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原圖鏈接來自 福建農林大學 的圖片

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山大學)依託中山大學[1],實驗室於2004年更名,曾用名為生物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自1989年開始籌建,於1995年通過國家驗收,並正式對國內外開放。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林、衛生害蟲的生物防治。

簡要概況

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依託單位是中山大學,是在中山大學昆蟲學研究所原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該所系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昆蟲學家蒲蟄龍教授於1978年創建,多年來在他的領導和全體人員共同努力下,科研碩果纍纍,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現任實驗室主任龐義教授(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蘇德明教授(復旦大學)。現有固定人員36人,其中教授11人(含博士生導師9人)、副教授和高級工程師12人,講師5人,技術人員8人。此外聘任兼職教授9人、兼職副教授5人,含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外籍教授2名。

研究領域

實驗室原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林、衛生害蟲的生物防治,1999年開始拓寬。生物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領域為熱帶亞熱帶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為我國國民經濟尤其是大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服務。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

(2)水產畜禽病害控制;

(3)海洋生物基因資源與功能;

(4)生物適應性進化。

項目成果

自1991年以來,本實驗室先後承擔了國家「八五」和「九五」攻關,「863」[2],「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和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博士點基金,省部委級科研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100多項,共獲得科研經費1000多萬元。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400多篇,專著7部,發明專利5項,研究成果獲省部委級以上的重大科研成果獎勵10項。昆蟲病毒殺蟲劑的部分研究成果已轉化為產品,商品名為「蟲瘟一號」系列;與荷蘭農業大學合作,成功地構建了多株高效的甜菜夜蛾和粉紋夜蛾重組杆狀病毒,將殺蟲效能提高一倍以上。首次通過轉座子Tn917把廣譜溶細胞的cyt1A基因整合進蘇雲金桿菌Btk染色體中,分別構建出一株對蚊子特效和一株對鱗翅目和雙翅目害蟲高效的殺蟲工程菌;同時,克隆了一個新的Bt蛋白伴侶(chaperone)基因,並用以構建出系列高產高效的殺蟲工程菌株,使該領域的研究達國際領先水平。對昆蟲病毒亞單位的三級結構研究已進入該領域的國際前沿。在水稻害蟲綜合防治、森林害蟲寄生蜂的引種馴化和害蟲管理模型等研究,均取得重要成果。首先提出農田節肢動物群落重建(Community re-esteblishment)的概念。大沙水稻綜合防治試驗基地自七十年代建立以來繼續得到鞏固與發展,作為實驗室的一個重要基地,在貫徹害蟲綜合防治管理體系中已享有相當的知名度。在拓寬的研究方向中,水生經濟動物病害(如蝦病)及其防治研究、轉基因抗病蟲植物研究以及環境污染的生物治理研究等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視頻

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相關視頻

生物防治
什麼是生物防治有哪些常用的措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