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棗 (鼠李目鼠李科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Reflist}}

棗 (鼠李目鼠李科植物)

棗(學名:Ziziphus jujuba Mill.),別稱棗子,大棗、刺棗,貫棗。

鼠李科棗屬植物,落葉小喬木,稀灌木,高達10餘米,樹皮褐色或灰褐色,葉柄長1-6毫米,或在長枝上的可達1厘米,無毛或有疏微毛,托葉刺纖細,後期常脫落。花黃綠色,兩性,無毛,具短總花梗,單生或密集成腋生聚傘花序。核果矩圓形或是長卵圓形,長2-3.5厘米,直徑1.5-2厘米,成熟後由紅色變紅紫色,中果皮肉質、厚、味甜。種子扁橢圓形,長約1厘米,寬8毫米。

生長於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區,丘陵或平原。廣為栽培。本種原產中國,亞洲、歐洲和美洲常有栽培。

棗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P,除供鮮食外,常可以製成蜜棗、紅棗、熏棗、黑棗、酒棗、牙棗等蜜餞和果脯,還可以作棗泥、棗面、棗酒、棗醋等,為食品工業原料。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 棗
  • 拉丁學名;Ziziphus jujuba Mill.
  • 別稱; 棗子、大棗、刺棗、貫棗
  • 界; 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鼠李目
  • 科;鼠李科
  • 族;棗族
  • 屬;棗屬
  • 種; 棗
  • 分布區域; 原產中國,亞洲、歐洲和美洲常有栽培。
  • 命名者及年代; Mill.,1768

形態特徵

落葉小喬木,稀灌木,高達10餘米;樹皮褐色或灰褐色;有長枝,短枝和無芽小枝(即新枝)比長枝光滑,紫紅色或灰褐色,呈之字形曲折,具2個托葉刺,長刺可達3厘米,粗直,短刺下彎,長4-6毫米;短枝短粗,矩狀,自老枝發出;當年生小枝綠色,下垂,單生或2-7個簇生於短枝上。

葉紙質,卵形,卵狀橢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長3-7厘米,寬1.5-4厘米,頂端鈍或圓形,稀銳尖,具小尖頭,基部稍不對稱,近圓形,邊緣具圓齒狀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無毛或僅沿脈多少被疏微毛,基生三出脈;葉柄長1-6毫米,或在長枝上的可達1厘米,無毛或有疏微毛;托葉刺纖細,後期常脫落。

花黃綠色,兩性,5基數,無毛,具短總花梗,單生或2-8個密集成腋生

聚傘花序;花梗長2-3毫米;萼片卵狀三角形;花瓣倒卵圓形,基部有爪,與雄蕊等長;花盤厚,肉質,圓形,5裂;子房下部藏於花盤內,與花盤合生,2室,每室有1胚珠,花柱2半裂。

核果矩圓形或長卵圓形,長2-3.5厘米,直徑1.5-2厘米,成熟時紅色,後變紅紫色,中果皮肉質,厚,味甜,核頂端銳尖,基部銳尖或鈍,2室,具1或2種子,果梗長2-5毫米;種子扁橢圓形,長約1厘米,寬8毫米。 花期5-7月,果期8-9月。

品種分類

果實卵圓形,果面平整,平均果重29.8克,最大74.1克。果個均勻,果皮薄,深紅色,表面蠟質較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8.9%,可食率98.8%。鮮棗味甜,肉質細,極宜鮮食,8月下旬紅熟,比梨棗早上市20-30天,克服了梨棗采前落果嚴重,未紅先蔫的缺點。該品種抗旱性強,豐產穩產,是極為可貴的極早熟優良鮮食品種。

果實特大,近圓形,平均單果重30克,最大50克。果實大小均勻,果皮厚,深紅色。鮮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1%-35%,可食率97%。果肉質細,酥脆多汁,香甜可口。9月中下旬開始成熟,成熟期遇雨不易裂果,耐貯茂,是優良的鮮食、制干、蜜餞兼用品種,旱台地和水地均可栽培。

果實特大,長圓形,平均單果重25克,最大50克,大小不勻,果皮薄,紅色,果肉厚,肉質鬆脆,較粗,味甜,汁較多。鮮棗含可溶性固形物27.9%,可食率97.3%。果實生長期110天左右,幼樹豐產性強。成熟期不整齊,遇雨易裂果,且采前落果嚴重,缺水時未紅先蔫。

樹勢高,高大直立,枝粗硬,產量高,果實圓筒形或長卵形,果頂一端略細,平均單果重34克,最大可達60-70克。果個均勻,果皮薄,紅棕色,有光澤。鮮棗肉質脆嫩,緻密多汁,味甘美,含糖28%,含酸0.21%,品質上等,干制等35%,9月下旬成熟。

