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筠 (清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朱筠 (清朝)

朱筠(1729年-1781年),字美叔,號竹均竹君,又號笥河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生平

朱筠曾祖朱必名北京大興,祖父朱登俊官至中書舍人,以清節着稱。朱筠與弟朱珪皆能文。乾隆十九年(1754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進至日講起居注官,累官安徽學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朱筠建議輯佚《永樂大典》,收錄完整的古書分別抄繕,以備着錄[1],得到了乾隆帝的重視,乾隆三十八年開四庫全書館。改福建學政。官至翰林學士。好金石文學。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奉旨將《日下舊聞》一書纂成《日下舊聞考》一百二十卷。着有《笥河集》。

人物簡介

朱筠(1729-1781),字竹君,一字美叔,學者稱笥河先生。其先家浙之蕭山,祖輩僑居京師做官,遂入籍順天大興。

朱文炳,曾任陝西咸寧等縣知縣。乾隆元年(1736),朱筠隨父母返回京師,少年通"五經",有文名。十八年中舉人,十九年成進士,後授編修為贊善,擢翰林院侍讀學士、欽派協辦大學士批本事,並歷充辛巳恩科、丙戌科、辛卯恩科會試同考官和順天府、福建鄉試考官,取士多著名文人。

乾隆三十六年(1771)秋,提督安徽省學政。乾隆帝下詔覓求逸書,他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遞進《謹陳管見開館校書摺子》,奏言翰林院藏《永樂大典》,內多逸書,請加採錄,並核對得失。為此,乾隆帝派紀昀為總裁,校核《永樂大典》,並命擇取繕寫大典中世間不傳之書,編入《四庫全書》。乾隆三十八年(1773)秋,因一生員欠考捐貢事,經部議將朱筠降三級調用。而乾隆帝以其學問優異,特授翰林院編修,充《四庫全書》纂修官,兼充《日下舊聞考》總纂之一。乾隆四十四年(1779)秋筠出任福建省提督學院,次年秋還京,乾隆四十六年(1781)夏病故。

書法一本六書,自然勁媚,作字兼篆體,有隋以前體。尤好金石文字,每喜以說文摹勒入碑版,古趣盎然,見者輒不能句讀。生平所過郡縣名山水,凡足跡可及之地無不至,至則訪摩厓舊刻,古剎殘碑,不憚捫蘿剔蘇,每得唐以上物,輒狂謼寶從共往觀之。欣賞笑樂之聲,穿雲度壑。已乃自書題名刻石。其文詞簡古,筆畫蒼勁,實足追蹤古人。卒年五十三,著《笥河集》。參見《書林紀事》、《昭代尺牘小傳》、《朱文正公集》 等書。

人物詩詞

乾隆甲戌進士、歷官侍讀學士的北京大興人朱筠,在他的《笥河集》中也記載了在青駝至徐公店路段的所見所聞:

青駝二十里,徐公嶺過半。

上嶺復下嶺,驛馬中間換。

肩輿不留行,僕夫面已汗。

連坡盡荒草,石田草中亂。

此間山脊乾,不雨常苦旱。

我行咨暑雨,對此轉生贊。

幸茲梁菽收,水絕天與灌。

古人稱逢年,用力必無玩。

更從悟強恕,人喜我勿嘆。

西北風何來,推送健雙骭。

下嶺亦不滑,高高睇前岸。

家庭

朱珪,乾隆十三年(1748年)進士,官至工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

注釋

  1. 《笥河文集》卷一:「古書之全而世不恆覯者,輒具在焉。臣請敕擇取其中古書完者若干部,分別繕寫,各自為書,以備着錄。書亡復存,藝林幸甚。」

參考資料

  • 孫爾准、陳壽祺、程祖洛、魏敬中,《重纂福建通志》,清同治七~十年(1868~1871年)

外部連結

官銜
前任:
沉初
提督福建學政
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初三甲寅(1779年9月12日)任
繼任:
朱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