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連土的召喚(廖春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橋連土的召喚》是中國當代作家廖春波的散文。
作品欣賞
橋連土的召喚
故居黃泥坪,坐落大山腳。從山巔玄天觀到屋前太陽溪有一條深溝,縱臥竹林院落旁,大部分地勢陡峭,亂石穿空。溪溝交匯處,懸崖峭壁,飛流直下,此即洞耳岩,上接青石板,寬敞平坦,後通岩穴,似水簾洞,其頂橫跨小橋,連接兩邊田地。這地方便稱為橋連土,各歸一個生產隊管轄,以溝為界,貫人行道。因屬斜坡,桐子樹多,遮天蔽日,溝底光滑,細水長流,自成樂園。閒暇時光,男女孩子,結伴而行,春挖野蔥,夏納涼風,秋摸螃蟹,冬捉迷藏,無不盡歡。鄉間缺幼兒園,自然界賦予的趣味教育,絕不比城裡差。
童年,我愛探險。常在暑期,邀約夥伴,去橋連土,攀洞耳岩,鑽水簾洞,滑梭梭板。更可怕的是,抓住洞口老葛藤,越過瀑布盪鞦韆,驚散周圍的雀鳥。有一次,藤斷身墜,幸被半腰崖柏攔住,卻碰得頭破血流,父母發覺,痛罵不止。然而,好了傷疤忘了疼,沒多久,又到這裡遊玩,單腳獨立橋頭,比誰的膽量大;或捅高掛古松的馬蜂窩,火燒路邊的豌胡豆吃,溝里發洪水時搞漂流。
稍長,勞作加身。學干農活,耕田犁地,割麥插禾,除草施肥,日曬雨淋,起早貪黑,備嘗艱辛。搶收稻穀,掰抹苞米,挑賣公糧,緊隨大人。不過,也忙裡偷閒,跑去潭中洗澡;雨後,溪溝衝出魚,屢有驚喜發現。最高興的是,橋連土水源好,莊稼不怕天旱。農村包產到戶,我家就近分得一塊大田,三片窄地,父親夜晚睡着了仍笑逐顏開,母親還在田邊地角種滿蔬菜,藉此填飽全家人畜肚皮。
初中,逐夢人生。農忙過後,尤愛學習,因為貧困,拯救自己,唯有知識。放牛羊,扯豬草,弄柴火,煮早飯,守灶膛,也在用功,手不釋卷,口誦心惟,死記硬背,攻堅克難。有時煩躁,雞飛狗叫,為求清靜,獨自離家,躲進岩洞看書,渴了喝山泉水,餓了咬緊牙關,或坐臥青石板,默寫語文,演算數學,求證幾何,練習理化。黃天不負有心人,終考取重點中專。每次求學歸來,必遊覽橋連土,流連忘返於故地,回味青少年生活。
工作,難改初心。曾幾何時,思想懈怠,重溫十六歲前的艱苦歲月,早年樹立的美好理想,羞愧之餘,又燃激情。生命不止,奮鬥不息,這是我刻在穴壁的誓言,需要用盡一生努力捍衛。父母親說過,人勤地不懶,秋後糧滿倉。記得有年隆冬,我從縣城返鄉,路過橋連土,天色向晚,寒氣襲人,四處沉寂,突見兩位老人還在忙活,仿佛要在地里過夜似的,不禁鼻子一酸,熱淚盈眶。此情此景,至今銘記,歷歷在目。
現在,他們都走了,子女也變老,橋連土荒蕪。但是,父輩忙碌的身影,我對兒時的回憶,守望家鄉的心愿,日漸清晰,愈加真切,十分強烈。恍若聽到心靈的呼喚,正是費翔原唱的歌曲:「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歸來吧歸來喲,別在四處漂泊。踏着沉重的腳步,歸鄉路是那麼漫長。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吹來故鄉泥土的芳香......」 [1]
作者簡介
廖春波,重慶仲裁委國際仲裁員,萬州區司法局二級調研員、公職律師,自由譯者,愛好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