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憐情蜜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憐情蜜意
圖片來自imdb

憐情蜜意》是一部於1983年上映的美國劇情片,由布魯斯·貝爾斯福德執導,霍頓·福特編劇,主要情節圍繞一位名叫麥克·斯萊奇的酗酒鄉村音樂歌手展開,該角色由男演員羅伯特·杜瓦爾出演。其他幾位配角包括泰絲·哈珀、貝蒂·巴克利、威爾福德·布利姆雷和艾倫·巴金等。

電影於1983年3月4日開始在有限的幾家電影院上映。票房表現欠佳,但獲得了專業影評人的讚譽並在第56屆奧斯卡金像獎角逐中獲得包括最佳影片獎在內的5項提名,最終贏得男主角獎原著劇本獎。至今,這仍然是杜瓦爾唯一一次獲奧斯卡獎。

劇情介紹

麥克·斯萊奇是一位中年酗酒鄉村歌手,這天早上他又一次從宿醉中醒來,發現自己身處德克薩斯州一條公路旁的破敗汽車旅館內,這裡還是個加油站,店主是位名叫羅莎·李(泰絲·哈珀飾)的年輕寡婦,丈夫死於越戰後她獨自撫養兩人的孩子桑尼(艾倫·哈伯德飾)。斯萊奇提出願為她工作,以此換取一個房間住下來。她同意並且願付工資,還會承擔對方的一日三餐,但要求他工作時不准喝酒。每天吃過晚飯兩人會聊會兒天,分享各自的生活經歷,並逐漸產生了感情。

麥克下決心戒除酒癮,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過了一段時間,他與羅莎結婚了,兩人開始定期上教堂。一天,一位報社記者找上門來,詢問麥克是否不再做音樂而選擇過上隱姓埋名的普通人生活。麥克拒絕回答他的問題,記者於是表示自己是在寫一個有關麥克的故事,並且已經採訪過他的前妻迪克茜·斯科特(貝蒂·巴克利飾),她也是位鄉村歌手,而且正在附近地區表演。

記者的故事發表後,鄰居們得知了麥克的過去,當地一個鄉村/西部樂團趕來向他致敬。雖然麥克禮貌地迎接了他們,但還是不願談起自己的過去。之後他低調地來到前妻的演唱會現場,看到她充滿激情地演唱自己多年前創作的歌曲,他沒有聽下去就離開並來到後台與迪克茜的經紀人,自己的老友哈里交談。麥克給了對方一首自己創作的歌曲,請他拿給前妻看看。之後麥克還試圖親自與迪克茜談談,但她看到前夫後變得非常生氣,並且警告對方離兩人18歲大的女兒蘇·安妮(艾倫·巴金飾)遠點兒。

回到家的麥克發現羅莎·李打翻了醋罈子,於是安慰她迪克茜就像是他的「毒藥」,自己對她已經沒有感情。之後哈里看起來是在迪克茜的催促下上門來告訴麥克,鄉村音樂已經今不如昔,他的新歌也不怎麼樣。既感受傷又有些憤怒的麥克開車離開,還差一點撞了車。他下車後買了瓶威士忌,但還是成功克刻住自己沒有喝直接倒掉了。回到家裡,他告訴擔憂的妻子和桑尼現在沒事了。他還承認自己曾有數次試圖拋棄羅莎·李,但還是發現自己做不到。之後不久,麥克和桑尼一起在羅莎的教堂接受了洗禮

蘇·安妮還是找上門來看望自己的親生父親,兩人上一次見面時她還是個嬰兒。麥克問她有沒有收到自己寫的信,她說媽媽都藏起來不給她看,而且還試圖阻止她來見自己的生父,她還準備不顧母親的反對和男友私奔。麥克承認自己以前酗酒的時候曾對前妻暴力相向,有一次甚至試圖殺死對方而導致兩人離婚。蘇·安妮問爸爸還記不記得自己還是個嬰兒時他常常唱給自己聽的一首有關鴿子的歌,麥克表示自己早忘了,可就在女兒離開後,他開始唱起了《在鴿子的翅膀上》。

