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樹山新韻(​顧小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樹山新韻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樹山新韻》中國當代作家顧小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樹山新韻

坐地鐵三號線無縫對接有軌電車二號支線。坐上有軌電車,尤如城市觀光車,高樓向後退去,陽光慷慨地照射着迎面的綠樹、青山、河水波光閃閃,還沒有來接看手機,便到了高新區樹山村

這個坐落在蘇州城西三十多公里的小山村,面對似曾相識的樹山村,我想起十多前來過一次樹山村,那是家住樹山村的一位朋友帶我來的,從早上七點上公交,轉三次公交,一路嵿波,塵土飛揚,中午才到樹山村,並不暈車的我直想吐。走進院內,角角落落都是百草雜生,泥土和鴨糞、雞糞混合在一起,一股難聞的味道刺鼻。好在面前一片青山綠綠蔥蔥,百畝梨花盛開,飄來淡淡的清香,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飄飄灑灑的柳絮夾帶着如雪的梨花,布滿了小村。被堵的心緒,恰如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透徹與清明了,精神立時煥發。

朋友手向南一指,說,那高高的就是大陽山。蘇州大陽山森林公園綿延二十餘里,峰巒逶迤,滿目青蔥,素有吳中普陀之譽。而樹山村地處水網平原東部,西北樹山,東北雞籠山,南部大石山,像一把太師椅,樹山生態村穩穩噹噹坐在這把椅子上。樹山生態村的田地呈狹長帶狀,東部狹小,西部開闊,地勢東高西低,形若網兜,踞高睨下,眼界宏闊。

朋友拿來一張用樹根做的簡易凳,介紹說,樹山村境內有「三山四塢」,唐代以前,沒有一位詩人為這兒寫過一首詩,這個塢,那個塢的,都是黙黙無聞,一是因為這兒的山被南邊大陽山的「英名」隱蓋了,二是因為吳王夫差英雄未路的悲壯,使誘人的風光「藏在深閨人不識」。但還有一句「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唐代以後,李頻來了,寫下第一首《題顧鍊師草堂》的詩。李頻名次不大,關健是顧鍊師住在大石塢,信息開始傳遞出去。著名詩人陸龜蒙來到大石山,雖沒有為大石山寫過詩,說明值得一游。宋代來了范成大、顧仲英,元代來了謝濤、周南老,明代來了楊循吉、鄭善夫、高啟、王鏊、沈周、王禹偁、申時行、吳寬、等等。清代來的人多了,王士禎、楊補、沈德潛、葉士寬、張大純,等等。他們在文壇上都有一席之地。

這些人都是名頭甚隆的文化精英,名字一報出來,讀過點書的人都會說,如雷貫耳。宋元明清文壇這麼幾十位鼎鼎大名的詩人,把他們的吟詠慷慨地灑在這個地方。

我望着周圍的山,看到了山坡下土路地帶,平地上有高高的草垛,是農民儲存的柴火,還有低低的柵欄,細小的溪流……最吸引眼目的是那一簇簇、一團團,大片的綠色森林,濃綠色,把整個山包裹了起來,十分的養眼。那是原始的自然環境。色澤和光線很奇妙的結合,照射在物體上便散發出非同尋常的色澤和韻味來。啊——,這種美是天然的,是光線作筆,大地為紙畫出的最美的山水畫。聽到了鳥鳴聲,聞到森林中的書香,這畫真是絕妙了。

突然一聲「轟轟」巨響,門窗被振得晃晃的,一股煙塵竄上了天空,頓時渾濁了。我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朋友卻很是習慣似地說,這是炸山。

炸山!?我感到十分驚訝。朋友說,村民為了致富,炸山賣石頭,我脫口而出,山越炸越少,炸了就沒有了。也是毀了子孫的賴以生存的飯碗。

這時,村喇叭響了:「各位村民,城裡沒有真山真水,只能在自家院內造假山,我們這裡是真山真水的村子,應該珍惜,不能炸,還要保護。樹山村山上有青泉,有茶樹,有楊梅,有梨樹,林木蔥鬱,文人遺蹟很多,有言子游祠、還有蓮花峰、象鼻峰、一線天,這些優美的自然景觀透出氳氤詩韻,這些寶貴的財富會給子孫帶來幸福生活的。」

那個時候的廣播聲還在我耳邊繚繞,朋友說,廣播稿是村幹部請學校老師寫的,是大實話,更有情感。我不能不佩服村幹部放棄當時物質利益而全力保護青山,我不能不佩服村幹部的眼力和前瞻性,現如今的樹山被村幹部言中了,這裡所有的村民都享受着大石山帶來的幸福生活。

提到自然生態的保護,往往人們都是圈一塊地。把人遷出去了,成了風景區,再搞個飄亮的門頭,其實這是對人與自然環境的一種誤解。原生態必須要有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是真正的完整的原生態環境。大工業、大開發對自然造成了破壞,並不拒絕與自然環境容納相結合的生產力。大自然與村、與人融合,文化與自然相嵌着,讓人迷醉與大自然。

