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特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心理特點 | |
---|---|
心理特點,心理現象分為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心理特徵三類。心理特徵是指心理活動進行時經常表現出的穩定特點。如有的人觀察敏銳、精確,有的人觀察粗枝大葉;有的人思維靈活,有的人思考問題深入;有的人情緒穩定、內向,有的人情緒易波動、外向;有的人辦事果斷,有的人優柔寡斷,等等。這些差異體現個體在能力、氣質和性格上的不同。[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心理特徵 [2]
外文名稱 psychology feature
類別 專業名詞
相關領域 心理學
概念
心理現象分為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心理特徵三類。心理特徵是指心理活動進行時經常表現出的穩定特點。如有的人觀察敏銳、精確,有的人觀察粗枝大葉;有的人思維靈活,有的人思考問題深入;有的人情緒穩定、內向,有的人情緒易波動、外向;有的人辦事果斷,有的人優柔寡斷,等等。這些差異體現個體在能力、氣質和性格上的不同。
分類
心理現象按其穩定性的差別,可分為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徵三種,其中心理特徵又因其穩定性的進一步的相對差別又可分為條件反射與非條件反射兩種。而心理特徵進一步以穩定性為基礎,再若摻雜參考行動活動用途、範圍的指向不同,又可分為能力、氣質、性格等。心理特徵通過其在人格傾向上的表現及其人類從整體性向個性化演化的過程,又可分為人性、人格特質和性格素養三個層次。
表現形式
心理現象分為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徵兩個方面,而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徵都是在兩者相互結合統一的基礎上,由形成的心理狀態直接表現出來的。也就是說,一切心理現象實際上都直接表現於心理狀態之中,這也正是蘇俄心理學大師巴甫洛夫把心理學理解為關於心理狀態科學的緣故。
產生
"心理狀態是從心理過程向個性心理特徵轉化的中間過渡環節", 某種心理狀態經過人們多次的心理狀態體驗就有可能會轉化為個體相應的心理特徵(特別是性格),所以人們某種心理狀態極易和相應的心理特徵發生混淆。比如一時的勇氣心理狀態和大膽性格的混淆、一時忍耐堅持心理狀態和剛強性格的混淆、一時的操心心理狀態和熱情熱心性格的混淆。
心理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武德沃斯1918年創建了動機(motivation)的概念,將動機定義為決定行為的內在動力。從哲學層面上講,人類的行為是個體自身與外界環境互動的關係,而相應從心理活動層面上來講:所謂"個體自身"是指人的心理特徵,因為這是心理活動層面最穩定而對人類及其個體僅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而"個體與外界環境互動反映",從心理活動層面上來講也就是個體對客觀事物的反應這一心理過程。由此,行為從心理活動層面上講也就是個體的心理特徵與其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過程與結果。而由於心理特徵和心理過程相互作用與反應的結果是形成為心理狀態,所以從心理活動層面上說:行為動機實際上是屬於心理狀態。
在機器運轉狀態中,真正給機器提供能量驅動力的是電力等能源,我們不能因為啟動和操縱促使機器運轉,便認為啟動和操縱便是機器運轉狀態的能量。相比而言,在心理狀態中,真正給心理狀態或行為提供能量的是包括個體能力、智力、氣質、性格等等的心理特徵,我們不能因為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識過程啟發誘導了行為,便認為這些心理過程便是心理狀態和行為的潛在能量。
正如電力等機器運轉的原始能量,是天然的或是經過加工提煉的結果。形成心理狀態原素中的心理特徵幾乎也是一樣,來源於人們天生、過去的訓練以及生活經驗的結果。心理特徵中的先天的非條件反射本能能為心理狀態形成提供生理上的驅動力,後天的條件反射本能與技能、體能等能力能為心理狀態提供完成任務的潛在可能性,而性格則能為完成群體、長遠目標提供個體獨特的習慣化態度和行為反應力。
與人格傾向
人格傾向是信念在行為目標任務上的表現。信念是指人們對自己的想法觀念及其意識行為傾向,強烈的堅定不疑的確信與信任,它在心理過程上或說是心理表現上是由諧調相應的認識過程、感情過程和意識過程的穩定統一。信念在心理反應過程中,除在認識過程上會表現於相應的信仰和世界觀,在感情過程上會表現出對相應事物的尊嚴與尊崇意識外,還會在意識過程上表現於相應的人格傾向。所謂的人格傾向是指人積極活動的指向性,它是個體在對自我思想言行的根本方向及其管控能力上的反映。人格傾向若按其來源產生過程不同可分為志向與志趣兩種,在個體信仰世界觀等理性觀念基礎上形成的人格傾向稱為志向,而在個體嗜好與趣味等感性基礎上形成的人格傾向稱為志趣。人格傾向是個體判斷事物善惡、美醜、好壞的根本標準。
人格傾向是由個體自我內心相互衝突的各本性本能(心理特徵)被動或主動選擇的結果。個體人格傾向的形成過程總是會就其相互矛盾衝突的各本能本性(心理特徵),以自我的信仰世界觀、尊嚴尊崇意識等為標準,在自我內心進行相互的鬥爭與妥協,最終由確認認定志願趨於行為的本能本性,由此而會在心目中對不同機遇、不同事物呈現出輕重不一的關注、評價、配置與推崇。在個體內心的信仰世界觀、尊嚴尊崇意識等與其相應的志向志趣上平衡統一的基礎上,個體在具體的行為努力中,就能夠從根本上對相應的行為目標與行為進程進行取捨選擇,這也就是促使行為的外在意識(信心反應)和內在意識(態度反應)在行為任務目標上能夠發生對應結合的意志過程。
人格傾向若按由人類整體性到個性化的區別,又可分為人性、人格特質和性格素養三個層次。 人性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屬性,包括人類先天的學習本能、心理成長與演變本能、趨利避害的本能等;人格特質是指經遺傳或身體生理變化而使個體或相應群體特有的心理特徵,包括個體先天特有的氣質、智力、體能等等。人性和人格特質都是先天具有的或經後天成長發育自然生成的,而性格素養則就是指後天經人為及其相關的外界環境影響才會具有的心理特徵,包括那些經過後天的經歷、訓練、學習、培養才具有的能力、知識、經驗、性格、習慣、品行等。人格特質可基於人性而存在,人格特質也可與人性平行存在,而性格素養則是在人性與人格特質的基礎上發展演化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