人往,有身穿校服的學生哥,有金髮碧眼的外國人,許多人搬着抱着一幅幅丹青墨寶來去匆匆……

然而,這並不足夠,歷經時光洗禮的古街,該到何處找尋它古老的印記?

番山舊地

從天橋往北走,經過那一間間小店鋪,不久便可以看到一個綠樹蔥鬱的院落,裡面矗立着一座中西合璧的兩層宮殿式建築,斗拱架梁、飛檐綠瓦,紅磚外牆略顯斑駁。這裡便是延續千年的廣府學宮中部所在地,眼前所見是74年前所建的市立中山圖書館,現在合併到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又叫孫中山文獻館。

圖書館前面,綠樹環繞着一池碧水,據說是當年翰墨池的位置,但面積要較以前小,且不是宋代建學宮時的翰墨池,而是後代建的,年代久遠,當年的書樓墨香、琅琅書聲,已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中。

來文獻館,卻不能不去找尋廣州古城的根——番山。然而,要尋找這座小山丘卻頗費周章,幸虧工作人員的指引,在文獻館右面一片陳舊的民居中間,我們找到了通往山丘的階梯,未及走到最高,一座黛瓦白牆的亭子躍入眼帘,亭子上懸掛着一塊匾,然而卻沒刻任何字,斯物無言,卻不知是否傳說中自宋代就開始建的番山亭?時值南國深冬,山岡上沒有一個遊人,樹木凋零,黃葉遍地,鳳凰樹光禿禿的枝幹婀娜飄散,勾勒出一片破碎而形狀多變的天空;四季常青的棕櫚樹和常綠灌木,生長在亭子四周的沙礫黃泥地上,中有頹垣斷瓦和殘缺的石凳,那是歲月滄桑的印記。

萬木草堂

從孫中山文獻館出來後,斜對面的商鋪後面有一片白牆灰瓦的民居,周圍高樓大廈林立,它們幾乎要隱沒在其中。進入一個叫陳家巷的里弄,走在石板路上,如行走在迷宮中一般。這裡多數是一兩層的低矮平房,年代久遠,有的外牆的石灰已經剝落,露出破舊的紅磚牆,驀然抬頭,某戶人家門口一株鮮紅的杜鵑映入眼帘,為這片灰舊平添鮮活的亮色。

緊挨着陳家巷,就是長興里。這裡的民居,不知從何時起就已經在這裡。在一間破舊平房的低矮屋檐下,一位上了年紀的阿婆,正坐在門口的一張小凳上,用一隻盆慢慢地搓洗着衣服。走過去和她閒聊起來,提及文德路的故事,很多時候,她在不停地重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往昔,在她的記憶已經逐漸模糊,成為遙遠的過去。

從這間平房隔壁的小路拐進去,就是康有為在廣州講學授徒的萬木草堂。這間百年草堂大門深鎖,修葺工程還正在進行中。據史料記載,清末,康有為在文德路與中山四路交界的邱氏書院開設長興學社(後稱「萬木草堂」),授徒講學。萬木草堂後來兩度遷址,吸引來自各地的能仁志士,如梁啓超、陳千秋、麥孟華等求學,為維新變法積聚了力量。

老街坊說,建國後,百年草堂變成了一家鎖廠的車間,並陸續搬進了大量居民,由於草堂內空間擁擠、居民隨意搭建窩棚與廚房,使得草堂的結構受到了很大破壞。除三間三進、兩天井、硬山頂的青磚祠堂建築結構仍然保留外,很多建築部件和文物遺存遭到破壞,散失殆盡。

萬木草堂對面的長興里12號之一,是着名書法家秦咢生故居「蓮花室」的所在地。這座兩層建築建於清光緒年間,磚木結構,現在外牆改為批盪水洗石米,杉木板搭建。據悉,秦咢生於20世紀早期入住這裡,直到1990年病逝。

書畫街:藝術長廊通南北

在清代文德路已儼然「字畫一條街」,裱畫、售賣文房四寶、書籍、古董字畫的店鋪鱗次櫛比,知名的書店、古玩店、文具店多達幾十家,文人雅士都喜歡來這裡買筆墨紙硯等文具,搜購各種古籍善本,十分熱鬧。

文獻資料顯示,文德路字畫街興起的其中一個原因是18世紀廣州「外銷畫」的出現。從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起, 被今天的繪畫界稱為「外銷畫」的藝術品開始在廣州街頭出現,地處廣州珠江北岸的文德路出現了一間又一間專售外銷畫的商鋪。

20世紀上半葉,時局變化急劇,神州大地風雷激盪,歷經戰火洗禮的文德路,雖然仍然氤氳着自遠古而來的深厚文化氣息,這條路上不斷的毀壞與重建,也見證着這條書畫長廊的數度巨變,編織出一幕幕令人或悲或喜的景觀。

據周元崢介紹,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7年,文德路仍然是充滿文化氣息的街道。當時廣東省文聯大樓就在文德路,音樂、戲劇、美術協會等在那裡設了辦公機構。創辦於1960年的廣州文物商店,即現在的廣州文物總店,是全國較早的文物商店之一,出售宋、元、明、清等歷代名家字畫、玉器、陶瓷等等,粵雅堂、博古齋等店鋪是它的門市部。

1953年出生在文德路的老街坊秦五三說,小時候這裡很清靜,當時有一個在整個廣州都很有名的書畫裝裱社,在那家店,他經常可以碰見着名的古文字學家、在中山大學任教的容庚、商承祚二老。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文德路上的書畫商業開始復興,以出售裝飾工藝品較多。如今的文德路一帶已成為廣州市經營古玩、字畫、陶瓷、裱畫的文化市場,以經營字畫、文物及裝飾工藝品為主的企業有200多間。這些街鋪以小面積為主,但每天有不少畫作和工藝品新鮮出爐,一些店鋪也以現場作畫、現場製作的方式招徠顧客。同時,還有大量產自外地或本地的畫作和工藝品從這裡轉運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尤其是裝飾畫市場,每天都有南來北往的客商從這裡進貨。

今年1月22日,「文化廣州·魅力文德」——首屆廣州文德文化節開幕式暨文德文化商會成立典禮在廣州舉行。 「廣州文德文化商會」是在越秀區人大代表的積極倡議下,在文德路各大業主、商家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的。隨着廣東提出建設「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越秀區委、區政府把文德路的發展納入「北京路國際商貿旅遊區」規劃發展方案。有關部門將對文德路沿線原有特有的史跡景觀、人文氣氛、傳統商業活動特徵加以保護。文德路將按高文化品位規範和擴大文化產品的經營範圍,引入嶺南特色的文化藝術精品,如廣繡、廣彩、佛山的陶瓷、汕頭的功夫茶具、肇慶的端硯等,並且重建古董市場,在繼續保留原有的書畫經營市場的基礎上,支持發展高級畫廊的經營,將文德路字畫街的文化資源和廣州的旅遊資源結合起來,形成文化產業基地。

參考文獻

  1. 古玩收藏知識大全,你了解多少?,搜狐,2021-03-10
  2. 圖書館的重要性 ,搜狐,2017-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