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彩虹吸蜜鸚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彩虹吸蜜鸚鵡(學名:Trichoglossus haematodus)共有21個亞種,體長25-30厘米,羽色鮮艷。體重120-130克。嘴為桔紅色,腳為藍灰色。頭頂、下頜及臉頰部為深藍色。枕部和頸上部有紫褐色和黃綠色的環帶。背部、翅膀和尾羽為綠色。胸部為紅色,並具有黑色的帶狀塊斑,腹部、兩脅為暗綠色,並有紅色橫斑,尾下覆羽為黃色。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常成群啁啾尖叫,叫聲嘈雜。棲息在低地森林、開闊林地和公園中,以花粉和花蜜為食,也吃種子、果實和昆蟲。 成對或集群活動。活潑好動,從一個樹叢飛到另一個樹叢。飛行呈直線,速度快。分布於澳大利亞印尼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印尼,新喀里多尼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東帝汶,瓦努阿圖。[1]

棲息環境

棲息於針葉林、闊葉林、溫帶樹林、雨林、稀樹森林、林緣。低地森林、公園和庭院等地。

外形特徵

虹彩吸蜜鸚鵡體長25-30厘米,體重120-130克。羽色鮮艷,隨亞種分布而不同,嘴為桔紅色,腳為藍灰色。頭頂、下頜及臉頰部為深藍色。枕部和頸上部有紫褐色和黃綠色的環帶。背部、翅膀和尾羽為綠色。胸部為紅色,並具有黑色的帶狀塊斑,腹部、兩脅為暗綠色,並有紅色橫斑,尾下覆羽為黃色。[2]

生活習性

虹彩吸蜜鸚鵡不遷徙,多成對或集群活動,活潑好動,叫聲嘈雜。飛行呈直線,速度快。主要食物以植物的果實、種子、嫩芽、花蜜等為食,特別是蘋果、梨以及剛灌漿而未成熟的玉米、高粱等,偶爾也吃一些昆蟲。與此相適應的是,它的肌胃也比較小,而且非肌肉質。到了開花季節,彩虹吸蜜鸚鵡便從這一個樹叢飛到另一個樹叢,從這一個地區飛到另一個地區,能夠象生活在南美洲的蜂鳥那樣傳播花粉。它的舌尖部布滿了刷子狀的突起,完全適應吸食花粉、花蜜及柔軟多汁的果實的生活。為了尋找食物,往往長途跋涉,有時也會光臨人家附近的果樹或花園中採取花蜜。

作為寵物鳥,是相當受歡迎和普遍的吸蜜鸚鵡,彩虹吸蜜生性非常活潑愛玩,不僅需要比較寬廣的空間,一成不變缺乏刺激的生活也會讓它們覺得索然無味,因此飼主最好準備一個足夠的空間,在擺上許多它們喜歡的玩具(例如鈴鐺),讓好動的鸚鵡不至於感覺無聊;它們非常聰明,學習能力相當強,很容易就能夠學會許多小把戲或是小技巧,語言能力不錯,很快便能夠學習些字彙和句子,也能夠了解飼主的指令,是非常靈巧聰慧的寵物鳥;彩虹吸蜜對飼主相當忠誠,手養的幼鳥個性相當溫馴友善,會接納家庭中的任何成員,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和他們互動的很好,成年的鳥大部分都會有僅認一位飼主的傾向,因此在幼鳥時期多讓他們接觸不同的家族成員,學習社會化便相當重要。[3]

繁殖方式

虹彩吸蜜鸚鵡在野外將巢築在高高的空心樹幹里,每年12月份開始發情、求偶。每窩產卵2-3枚。卵為純白色,孵化以雌鳥為主。孵化期為25天。

對於人工繁殖的彩虹吸蜜鸚鵡來說,一旦開始繁殖,即十分多產且穩定的持續繁殖,一般而言,雄鳥約在18-20月大時成熟,雌鳥則需兩年它們是多產且全年皆可繁殖種類, 當然也有可能很早即開始繁殖,但還是建議在完全性成熟後始給予繁殖機會比較理想,一窩約產2枚卵,孵化期23-26天,7-8個星期羽毛長成,不宜太晚將幼鳥移出,如果親鳥又開始準備繁殖下一窩時幼鳥如尚未離巢可能會遭親鳥攻擊。[4]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5]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6]

全球的數量規模並沒有被量化,但該物種被描述為在新幾內亞和周圍的島嶼非常豐富,在澳大利亞北部豐富,常見於東帝汶和弗洛雷斯,罕見於巴厘島,松巴哇島和塔斯馬尼亞島(德爾奧約等,1997)。[7]

人工養殖

虹彩吸蜜鸚鵡飼養較為困難。它們的嘴較為尖硬,喜歡啃咬,善於攀緣。飼養籠具應選用金屬籠,籠具大小為長80厘米、寬40厘米、高50厘米。也可用金屬棲架飼養,棲槓宜用硬木或金屬杆製作,食水罐用瓷製品或金屬製品為宜。要特別注意衛生,食罐、水罐每天要清洗,籠子的沙土每周更換1~2次,室內和籠具要經常消毒。

冬季應注意保暖,室內溫度不低於16℃。夏季溫度在30℃以上,應加強通風。食物可用玉米、稻子、花生、小麻籽、葵花籽、粉料以玉米面或混合面料蒸製窩頭,並供給少量的水果和蔬菜。繁殖期和冬季應增加花生、小麻籽的比例。夏季多餵些水果。

可用大的樹幹掏一個直徑14厘米的洞代替巢,巢的大小為長30厘米、寬14厘米、高14厘米,開口在巢洞的上部。在發情期,雄鳥追逐雌鳥,形影不離,依偎在棲槓上互相點頭,交嘴漱食,雄鳥把吃進的食物吐出餵給雌鳥。在孵化期間,親鳥表現很警覺,對有異常情況表現精神不安,來回跳動。因此,在繁殖期間,應有一個比較安靜的環境,防止驚擾,保證親鳥順利孵蛋。

育雛期間應增餵雞蛋黃、玉米面或混合面的窩頭,並添加牡蠣粉或骨粉,以增加鈣質和無機鹽,使幼鳥能正常發育,以免幼鳥出現軟骨病。 初生雛鳥全身裸露,為粉紅色,只有稀疏的金黃色的纖毛。幾天後全身長出灰白色絨羽。40日齡時,絨羽脫落,全身羽色近似成鳥。幼鳥70天左右離巢,活動、覓食。此時親鳥繼續給幼鳥餵食。可根據幼鳥體質情況和親鳥分籠飼養,以使親鳥繼續產蛋,進行下一窩的孵蛋工作,有利於提高親鳥的繁殖率。

冬季繁殖鳥的室溫應保持在20℃以上,相對濕度45%~50%為宜,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8]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