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賀氏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志賀氏菌(Shigella)是細菌屬 ,與革蘭氏陰性菌 ,兼性厭氧 ,無芽孢形成 ,不運動, 呈桿狀並在遺傳上密切相關。 該屬以日本生物學家滋賀清(Kiyoshi Shiga )的名字命名,他於1897年首次發現它。是導致非洲和南亞兒童中度至重度腹瀉的四種主要病原體之一。它會製造一種能殺死細胞的毒素,稱為志賀毒素,可造成出血性腹瀉。
概述
志賀氏菌是人類志賀氏菌病的病原體,可在靈長類動物中引起疾病,而在其他哺乳動物中則不會。它僅在人類和大猩猩中自然發現。在感染過程中,通常會引起痢疾 。每個志賀氏菌基因組都包括一個編碼保守的主要毒力決定簇的毒力質粒。志賀氏菌染色體與大腸桿菌K12菌株MG1655的大多數基因共享。系統發生學研究表明,志賀氏菌更適合作為大腸桿菌的亞屬 ,某些通常被認為是大腸桿菌的菌株(例如大腸桿菌 O157:H7)最好放在志賀氏菌中。志賀氏菌是全球腹瀉的主要細菌原因之一,估計引起80–165百萬例。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數估計在74,000至600,000之間。
分類
志賀氏菌屬包含四個種,即四個血清型,從生化角度來說難以將本屬與大腸桿菌區分。從基因序列來看,它也屬於大腸桿菌的品系。從病理學角度上,大腸桿菌也有一些菌株可造成類似的細菌性痢疾。但出於避免醫學界的混淆考慮,仍沿用舊有名稱。分為三種血清 型和一種血清型 :
- 血清群A : 痢疾鏈球菌(15種血清型)[1]
- 血清群B : 弗氏鏈球菌(9種血清型)
- 血清群C : 博伊氏鏈球菌(19種血清型)
- 血清群D : S. sonnei (一種血清型)
A–C組在生理上相似;S. sonnei (D組)可以根據生化代謝測定進行區分。三個志賀氏菌屬是主要的致病物種: 弗氏鏈球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物種,佔發展中國家病例的60%。在發達國家中,S。sonnei引起了77%的病例,而在發展中國家中,只有15%的病例。痢疾鏈球菌通常是痢疾流行的原因,特別是在難民營等受限人群中。
發病機理
志賀氏菌感染通常是通過食入。根據宿主的健康狀況,少於100個細菌細胞就足以引起感染。志賀氏菌通常侵入結腸的上皮內膜,引起嚴重的炎症和結腸內膜細胞死亡。這種炎症導致腹瀉,甚至痢疾 ,這是志賀氏菌感染的標誌。一些志賀氏菌菌株會產生毒素,這些毒素會在感染期間導致疾病 弗氏鏈球菌菌株產生ShET1和ShET2 ,這可能導致腹瀉。痢疾鏈球菌菌株產生志賀毒素 ,其溶血性類似於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產生的維毒素 。志賀毒素和維毒素都與引起潛在致命的溶血性尿毒症有關 。
志賀氏菌屬物種通過散佈在小腸腸上皮細胞中的M細胞侵入宿主,因為它們不與上皮細胞的頂表面相互作用,而偏向基底外側。[2] 。Shigella使用III型分泌系統 ,該系統充當生物注射器將有毒的效應蛋白轉運到目標人類細胞。 效應蛋白可以改變靶細胞的代謝,例如導致液泡膜的溶解或肌動蛋白聚合的重組,以促進宿主細胞內志賀氏菌的細胞內運動。(例如,IcsA效應子它是一種自動轉運蛋白,而不是III型分泌系統效應子)蛋白通過N-WASP募集Arp2 / 3複合物來觸發肌動蛋白重組,從而幫助細胞間擴散。
侵襲後 ,志賀氏菌細胞在細胞內繁殖並擴散到鄰近的上皮細胞,導致組織破壞和志賀菌病的特徵性病理 。
症狀
最常見的症狀是腹瀉 ,發燒 ,噁心 ,嘔吐 ,胃痙攣和腸胃氣脹。引起大而痛苦的腸蠕動也是眾所周知的。糞便中可能含有血液,粘液或膿液。因此,志賀氏菌細胞可能引起痢疾。 在極少數情況下,幼兒可能會發作 。症狀可能需要長達一周的時間才能出現,但是最常見的是在攝入後兩到四天開始出現。 症狀通常持續幾天,但可能持續數週。志賀氏菌是全世界反應性關節炎的致病原因之一。
病例
亞洲首起發現志賀氏桿菌具抗藥性
衛福部疾管署最新研究發現,「志賀氏桿菌」對巨環類口服抗生素「Azithromycin」阿奇黴素產生抗藥性,這也是亞洲首次發現志賀氏桿菌有這種抗藥性。
感染具抗藥性的志賀氏桿菌個案,多集中於北、中部都會區22至44歲男性,均無國外旅遊史,但其菌株經全基因體定序分析,結果與歐美流行菌株型別一致,不排除是經由境外移入個案造成人傳人的散發病例,所幸國內仍有3種藥物可以治療。
慎選抗生素,預防此菌變成無藥可醫的「超級細菌」
志賀氏桿菌傳染力極強,手部、食物遭污染後吃下肚就可能誘發桿菌性痢疾,引起發燒、腹絞痛、血便等,建議醫師給藥前應先做藥物敏感性試驗,慎選合適抗生素,預防此菌變成無藥可醫的「超級細菌」。此為亞洲首次報告志賀氏桿菌具Azithromycin抗藥性,已刊登在美國《新興傳染病》期刊。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歐美等國已發現志賀氏桿菌對多重抗生素具抗藥性,原因疑與濫用抗生素有關,而疾管署於前年6月首度在桿菌性痢疾患者身上,發現對口服抗生素具抗藥性的志賀氏桿菌。
預防桿菌性痢疾,疾管署呼籲民眾應勤洗手、維持單一性伴侶、勿生飲生食,並且避免肛吻、肛交、口陰交等不安全性行為;臨床醫師選擇桿菌性痢疾治療用藥時,應參考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慎選合適抗生素,必要時應會診感染科醫師[3]。
視頻
參考資料
- ↑ 「臨時痢疾志賀氏菌血清型的檢測和命名為痢疾鏈球菌血清型14和15臨床微生物學雜誌
- ↑ 弗氏志賀氏菌通過基底外側桿進入人結腸Caco-2上皮細胞感染與免疫
- ↑ 亞洲首起!志賀氏桿菌出現抗藥性恐成「超級細菌」台灣英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