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振興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振興中學,公辦初級中學,省一級學校,位於廣東省東莞市常平鎮板石霞村教育路1號。

學校簡介

振興中學於1984年,由鎮政府及香港同胞集資,擇址常平朗貝浦創辦,取「振興中華」之意。2000年,鎮政府出資易址板石霞村新建, 2001年9月交付使用。

校園占地89600平方米,現有教學班54個,在職教職工184人,在校學生3000餘人。

地理位置

振興中學是公辦初級中學,省一級學校,位於廣東省東莞市常平鎮板石霞村教育路1號。

環境

學校環境優美,花木繁茂,綠草如茵,花香飄溢,流泉噴雪,美觀雅致。學校人文景觀豐富,韓愈先生塑像、大型科幻主題浮雕、行知長廊、名人線刻石像等散布校園。雅致的自然景觀和濃郁的人文環境交相輝映,情趣盎然,營造出良好的育人環境。

規模

學校現有建築面積45000多平方米,有三幢五層高的教學樓、科學實驗樓和信息樓。有功能完善的辦公樓、綜合樓、教職工宿舍樓等等。

此外,還有被確定為「東莞市科普教育基地」的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生物地理園等,為推進素質教育[1]創造了良好物質條件。

設施

學校設施齊備。校園內有藏書量10萬多冊的圖書館,教室、功能室等均配備多媒體教學[2]平台,校園網、學校電視台、計算機室、實驗室、音樂室、勞技室、視聽閱覽室、多功能報告廳、學生作品展覽室、心理諮詢室、師生情緒放鬆室等均高標準配置。室內體育館、燈光籃球場、足球場、排球場、400米標準田徑場等體育設施完善、實用,硬件設施。

教學實踐

指導思想

學校管理科學,師資精良。學校堅持「民主治校、精細管理、從嚴治學、科研興教」。學校在制度建設的基礎上,重視民主治校,以以人為本,建立有序、民主、高效的管理系統。

領導支持

2014年 4月11日,根據常平鎮委部署,孫捷委員率常平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督導組第六組到學校開展「學習教育、聽取意見」環節的督查工作。學校黨支部書記李暖休同志首先向督導組匯報了在「學習教育、聽取環節」開展活動的情況,學校黨支部嚴格按照鎮委部署帶領全校黨員同志紮實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強化學習,提高思想認識,促進黨員思想素質的提高;針對「四風」,及時查擺問題,學校面向家長、學生和教師三大群體通過調查問題,走訪座談等形式大家對教育、教學、學校管理、行政班子等的意見和建議,並針對群眾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大力推進整改,取得良好效果。督導組肯定了學校開展的工作,認為學校開展的教育實踐活動紮實有效。督導組認真查看了全校黨員的《學習筆記》和有關學習實踐活動的檔案材料,為學校下一步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提出了精到的指導,勉勵學校繼續紮實開展,自選動作要大膽創新,突出重點,形成特色。督導組的指導為我校開展活動提出了新的指引,我校將按照督導組的指導繼續把教育實踐活動引向深入,為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新的動力!

師資隊伍

學校十分注重教師隊伍建設,全力打造出一支師德高尚、業務過硬、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教師隊伍,學校現有中學高級教師23人,中學一級教師74人,具有研究生碩士學位的教師16人,本科學歷163人,東莞市學科帶頭人2人,出國進修三個月以上的3人。這為學校創造教育教學的高質量提供了可靠的師資保證。

教育科研

學校重視教育科研,充分發揮科研促教和興教功能,以省市立項課題研究來引領教研工作,有省市級立項研究項目6項,其中,《校長現代辦學理念的設計與實施研究》是市教育系統「十一五」 招標研究課題中標項目

學校榮譽

由東莞報業集團主辦、東莞和路傳媒承辦的「2014尋找東莞最美校園」大型公益活動自3月份啟動以來,受到了全市一百多所學校熱心參與,共收到1千多張最美校園圖片。經過圖片質量篩選、微信投票、記者實地走訪等層層評選環節,最終評選出60所學校榮獲「2014東莞最美校園」。

頒獎典禮於2014年4月26日在東莞西平動漫城隆重舉行。據悉,本次共有60所學校獲得此稱號,其中有14所初級中學,振興中學作為常平鎮唯一一所中學獲此殊榮。

榮譽的取得極大地增強了振中人的自信,為了心中的「最美」,振中人將繼往開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出色的成績贏得了社會、家長和上級領導的高度讚揚和充分肯定。學校先後獲得 「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省一級學校」、 「省綠色學校」、「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示範學校」、 「省中小學校長實踐基地」以及「市基礎教育改革實驗先進學校」、「市一級學校」、「市科普教育先進集體」、「市園林單位」、「市文化建設先進學校」等省市榮譽10多項。

未來展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振興中學繼續遵循「嚴謹、求實、奮進」之校訓,與時俱進,奮發有為,不斷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為常平乃至東莞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