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白人生(王茂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白人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李白人生》中國當代作家王茂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李白人生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這是李白在762病逝的這年在病床上給自己寫的《臨終歌》,是詩人李白臨終前自撰給自己的墓志銘。長夜當歌,李白一生,既有遠大的理想,而又非常執着於詩作,還有旅遊消閒的嗜好。為實現自己的願望,追求了一生,踐行了一生,總結了一生。這首《臨終歌》對自己一生進行了回顧與總結,流露的是作者對人生無比眷念和才智未盡其用的深沉惋惜。此刻的詩人好像自己即將化成了一隻大鵬在九天奮飛,在天穹永恆地翱翔。詩人李白在世62年,從15歲開始,年年有新詩問世。他試圖建功立業,未得以實現,用接近地氣,遊覽山水,暢舒情懷來慰藉自己的理念與願望。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於世。神龍元年(705年),五歲的李白,便發蒙讀書。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李白10歲,便讀諸子百家,通詩書。正如後來自寫的《秋於敬亭送從侄卷游游廬山序》所說:少長江漢,五歲誦六甲,(六甲,系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長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迄於今三十春矣。

唐玄宗開元三年(715年)15歲,觀書,學劍,好神仙。所作《明堂賦》、《擬恨賦》,讓朝野上下聞之震驚。已有名詩優賦多首,自此開始從事社會幹謁活動,深得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褒獎,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少年的李白就得到社會認可,褒為詩作奇才。我清晰看到,李白的虛心好學與文科成就,就是千餘年後的今天,也會榮獲到文科學霸的桂冠。

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道士的談道論經。他與一位號為東岩子的隱者縱橫家趙蕤隱居於岷山,潛心學習。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做了動物飼養員。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由於被飼養慣了,定時飛來求食,像似能聽懂人語,一聲吆喝,便從四處飛落階前,也可在人的手裡啄谷吞粒,一點不怯。這奇聞,竟使錦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鳥兒的就食情況。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認定他們有道術,便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遭二人婉言拒絕。李白深得縱橫家趙蕤的教誨,認真學習趙蕤著的《長短經》十卷

天寶初年,李白到長安,有人把他推薦給唐玄宗,玄宗在宮殿召見他,封他為供奉翰林,要他在宮寫詩題文,圖個「招賢納士」美名。 玄宗派人把李白罩來,叫他寫歌助興。當時,李白正在酒店中喝得酩酊大醉。人們把他扶上馬背,送到宮中,用冷水洗頭,予以消酒解醉。酒意稍解後,李白提起筆來,一下子寫了《清平樂詞》三首,以頌揚楊貴妃和牡丹花,詩作優美清新,唐玄宗和楊貴妃高興深極。之後,李白經常參加宮廷宴會,他對權貴們的糜爛、嬌蠻,氣憤填胸。  有次,他在宮中喝醉了,竟伸出了腳,對坐在身旁的宦官高力士說:「給我脫掉靴子。」

高力士一時不知所措,只得給李白脫下靴子。高力士權大威強,四方的奏事都要經過他的手,很得文武百官的巴結,他從沒受此辱。此事使他很是憤怒填胸,決定伺機報復李白。據《新唐書》卷202《文藝中·李白傳》5763頁載:「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擿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李白辱爪牙威,給主子看,蔑視宮廷的驕橫與腐敗,也可從他的眾多詩作中均窺見一斑。迎合朝政腐敗的傀儡御用文人,他堅決不幹了,獻媚順從腐朽傀儡文人從骨子裡厭煩了。下定決心,絕不讓污濁沾污自己的心靈的潔淨。沒等高力士來得及報復,就於744年三月,上疏請辭還山,唐玄宗賜金放還。

走出皇宮的李白,去兗州,告別了妻兒老小,遊覽山川諸景,享受瀟灑浪漫的人生,遠離宮廷的霧霾。什麼魔力也難以阻擋他遊覽觀光大好河山的腳步,行萬里路,視祖國景,是他的初衷。第二年,他由東魯(現在山東)南遊會稽(紹興,越州),寫了首描繪夢中遊歷天姥山的詩,留給在東魯的朋友,題作《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訴說山川景致與朋友之情

什麼力量也難以阻擋李白對祖國欣賞讚美大好山川的誘惑力,是愛,愛的力量。愛學習,捍衛靈魂的潔淨。自五歲就愛文,愛詩,愛詩經,愛諸子百家經典;學樂府,學建安文學,學謝眺、杜甫等前人名詩名詞;愛祖國的大好江山,風光美景。愛得深沉,愛的執着,愛的入魔入迷。他不惜千辛萬苦,跑遍中原大地,視遍東部風光。

718年,18歲,在四川江油隱居後,游劍閣、梓州。

724年,24歲的李白。離開故鄉而踏上遠遊的征途。游成都、峨眉山(登天台山)。

25歲游成都、峨眉山與重慶;

26歲。春往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後赴江蘇揚州,河南臨汝,湖北安陸;

28歲去武漢;

29歲去西安、去山西,重複安陸;

30歲赴游邢州(在長安之西)。冬遊坊州(在長安之北)

31歲赴開封、商丘,洛陽、登封;

