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製平定西藏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御製平定西藏碑,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布達拉宮方城南門外西側,為紀念清軍平定準噶爾之亂、控制西藏而立。漢語「西藏」一詞便由該碑開始正式使用。
簡介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軍先後兩次進入西藏,平定準噶爾之亂[1]。為紀念此勝利,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帝親撰碑文,用滿文、漢文、蒙古文、藏文四體文字鐫刻,記述了清朝派兵平定入侵西藏的蒙古準噶爾部的功德。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內閣學士鄂賁等人刻立於布達拉宮門前。乾隆年間,增建琉璃瓦歇山頂碑亭。該碑與御製十全記碑東西相對。1965年,將該碑及碑亭與御製十全記碑及碑亭一同遷入龍王潭公園,1990年兩碑及碑亭又遷回布達拉宮方城南門外。
1938年的布達拉宮方城南門外,可見西側的御製平定西藏碑,東側(圖中右側)的御製十全記碑,以及御製十全記碑南側的恩蘭·達札路恭紀功碑
御製平定西藏碑保存完好。該碑的形制與內地的清朝御製碑完全相同。此碑為螭首方額,其中寬1.13米,碑額高1米,厚0.42米。碑額正面右側篆書陰刻「敕建」二字,正面左側刻有4列藏文;碑額背面右側刻有一豎行蒙古文,背面左側刻有豎行滿文。碑身正面右側刻有小楷漢字15豎行,正面左側刻有印刷體藏文46列;背面右側刻有蒙古文15豎行,背面左側刻有滿文15豎行。碑身寬1.05米,高1.84米,厚0.35米。碑身正面與背面的上、下、左、右均刻有寬0.16米的雲帶紋邊框。碑座為疊澀方座,分成上、中、下三階。上階寬1.23米,高0.45米,厚0.54米,正面、背面分別刻有海水太陽雲紋;中階寬1.44米,高0.25米,長1.47米;下階露出地面的部分寬2米,高0.2米,長2米。該碑石總高3.74米,下有龜趺座,並建有碑亭加以保護。
康熙帝御書《御製平定西藏碑》後,漢語「西藏」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取代了中國唐宋以來的「吐蕃」,元、明的「朵甘」、「烏思藏」、「阿里三廓」(元為「納里速古魯孫」)等名稱。碑文中也有「土伯特國」、「土伯特」的稱呼。
1996年,御製平定西藏碑被列為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
視頻
御製平定西藏碑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準噶爾叛亂,康熙大帝平定這次叛亂有何歷史影響? ,搜狐,2019-01-09
- ↑ 西藏新增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25處 ,搜狐,2017-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