果實大,長圓形,平均果重17.3克,最大29克,大小均勻,果面平整,果皮中厚,深紅色。果肉厚,質地較細,稍鬆脆,汁中多,味微酸。紅棗品質上等,適宜制干,也可製作蜜棗或鮮食。鮮棗含可溶性固形物30.5%,可食率96%。豐產穗產,成熟期較抗雨裂。

果實果柱形,平均單果重18.8克,最大40克,最優良的制干品種。10月上中旬成熟,豐產穩產。可溶性固形特含量33%,干制紅棗具有肉厚、味甜、個大、售價高等特點。在雨季之後成熟,具有良好的抗裂果性能,無采前落果現象,適宜在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的緩坡地栽培。

產地生境

該種原產中國,亞洲、歐洲和美洲常有栽培。中國分布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甘肅、新疆、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生長於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區、丘陵或平原。廣為栽培。

生長習性

棗生長於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區、丘陵或平原, 屬於喜溫果樹,產區年均溫15℃左右,芽萌動期溫度需要在13-15℃,抽枝展葉期溫度在17℃,開花坐果期溫度在22-25℃,果實成熟期溫度要在18-22℃。棗樹耐旱、耐澇性較強,但開花期要求較高的空氣濕度,否則不利授粉坐果。另外,棗喜光性強,對光反應較敏感,對土壤適應性強,耐貧瘠、耐鹽鹼。但怕風,所以在建園過程中應注意避開風口處。

繁殖方法

繁殖以分株和嫁接為主,有些品種也可播種。

嫁接 嫁接方法主要有木質芽接和枝接(枝接多採用皮下接)。其嫁接技術要點,歸納起來為六字要領:「鮮」,接穗保持新鮮,無失水。「平」,接穗削麵要平。「准」,接穗和砧木形成層要對準。「緊」、接好後要纏嚴綁緊。「快」操作速度要快。「濕」、嫁接後要埋土或套塑料袋保持濕度。同時在嫁接前5-7天,對砧木苗圃進行灌水,使易於離皮。

斷根

選擇優良品種的自根植株,發芽前在樹冠外圍挖寬30-40厘米以下、深50厘米左右的溝,切斷直徑2厘米以下的根,在斷根溝內施有機肥料,隨即回填。生長季節可發出根櫱苗,第二年春季挖出根櫱苗,採用ABT生根粉或其它激素處理,歸圃栽植,培育壯苗。

根插

在秋末結合秋耕從健壯棗樹上采根,剪成長20-30厘米,直徑1-4厘米的根穗,在地窯內藏沙。第二年春季開溝育苗,根穗以傾斜45角插入溝內,上露地面2厘米,插後隨即澆水。根穗採用生根激素處理,塑料薄膜覆蓋,其效果更好。

組培

截止到2008年甘肅省在組培育苗方面均取得了成效。甘肅農業大學園藝系在武威、景泰、酒泉等地的科研推广部門已具備生產組培育苗的技術、設備和條件。 對棗離體快繁的若干因素分析研究,選出了最適其離體快繁的外植體-早春水培的嫩枝莖段,啟動培養基為H94+IBA0.1毫克/升+NG15毫克/升的固體培養基中加H66營養液的固液兩相培養。繼代培養基為H66+NG20毫克/升+IBA0.1毫克/升,繼代培養30天,平均增值係數為4。生根培養基為H94+NG3-8毫克/升+IAB0.1毫克/升,生根率為90%。在組織培養室內培養20天後,置於日光溫室再培養10天左右,然後打開瓶塞煉苗3-4天,用青河沙過渡移栽法移栽,成活率可達96%。

當試管苗在生根培養基上生長20天左右,苗高達到4-6厘米,有三條以上的根時,置於日光溫室再培養10天左右,打開瓶塞煉苗3-4天,移植在已消毒的苗床上(苗床做法同實驗方法內綠枝扦插苗床做法),移植深度3厘米,成活率可達96%。

以組培苗根系作扦插材料易成活。而大田扦插,條件苛可,粗度要達到1厘米以上,長15-20厘米,即使生根劑處理生根率也很低。

扦插

扦插過程:在扦插前先將沙床濕潤,濕潤標準為沙床打孔後孔不塌,扦插時一邊用小木棒在沙床上打孔,一邊將插穗蘸漿扦插,小孔直經要大於插穗蘸漿後的直徑,以免藥液被小孔壁擠掉而降低藥性。扦插深度為3厘米左右,太深容易造成基部腐爛,過淺,插穗傾倒和生根後根系外露,扦插後插孔要擠緊,讓河沙和插穗緊密結合。[1]

參考文獻

  1. 大棗,騰訊,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