桑尼在學校受到別的男同學欺負說他沒有爸爸,他與麥克變得親密起來。當地鄉村樂隊請求麥克授權他們表演他的一首歌,麥克同意了。之後他開始與這個樂隊一起表演,並計劃錄製唱片,生活看起來開始有了盼頭。可這新的快樂很快就被蘇·安妮在一場車禍中喪生的噩耗打斷了,葬禮在迪克茜位於納什維爾的家中舉行,麥克出席並且在前妻崩潰時安慰她。

回到家裡,麥克對自己感情上的創傷保持沉默,但他也大聲地質問為什麼羅莎會在自己一無是處的時候決定收留自己、幫助自己甚至嫁給了他。他感嘆着人生的無常,桑尼父親和自己女兒的慘死。之後,麥克與羅莎和桑尼繼續生活。電影的最後一幕,桑尼發現了一顆麥克留給他作為禮物的橄欖球。麥克站在野地裡看着旅館,嘴裡唱起《在鴿子的翅膀上》。桑尼跑過來謝謝他的禮物,兩人開始就在野地里玩起了拋接。

編劇=

曾有報道稱劇作家霍頓·福特有考慮放棄電影編劇工作,因為他認為根據自己1952年的同名劇作改編的1966年電影《凱德警長》實在是太不理想。不過福特認為他1968年的另一部劇作在1972年的改編電影中表現要好得多,這重新燃起了他的創作熱情,但也定下了一個規矩,那就是自己可以對最終的作品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權。福特表示在自己事業的這個階段,他對編劇權力的認識與好萊塢的現實有一定差異。「編劇當然應該占有主導地位,如果我們不喜歡什麼,我們就能直接說出來……應該一直都是一種團隊協作……但在好萊塢並非如此。一個編劇只是被請來寫一個劇本的,這意味着你寫好一個劇本後,這就是他們的東西了。」這重新燃起的興趣促使福特開始編寫《憐情蜜意》,這也是他首度專為電影撰寫劇本[1]。在傳記作家喬治·特瑞·巴爾(George Terry Barr)看來,這個劇本反映了「福特向通常會拒絕製作這類個人電影的好萊塢系統開戰的決心」。

這個故事部分是受到福特的外甥所啟發,他通過奮鬥在鄉村音樂事業上獲得了成功。福特起初有興趣寫一部基於外甥努力組建一個樂隊為題材的電影,他將之看作是自己年輕時試圖成為演員經歷的一次回顧。不過在調研過程中,他見到了一位經驗豐富並曾為外甥的樂隊提供幫助的音樂家,並且福特覺得自己越來越對這位音樂家的故事感興趣,而不再是樂隊本身。福特表示,「這位老人已經經歷過這一切。在我構思故事的過程中,我對這一類型的角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電影中的一幕有一位女粉絲問道:「你真是麥克·斯萊奇?」而他回應,「是的夫人,我想我曾經是的」。這一幕是基於福特偶然聽到的一位過氣明星和粉絲間的對話。福特表示整部電影都是以這句回答為支點,他相信這句話表明了麥克的個性和以前的地位。福特根據自己對他人努力戒酒的觀察創作了斯萊奇戰勝酒癮的情節,他試圖避免在講述這一方面故事的時候存在過於戲劇性的傾斜。福特描述他的主角是「一個非常受傷的人……沉默就是他的武器」。他從《詩篇》中選擇了「憐情蜜意」作為標題,來描繪主角與羅莎·李一角的關係,他表示後者只是在尋求「一時的憐情和蜜意」。福特力求把每個角色都描寫得真實而且有缺陷,但又不是絕情寡義的類型。雖然劇本中傳達了帶有強烈宗教意味的精神信息,但福特覺得應該平衡這些宗教元素,並關注於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面對的現實挑戰。

電影史學家加里·艾格頓認為《憐情蜜意》的劇本是「霍頓·福特一生中進入最活躍專業時期的一個飛躍」。電影導演兼製片人艾倫·J·帕庫拉認為這個劇本啟動了個人電影製作的趨勢,幫助定義了1980年代末美國的獨立電影運動。

參考文獻

  1. Sterritt, David. Rediscovering the drama in decency and compassion.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Boston, Massachusetts). 1983-03-10: 18, Arts/Entertainment: On Film (s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