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松葉沙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松葉沙參

基本信息

松葉沙參(拉丁學名:Adenophora pinifolia Kitagawa)與狹葉沙參A.gmelinii最接近。

該種是桔梗科沙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胡蘿蔔狀,莖高可達0.4米,皮灰黑色。莖單生或數支發自一條莖基上,不分枝,莖生葉無柄而呈松葉狀。圓錐花序。花萼無毛,筒部倒圓錐狀,花萼裂片較短,花盤較長。花冠鍾狀,藍色或淡紫色,花柱稍短於花冠,7-9月開花,

藥用部位為該種的根,有清熱養陰,潤肺止咳之功效。主治氣管炎,百日咳,肺熱咳嗽,咯痰黃稠。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松葉沙參
  • 拉丁學名; Adenophora pinifolia Kitagawa
  • 界; 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合瓣花亞綱
  • 目;桔梗目
  • 科;桔梗科
  • 亞 科;桔梗亞科
  • 族;風鈴草族
  • 屬;沙參屬
  • 種;松葉沙參

目錄

1 形態特徵

2 產地生境

3 栽培技術

4 藥用價值

5 化學成份

6 該種說明

形態特徵

狹葉沙參: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胡蘿蔔狀。

根細長,長達40厘米,皮灰黑色。莖單生或數支發自一條莖基上,不分枝,通常無毛,有時有短硬毛,高達80厘米。

基生葉多變,淺心形,三角形或菱狀卵形,具粗圓齒;莖生葉多數為條形,少為披針形,無柄,全緣或具疏齒,無毛,長4-9厘米,寬2-13毫米。

聚傘花序全為單花而組成假總狀花序,或下部的有幾朵花,短而幾乎垂直向上,因而組成很狹窄的圓錐花序,有時甚至單花頂生於主莖上。花萼完全無毛,僅少數有瘤狀突起,筒部倒卵狀矩圓形,裂片條狀披針形,長4-10毫米,寬1.5-2毫米;花冠寬鍾狀,藍色或淡紫色,長16-28毫米,裂片長,多為卵狀三角形,長6-8毫米,少近於正三角形,長僅4毫米;花盤筒狀,長1.3-3.5毫米,被疏毛或無毛;花柱稍短於花冠,極少近等長的。蒴果橢圓狀,長8-13毫米,直徑4-7毫米。種子橢圓狀,黃棕色,有一條翅狀棱,長1.8毫米。花期7-9月,果期8-10月。

松葉沙參:莖生葉無柄而呈松葉狀。圓錐花序。花萼無毛,筒部倒圓錐狀,長2.5毫米,裂片全緣,長僅1.5-2毫米;花冠鍾狀,長18-19毫米;花盤無毛,長4.5毫米;花柱長18.5毫米。果未見。

產地生境

喜溫暖或涼爽氣候,耐寒,雖耐乾旱,但在生長期中也需要適量水分,幼苗時期,乾旱往往引起死苗。

以土層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模式標本采自遼寧大房。

藥用價值

出處:本品始載於《本經》,列為上品。《吳普本草》首先記載沙參之形態,云:三月生如葵,葉青,實白如芥,根大,白如蕪菁 。三月采。《蜀本草》亦謂:花白色,根苦葵根。

《綱目》記載較詳,云:沙參處處山原有之。二月生苗,葉如初生小葵葉而團扁不光。八、九月抽莖,高一二尺。莖上之葉則尖長如枸記葉而小,有細齒。秋月葉間開小紫花,長二三分,狀如鈴鐸,五出,白蕊,亦有白花春。並結實,大加冬青實,中有細於。霜後苗枯。 藥材基源:為桔梗科植物沙參及其同屬數種植物的根。

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和蘆頭,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蜜沙參:現行,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後,加入南沙參片中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黃橙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南沙參片100kg用煉蜜25kg。

飲片性狀:沙參為圓形或類圓形厚片,表面黃白色或類白色,有多數不規則裂隙,呈花紋狀。周邊淡棕黃色,皺縮。質輕。無臭,味微甘。蜜沙參形如南沙參片,表面橙黃色或焦黃色,偶見焦斑,味甜。

性味:味甘;微苦;性微寒。

歸經: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養陰清熱;潤肺化痰;益胃生津。主陰虛久咳;癆嗽痰血;燥咳痰少;虛熱喉痹;津傷口渴。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品15-30g,或入丸、散。

藥用宜忌:風寒咳嗽禁服。

《本草經集注》:惡防己,反藜蘆。

《本草經疏》:臟腑無實熱,肺虛寒客之作嗽者,勿服。

臨床應用

騷日老西散(沙參四味散),該品淡白色粉末;味微甘。功能解熱清肺,止咳祛痰。用於感冒咳嗽,肺熱咳嗽,痰中帶血,胸脅刺痛。口服,每次5g,每日1-2次,小兒酌減。(《遼寧省藥品標準》1987年)

南沙參浸膏溶液:功能鎮咳祛痰,清肺火止咳。

用於肺氣虛弱,慢性氣管炎,肺氣腫,肺膿瘍,肺結核,咳嗽氣短,午後發熱,咯血等。口服,每次2-10ml,每日2次。(《中藥製劑匯編》)

利咽合劑:該品為淡黃色液體,味苦。該品的相對密度應不低於1.03。功能養陰生津,清熱利咽。用於慢性咽炎。口服,每次20ml,每日2次。(南京市衛生局《醫院製劑規範》)

化學成份

沙參根中分離得4個化合物,它們是: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吡喃葡萄糖甙(β-sitosterol-O-β-D-glucopyranoside),蒲公英賽酮(taraxerone)及二十八碳酸(octa-cosanoic acid)。

該種說明

中國植物志編委們未見到標本,該種描述是從原始記載中摘錄的特徵集要,根據原始記載所描述的特徵來看,該種與狹葉沙參A.gmelinii最接近。不同僅僅在於葉更狹窄,花萼裂片較短,花盤較長。但原始記載是根據單號標本描述,因而它有可能是狹葉沙參A.gmelinii的特殊個體。[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