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春運,即「春節期間的交通運輸」的簡稱,是中國大陸在農曆春節前後發生的一種大規模的高交通運輸壓力及堵塞的現象,一般發生在春節節前15天及節後25天左右,在此期間,民眾返鄉和外出活動增加,全國旅客數量持續上升,探親流、學生流、民工流、旅遊流疊加,出現交通擁擠狀況。中國中央電視台形容春運為「全球罕見的人口流動現象」,也被號稱是「地表最大規模人口遷徙」[1]。
1980年「春運」一詞開始出現在官方媒體《人民日報》及新華社通訊稿的報道中,八十年代後被媒體及民眾廣泛應用。從1983年起,春節旅客運輸工作由「鐵道部統一協調,省、市、自治區及解放軍協助」變為「鐵路、道路、水路、航空分工協作,全社會支持」,春運正式成為「全國性、大交通春運」。
此外與中國大陸有同樣過春節習俗的韓國也有全國大範圍的返鄉過春節現象,因此韓國人將每年的春運稱為「民族大移動」。
春運特點
1、城際交通壓力劇增,城市交通與國際交通沒有明顯變化
2、交通壓力主要集中在陸路運輸;航空也有一些壓力,但由於受到價格等因素制約,壓力增長有限;河運與海運因可及範圍及安全等方面,壓力增長極為有限。
3、春運交通壓力有明顯的時間性和方向性。一般在春節前壓力主要集中在從較發達地區到欠發達地區,從周邊城市到旅遊景點的路線上;除夕、正月初一、初二這幾天的春運壓力較小;春節後運輸壓力轉移到在從欠發達地區到到發達地區,從旅遊景點到周邊城市的路線上。鐵路部門因此有「節前看廣州、節後看成都」[2]的說法。
交通壓力
城際交通壓力劇增,城市交通與國際交通沒有明顯變化。交通壓力主要集中在陸路運輸,航空也有一些壓力,但由於受到價格等因素制約,壓力增長有限,河運與海運因可及範圍及安全等方面,壓力增長極為有限。 春運交通壓力有明顯的時間性和方向性。一般在春節前壓力主要集中在從經濟較發達地區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從周邊城市到旅遊景點的路線上。除夕、正月初一、初二這幾天的春運壓力較小。春節後運輸壓力轉移到在從經濟欠發達地區到經濟發達地區,從旅遊景點到周邊城市的路線上。
春運運輸壓力較大的地區在春節前後有所不同。春節前是人力輸入較多的地區,而春節後是人力輸出較多的地區。壓力較大的地區還包括較重要的交通樞紐站。一般節前的壓力重點在東部沿海的廣東、北京、上海等地,節後壓力重點在內陸和西部的成都、重慶、武漢、南昌、阜陽等地。其中治安具有明顯問題的火車站包括北京站,廣州站,上海站,漢口站等樞紐車站。
春運期間,鐵道部實行特殊運行圖,加開大量臨時客車。春運,鐵路運輸是重中之重,鐵道部採用「基本方案」、「預備方案」、「應急方案」三套運力方案,分別應對正常客流、高峰客流、突發客流。
視頻
春運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視界旅行 | 從回家春運大遷徙 看「打工族」歸鄉路,搜狐,2018-02-03
- ↑ 春運節前看廣州 節後看成都,中華鐵道網,20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