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桃花塢年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技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是江南地區的民間木版年畫,因曾集中在蘇州城內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鎮、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四川錦竹的木版年畫,並稱為中國五大民間木版年畫。桃花塢年畫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常以紫紅色為主調錶現歡樂氣氛,基本全用套色製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地區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中國民間傳統審內容。民間畫壇稱之為「姑蘇版」。

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製作工藝

製作工具

刻制工具主要是拳刀,形如月牙,因裝木柄,拳握方便而得名。輔助刀具有彎鑿、扁鑿、韭菜邊、針鑿、修根鑿、扦鑿等。另外還有敲底時要用到的敲方,敲方使用檀樹制的方形榔頭;用來擦稿紙以顯示墨線的油棉、用以刷去刻版時細縫中木屑的小棕帚、用以刻直線的鐵尺、用以刻圓圈的圓規(藝人又稱「計差」)、大小兩種磨刀石以及水缽。

顏色包括墨汁和套色用色,墨汁是選用上等煙煤與麵漿調和,發酵沉澱一個月後方能使用,套色使用的顏色調配時,用水用膠要適當,通常用膠冷天宜少,熱天宜多,配色濃淡程度要「四重兩輕」,即紅、綠、黃三色中,紫色更重,桃紅、淡墨宜輕,這樣印出來的年畫色彩既鮮艷明亮,又協調勻稱。

年畫印刷用紙宜用白淨、薄韌的紙,以前桃花塢木版年畫多採用「毛太」、「白管」、「本連史」等,後來改用「洋連史」,即白有光紙。

印刷的主要工具包括:棕帚、棕擦、印台、色盆、膠水、石蠟等。

製作工序

桃花塢年畫的製作,可歸納為創作、刻版、印刷三道工序[1]。個別還需要人工着色、敷粉、掃、掃和裝裱等手續,工序繁多複雜,是一門獨特的手工技藝。在畫稿完成後,刻工將畫稿粘貼在梨木板上,稱「上樣」。一般將畫稿分成線版和套色版若干塊。然後刻工運用拳刀,根據畫稿上的線、點、塊,先後採用發、襯、挑、復、剔等技法刻制,達到線條流暢、圖稿不走樣的效果。

桃花塢木版年畫為分版水色套印,印刷時先印墨線版,然後根據畫稿的色澤再分版套色。用色通常為紅、綠、黃、桃紅、紫和淡墨等五六套色。無論套色版用色是否相同,印刷時都是均勻平刷,不分濃淡,但可用「環色」,即兩種套色重疊造成複色,可豐富色彩的變化。在印刷過程中,印工則採用「模版」技法,使墨線版和套色版準確無誤,使印刷的作品與原作不失真。再後進行裝裱,一幅年畫才算完工。

年畫作品

雍正、乾隆年間,蘇州年畫質量、銷量空前提高,當時有五十多家年畫鋪,分設在閶門外山塘街一帶,也有部分設在桃花塢報恩寺一帶,年產達百萬張以上,少時也有十幾萬張,行銷江、浙、魯等地,並遠達南洋一帶。於是蘇州桃花塢年畫的名聲傳遍大江南北,與天津「楊柳青」成了我國南北兩大民間年畫的中心。當時蘇州年畫鋪的名稱,現在還留存在畫面上的,前期有:「張星聚」、「張文聚」、「魏鴻泰」、「呂雲林」、「陸福順」、「墨香齋」、「春源」、「季祥吉」等;後期有:「王榮興」、「陳同盛」、「陳同盛」、「吳錦增」、「吳太元」、「鴻雲閣」等。畫師在畫面上署名的,前期有:桃塢主人、桃溪主人、墨浪子、歸來軒主人、寶繪軒人、墨林居士、杏濤子等;後期有:嵩山道人、吳友如、周夢蕉、金蟾香、符艮心等。

視頻

桃花塢年畫(匠心篇)

桃花塢木板年畫

參考文獻

  1. 桃花塢木刻年畫工藝流程 ,搜狐,201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