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托馬斯·施泰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托馬斯·施泰茨
托馬斯·施泰茨
原文名 Thomas Steitz
出生 (1940-08-23) 1940年8月23日(83歲)
威斯康星州
國籍 美國
職業 教授

托馬斯·施泰茨Thomas Arthur Steitz,1940年8月23日 - )[1]美國生物化學家,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

1966年獲得哈佛大學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博士學位,現為耶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系的斯特林教授,以及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2009年,因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而與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阿達·尤納斯共同獲得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

主要貢獻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托馬斯·施泰茨阿達·尤納斯因「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而獲獎,核糖體是進行蛋白質合成的重要細胞器,了解核糖體的工作機制對了解生命具有重要意義。[2]

獲得獎金

由於英國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美國科學家托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學家阿達·尤納斯因對「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的貢獻而獲得200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三人將共同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的獎金。

主要成就

以下是2001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

  • 2008年,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和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這三位科學家因在發現和研究綠色熒光蛋白方面作出貢獻而獲獎。
  • 2007年,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因在表面化學研究領域作出開拓性貢獻而獲獎。
  • 2006年,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研究領域作出貢獻而獲獎。
  •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與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們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領域所作出的貢獻;另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巴里·夏普萊斯,以表彰他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相關影片

 

參考資料

  1. 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2009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Nobel Foundation. 2009-10-07 [2009-10-07]. 
  2. 圖文:美以科學家分享諾貝爾化學獎 .新浪網 . 2016-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