相隔十五年,我隨着遊人從村北「梨花大道」走過,看到大道兩邊的梨樹開滿了花,如雪海一樣,陽光下楚楚盈盈,嬌嬌嫩嫩的。慢步在樹山村,已經找不到朋友家的院子了。原先低矮的草房子變成了二層三層的粉牆黛瓦的樓房,三四戶一排,或者是五六戶一排,點綴在通往大石山的道上。整個村子尤如一幅水墨山水畫。這些房子的一樓都成了農家樂,就是土色土香的原生態,院內撐起一把或二把大大的遮陽傘,三四個遊人悠閒喝茶、觀景,還有些裝飾現代與古老相結合,有歐州風情的,喝的是咖啡,就像是一幅油畫。不管是什麼風情的,這裡村民個個臉上都洋溢着一種忙而快樂的微笑。

我走進大山,通往山上的路已經鋪了長長的木棧道,彎彎曲曲直通山上,猶如一根綢帶扎在美女的腰間。抬頭府首,都是一片樹叢繁茂,峰涌疊翠,閒庭信步其間,看到一片竹林所有的枝頭全部昂揚直指藍天白雲間,地下冒出了竹筍個個站得齊齊,向是歡迎遊人,寂靜得讓人拋離嘈雜的都市。途中可小憩走進茶樓,泡上一壺雲泉茶,享受柔軟的樹山時光,偷得浮生半生日閒了,找回失去的最純真的快樂,聽到鳥鳴聲,只可惜,我卻不知道鳥的名字。

遊人如織地上了山。古墓如鏡,悠悠千年容易過,斑駁古鏡猶可鑑。三國時期蘇州人陸績在廣西鬱林任職期滿回蘇州,過海時,風大浪急,行船不穩,於是便在海邊搬上石頭放到船,百姓見船吃水深,都認為陸績做官發了大財,一看全是石頭,都很佩服「石以人重,人以石清」,明代御史樊祉讀到關於陸績的幾條記載,並請狀元吳寬寫了篇《廉石記》,鐫於石上,待存萬世。陸績廉石如今成了樹山村一個景點,成為「廉石」主人千古不離之地。

遠處傳來朗朗的讀書聲,那是從山上書院裡傳出來的讀書聲,靜靜的山幽,聽到這書聲,應該歸納為千年歷史上文人墨給這坐山引來的。「書聲待人重,岩谷頓生色」。辯證地闡述了人與山的關係。十五年前,朋友介紹過那些名人留下足跡,經過修善,已經全部展現在面前,名人足跡給山帶來了活色生香。

走進大山,看到了摩崖石刻群,「劈劍」二字篆體,相傳是干將劈劍解恨之石;「拜石」是米芾拜石留下的見證;「仙坪」仍是仙人到這裡雅集的場所,當佇立在「仙坪」前,面對着巍巍青山,蔥蘢草木,便有了「坦蕩蕩,篤悠悠,常知足,少憂戚」的感知,真乃人間仙境。摩崖石刻「唯和呈喜」,更有意思,四字共有「口」字,然成一圓印,獨出心裁、構思巧妙、十分有趣。意指和和氣氣、喜氣洋洋,只有心境平和,才能感受生活的樂趣。天下太平,社會安定是最大的和氣,豐衣足食,無病無災才有喜可言,有了這兩條,在百姓眼中就是神仙般的日子了。

「唯和呈喜」與構建小康社會不謀而合,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目標,又是百姓的生活寫照。和諧才能發展,才能各方見喜。經過十五年的建設,樹山村因為和善,因為真山真水,花果飄香,遊客絡繹不絕。每逢節假日,還要實行交通管制。青山綠水,給村民帶來了源源不絕的財富

大自然是美好的,慢步在樹山,總有一種特殊能量,是無言的大善,是安慰和教誨。我則感到是一種力量,這片土地,讓人們踏實地生活

下得山來,農家樂里飄出野味香刺激着味蕾。我坐在大大的遮陽傘下。院內火紅燈籠,腳底的青磚,時鮮的果樹和家養的禽畜,就像是過去鄉紳地主節日和喜慶才有的菜餚,如今是家常便飯了。正吃着,來了一男二女的外國年輕人,其中一位女青年舉着相機不停地對着大山調焦、取景。男青年用手比劃着點菜,四十多歲的老闆熟練的與他們比劃着,笑着。一位山下長大的農村婦女,穿着藍底白花的褂子,竟能與外國人談笑。那一定是歸於這裡的青山綠水把外國人吸引來的,讓農民種的菜、養的雞,直接賺到外匯,讓他們真正的體會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看到這位老闆娘無比自豪自信表情,對四周的山用手一划說,你看我們這裡綠水青山是自然的,都飄亮啊,只看這些山也值一餐飯錢了。

樹山村保存了得天獨厚地方,其實得天獨厚不完全是青山,地理優勢得於天,文化優勢得於人,天人合一形成了樹山這一座歷史文化名村。農民生活在青山綠水中,農民成了青山綠水的主人,青山綠水惠澤着這裡的祖祖輩輩。[1]

作者簡介

顧小平,筆名顧蘇,三級文學創作,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員、江蘇省作協會員、江蘇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范小青與當代作家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