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梅花養生保健作用與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梅花養生保健作用與方法

【養生保健作用】

白梅味酸、澀、咸,性平,歸胃經、肺經,開胃散郁,舒肝除煩,和胃化痰,用於治療頭暈、瘰癧、梅核氣、肝胃氣痛、食慾缺乏。臘梅花中的洋臘梅鹼,有類似士的寧的作用,亦可降低血糖、興奮子宮及腸管作用。花蕾含揮髮油、苯甲醛、異丁香油酚、苯甲酸。

【養生配方推薦】

(1)臘梅花、大青葉、青果各10克,胖大海5克。水煎服。用於治療咽喉腫痛。

(2)臘梅花、菊花各10克。水煎加蜜飲。用於治療風火赤眼。

(3)臘梅花、白扁豆花各10克,荷葉15克。水煎加冰糖飲。用於治療暑熱口渴

(4)臘梅花10克,黃連3克,黃柏6克,青黛3克。共研為末,加香油調抹患處。用於治療皮膚潰爛。

(5)鮮臘梅花10克。搗汁塗抹患處。用於治療燙傷或燒傷。

(6)白梅花數朵,雞蛋1枚開1個小口放白梅花,封口後蒸熟,打開去梅吃蛋,每日1個,連服7日。治瘰癧。

(7)白梅花10克。燒存性,敷傷口止血。

(8)白梅花15克,白菊花15克,玫瑰15克。分次沖泡代茶飲。用於治療暑熱頭昏可愈。

(9)粳米50~100克,白梅花5克。為粥。每日2次。治肝鬱所致的胃脘痛。

(10)白梅花3克,決明子10克。當茶飲。防治高血壓、冠心病。

(11)鮮白梅花加白糖搗爛外敷,防治口唇皰疹。

【保健注意】

常用量3~15克。 [1]

【食療作用與藥用效果】

1、烏梅粥

原料配方: 烏梅15克,紅棗4 枚,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製作方法: 將烏梅洗淨入鍋中,加水適量,用小火煎熬,熬之水減半,去渣留汁備用。將粳米、紅棗淘洗乾淨,入鍋中,加入烏梅汁及適量水煮粥,待粥成時,加入冰糖調勻即就。供早、晚餐食用。

本粥功效: 和中養胃,殺菌消炎,安蛔止痛。適用於慢性菌痢、腸炎;尤其適用於小兒的蛔蟲性腹痛。

2、梅花粥

原料配方: 綠萼梅6克,粳米50—100克。

製作方法: 將梅花擇去雜質洗淨,與淘洗淨之粳米同煮為粥,空腹食用。

本粥功效: 有舒肝理氣、清熱解毒之功效。適用於梅核氣,自覺喉中如有物梗塞其間,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而食飲並無阻礙,兼見情緒抑鬱,胸脅滿悶等。亦治諸瘡毒 (以雪水煎煮治瘡為好) 。 (《采珍集》)

3、川椒烏梅粥

原料配方: 川椒5克,烏梅30克,使君子15克,粳米100克。

製作方法: 將前三藥擇去雜質,淘洗乾淨,加水適量,煎煮半小時後,去渣、取汁,以汁煮米為粥,代食服用,不拘次數。

本粥功效: 適用於各型膽道蛔蟲病。 (《常見病中醫自療便方》)

4、烏梅膏

原料配方: 烏梅500克,蜂蜜適量。

製作方法: 用冷水將烏梅浸透,去核,加水適量,先以武火煮沸,後以文火煎煮,每20 分鐘取汁一次,共取三次,合併前汁,繼續以文火加熱煎熬至稠膏狀時,加入等量蜂蜜,至沸離火。待冷卻後裝瓶。每次一食匙,開水沖化飲用,每日2——3 次。

本膏功效: 適用於慢性痢疾。

5、烏椹膏

原料配方: 熟黑桑椹、烏梅肉、紫蘇末、白糖各適量。

製作方法: 桑椹取汁,拌白糖,曬稠,再入梅肉、紫蘇末,共搗泥製成餅,曬乾,收藏,隨時食用。

本膏功效: 除熱養陰。 (《用吃治病》)

6、烏梅牛脛骨炭

原料配方: 雄牛脛骨一根,烏梅適量。

製作方法: 將粗壯的牛脛骨從中間敲斷,取出骨髓,把烏梅填入骨髓腔中,以麵糊封口,放火上煅燒成炭,研末。每次6克,每日3 次,溫黃灑送服。連服半個月為一療程。

本炭功效: 適用於虛寒性慢性腸炎。 (《常見病中醫自療便方》)

7、烏麥膏

原料配方: 麥冬30克,烏梅50克,陳皮30克,蜂蜜500克。

製作方法: 將麥冬、烏梅、陳皮放入水中浸透,煎煮取汁,共煎取3 次。合併煎液,文火煎熬濃縮至稠粘如膏時,加入蜂蜜,至沸停火,待冷卻後,裝瓶備用。每次一食匙,每日三次,開水沖化飲用。

本膏功效: 適用於慢性胃炎陰虛型。

8、豬腸烏梅散

原料配方: 豬腸一節,烏梅適量。

製作方法: 將烏梅取掉核,填入里外洗淨的豬腸內,以滿為度,兩頭紮緊曬乾,置瓦上焙酥,研末。每次5克,每日3 次,空腹米湯水送服。也可以香油少許,調藥末搽於肛周。

本散功效: 適用於氣虛型脫肛。

9、烏梅湯

原料配方: 烏梅500克,甘草末60克,砂糖120克,乾薑末15克。

製作方法: 將烏梅浸入溫水中泡軟去核,放入瓷器內,入籠蒸熟,取出搗碎,與後3 味拌勻,再入瓷器蒸透。隨時可服用。加鹽沖飲,酸甜舒口。

本湯功效: 養胃,益氣,生津,去火解暑,(《用吃治病》)

10、烏梅生薑茶

原料配方: 生薑10克,烏梅肉30克,綠茶10克。

製作方法: 將生薑洗淨,切成絲,和烏梅肉、綠茶混合,分2——3 次放保溫杯中,沸水沖泡,蓋緊杯蓋,溫浸半小時許,再稍加紅糖,趁熱頓服,不拘次數。

本茶功效: 適用於慢性痢疾。 (《世醫得效方》)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