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林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林線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詞解釋

是山地森林上限連續不斷的森林分布界線。超過此界線,被適應高寒、風大的高山灌叢和草甸所替代,森林線在低、中緯度的高山上明顯。

1948年,Troll編制了北極至南極的植被分布帶譜,首次科學地刻畫了林線的高度與分布範圍。Hermes在1955年、Von Wissmann在1961年陸續報道了世界上最高的林線分布在藏東南山地。20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考察林業組實地考察發現(印證)海拔最高的川西雲杉分布上限達海拔4600米。2004年,Georg Miehe等人在八宿縣(Baxoi County)考察,發現了大果圓柏林(Juniperus tibetica),分布在29°42' N 96°45' E,海拔4900 米。2009年值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國地理學會成立百年、我國近現代地理學創立和發展百周年之際,《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與中國地理學會共同發起了「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的評選活動。「中外學者對世界最高林線的發現」就曾進入初選名單,但未進入最終30強。

地球上存在着許多限制森林分布的天然障礙,如低溫、乾旱、不利的土壤條件(如鹽鹼地或濕地)、強風等。在山地,森林線是鬱閉的山地森林與無喬木的高山灌叢、草甸間的界限。

決定森林線有許多因素,其中溫度、水分和風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樹木正常生長所需溫度在0~50℃範圍。在此範圍之外,喬木的生命活動將受到抑制。在高山頂部,由於溫度過低或低溫時間太長,喬木就很難生長。有些原是喬木型的樹種,也可能變成為灌木型。有人指出,高山和極地林線的分布與最熱月的溫度10℃或溫暖指數為巧℃的等溫線相吻合。除低溫外,降水少,蒸發大,森林所需要的水分無法滿足也是限制森林分布的重要因素。中國常利用乾燥度(K)來劃分氣候,K值在1以下時為濕潤,自然植被為森林;K值達到1.0~1.5或1.0~1.2時為半濕潤,屬森林草原地區;K值更大時氣候為半乾旱、乾旱,自然植被為草甸、乾草原或荒漠。

此外,山頂風速大,影響林木生理活動並產生機械損害,也限制了森林的分布。林線附近林木,生長低矮,多為彎曲偏冠,即為風的影響所致。高山林線隨緯度升高而下降。如緯度相同,則林線隨山地的絕對高度升高而升高,隨山體的增大而升高(即群山比孤山一一嗯撇篡霧西藏洛隆縣高山林線地帶的雲杉林的林線高)。另外,南坡比北坡林線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