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時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時鐘(英語: clock ),簡稱為鍾,所有計時裝置都可以稱為計時儀器。鐘錶在現代漢語中一般有兩種意思,一是各類鐘和表的總稱,另一個是專指體積較大的表,尤指機械結構的有鐘擺的鐘。

時鐘是人類最早發明的物品之一,原因是需要持續量測時間間隔,有些自然的時間間隔(如日、閏月及年)可以用觀測而得,較短的時間間隔就需要利用時鐘。數千年計時設備的原理也有大幅變化,日晷是利用在物體在一平面上影子的變化來計時,計算時間間隔的儀器也有許多種,包括最廣為人知的沙漏。配合日晷的水鍾可能是最早的計時儀器。歐洲在1300年發明了擒縱器,後來也創作了第一個機械鐘[1],可以利用像擺輪之類的振盪計時設備。發條驅動的時鐘約在15世紀出現,鐘錶業約在15世紀至16世紀開始發展,1656年發明了擺鐘,因此在計時的準確性又進一步提升,當時因為航海導航對時間的精確性要求,也帶動時鐘可靠性及精確性的提升。電子時鐘在1840年申請專利,二十世紀電子學的發展產生了可以完全不用機械機芯的時鐘。

現在時鐘內的計時元件是諧振子,一個會以固定精準頻率振盪的物體,諧振子可能是單擺、音叉、石英晶體,或是原子在發射微波時電子的振盪。類比型的時鐘會用指針及角度表示時間,數位時鐘則是用數字的方式表示,有兩種時間表示法:十二小時制及二十四小時制。大部分數位時鐘都是用電子設備及液晶、LED及真空熒光顯示器來顯示時間。時鐘功能也是現在電腦、手機的標準功能之一。

為了方便性、距離、電話或是失明人士的需求,有用聲音報時的聽覺時鐘。為了盲人需求,也有用觸摸方式可以感知其時間的盲人時鐘,其中有些類似傳統時間,但調整其設計,可以直接觸摸表面得知時間,但又不會影響計時功能。計時技術也在持續演進之中。

歷史

原始人憑天空顏色的變化、太陽的光度來判斷時間。古埃及發現影子長度會隨時間改變,發明日晷在早上計時,他們亦發現的流動需要的時間是固定的,因此發明了水鍾。古代中國人亦有以水來計時的工具——銅壺滴漏

中國除了用水流來計時外,中國古代民間亦有利用燃點線香來計量時間。龍舟報時更香就是利用燒香來計時的儀器,它更設有定時響鬧的作用。龍舟上掛了數條兩端繫着金屬球的幼線,線下放了燃著的香。每隔一段時間,香便會燒斷一條線子,當金屬球跌進下面的盛器時,便會發出報時響鬧。這種燒香時計最早見於宋代的文獻中。用更香來計算時間的精度不高,但由於它簡單易行,極之適合民間使用,所以曾經十分流行。據文獻記載有些更香可燃燒一晝夜,有些甚至可以燃燒至一個月。

  • 公元1088年,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史上首座以水力作自動化機械操作的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7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
  • 公元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複雜的凸輪結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鐘、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自宋起,十二時辰分初正即廿四小時系統,一刻即今天的十五分鐘,其準確度較德國之桌鍾早三百多年。
  • 13世紀意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鐘塔(鐘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 公元1360年詹希元創製「五輪沙漏」,以齒輪、時刻盤合成。
  •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鐘。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鐘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準確至最近的十五分鐘。
  • 公元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鐘[2]。1670年英國人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 公元1797年,美國人伊萊·泰瑞獲得一個鐘的專利權。他被視為美國鐘錶業的始祖。
  • 公元1840年,英國的鐘表匠亞歷山大·貝恩發明了電鐘。
  • 公元1946年,美國的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鐘的原理。於兩年後,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鐘,原子鐘至今也是最先進的鐘。它的運轉是藉助銫、氫原子的天然振動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內都能準確運轉,誤差十分小。
  • 18到19世紀,鐘錶製造業逐步實行了工業化生產。
  • 20世紀,開始進入石英化時期。
  • 21世紀,根據原子鐘原理而研製的能自動對時的電波鐘錶技術逐漸成熟。

文化

在華人社會,不可將時鐘贈予他人,因在漢語中「送鍾」是「送終」的諧音。有些習俗也將手錶視為鍾,因此也不能送人。

視頻

時鐘 相關視頻

時鐘里的精靈,或許每一個機械鐘錶里都有一群這樣的的精靈
56時鐘的發展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