32歲去南陽,湖北隨州,三上安陸;

44歲重赴開封、商丘,洛陽,後赴山東齊州、德州安陵;

45歲~51歲,在東魯、齊州,濟南、濟寧,安徽塗縣龍山、天門山,山東嶗山、日照,浙江寧波、紹興等地均有他遊歷的足跡。

55歲居廬山;赴浙江嵊州,江蘇溧陽,山西華山。

56歲,春在當塗。又返宣城,避難會稽(今浙江紹興市)。又至漂陽(今江蘇省灤陽縣),夏至越中。後到了武昌。

57歲,自丹陽南逃。搏入尋陽獄中。獲江南宣慰使崔渙與御史中承相宋若思之救,後隨宋若思同至武昌(今湖北省鄂城縣)。九月,病臥宿松(今安徽省宿松縣)。

58歲,在荊州,十二月,自尋陽出發,開始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

沒能出遊的年月,或戰亂,或任職,或落難,或養病。

什麼誘惑也難以讓李白放下手中的筆。坦蕩豁達,豪邁爽快的性格,成就了他的筆鋒不停;不吐不快的愉悅,讓他詩作連綿。豁達開朗,樂觀向上的風度,讓他與黎民文友相處,產生大量的即興詩作,留有不朽詩作九百餘首。

黎民百姓喜賞他的詩作,常以自釀家酒相待,聽詩對飲,享神仙之樂。唐代前期,太平盛世, 國安民樂,農村家家戶戶有自釀米酒習慣。上世紀我在華南農村蹲點,農家庭院中的自釀甘露之酒,一直細細地流進酒罈的習俗仍在延續,酒香漫宅院。房東大叔、伯媽常把酒倒進瓷碗,與我共樂。一千多年前的李白,與庶民對酒當歌,話語投機,吟詩同樂。不喝個暈暈乎乎,絕不撤宴。可以推斷,千餘年前珍愛父老鄉親情意的李白,「金樽對酒」,「千金散盡還復來」,絕非胡言亂語,任意誇口。

把美好的大自然作為理想的寄託、當成自由的化身來歌頌。他筆下的魏巍峨嵋、華山、廬山、泰山、黃山等,描繪的雄奇驚世,吐納風雲,淋漓盡致。匯瀉川流,奔騰黃河、滔滔長江,席捲一切,蕩滌萬物,永世叫絕。

他反對玄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揭露弊端醜態,入木三分。對唐玄宗,宦官權勢的驕橫觀察,對政事皇綱的分析描述,令人刻骨銘心。李白以詩人的靈感,洞幽燭微探索,用詩文予以精準鞭撻,讓他的愛國熱情由此升華。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的深刻愛國內涵,賦予了社會時代特徵。他《古風》的其三、十五、二十四、三十九等都對社會現實作了深刻有力的批判與揭露。

唐代帝王尊崇老子,給李白的年幼心靈就刻上了印記,眾多的天台山,他幾乎都孜孜不倦地遊覽過。成都的、浙江的、日照的、嶗山、信陽、邛崍市的天台山,遊歷後都留有他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樂觀向上,浪漫清晰的詩作。

李白不是完人。既有憂國愛民的情懷,又有清高傲岸、世俗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在山林、仙境、醉鄉中放飛。在《將進酒》、《江上吟》、《襄陽歌》等詩中淋漓盡致地流露。

景癮、酒癮、詩癮,幾乎是他生命的全部,在交通不便,走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就算當今交通十分發達,交通工具品牌眾多的今天,也屬難能可貴;行萬里路,賦千首詩,古人李白做到了。他不愧為是歌祖國大好河山,頌人間真情,創作豪放、樂觀浪漫優秀詩作的生產商。

李白六十二年的人生中,酷愛大自然,給我國文庫留下了難以用金錢計算的文學寶藏。長期以來,各類學校的語文課本,都版有有李白的詩作,供於學習、品讀。

一生以詩為友、作伴,年年有新作,歲歲不間斷。至62歲(762年) 去世這年,尚寫有詩作「如《夏日陪司馬武公與群賢宴姑熟亭序》、《天門山銘》,及《姑孰十詠》、《九月龍山吟》、《九月十日即事》詩。冬,病重,「枕上授簡」,將詩文交李陽冰編集。十一月,賦《臨終歌》而卒。葬今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龍山。」

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公元761年。依當塗縣令李陽冰指令,其墓葬在安徽當塗。

濟寧、馬鞍山、歙縣、江油等地,為紀念詩仙這位偉大李白均建有太白樓。四川江油、湖北安陸、山東濟寧、安徽馬鞍山也相繼建有詩人「李白紀念館。」後人為了紀念李白,在華頂山上還建立了「太白讀書堂」。「太白讀書堂」位於華頂峰南坡,幾經湮沒,幾度重修,至今仍存。

明代王士性寫《華頂太白堂觴別》一詩紀念李白清代潘衍桐寫過《唐李太白讀書堂碑記》碑文。

李白不古,效法他的品格,欣賞他的詩詞的粉絲,古代有,當代有,將來仍綿綿不斷。[1]

作者簡介

王茂長,(王兵),濟南人,共黨員,中國林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