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光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樓光來(1895年-1960年),字昌泰,號石庵,男,浙江嵊縣(今嵊州石璜鎮樓家村)人,中國英語語言學家,曾任曾任東南大學、南開大學、清華大學、中央大學教授,中華民國教育部部聘教授。[1][2][3] 宣統三年考入清華大學,畢業於清華學校。 民國7年赴美留學,11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獲碩士學位。先後執教於南開大學、國立東南大學(28年更名中央大學,49年又更名南京大學)、金陵大學。 民國26年後任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長期從事英國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專攻莎士比亞戲劇研究,講授莎士比亞,主要採用《Six Plays of Shakespeare》。 解放後,繼任南京大學教授、全國人大代表。
樓師,是南京大學西洋文學系早期的三大宗師之一,學貫中西,文通今古,是全國的學術泰斗,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權威。記得1951年時,美國之音曾報道說:「南京大學不讓樓光來先生開莎士比亞課」,以此來進行政治上的宣傳。這也可以證明樓師名望之高。
作品
一篇是用中文寫的《悼梅迪生先生》(按:梅迪生即梅光迪)[4],刊載於1947年6月1日出版的《思想與時代》第四十六期。另一篇則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用英文寫的詩稿。今錄此詩於下:
For the people’s rights
We firm will stand,
0ne family,
0ne united land.
May our leaders long,
Like a spearhead strong,
Clear the way,nor delay;
Forward strive, never stay.
We vow strength and kill,
Courage and good will:
0ne in heart,one in mind,
The goal we』ll find.
軼事
在一次外交事件上,也可以看出樓師的英文造詣。1938年,我國外交部準備同印度簽訂中印邊界協定。印方草擬的協定英文本經過我方多位專家審查都通過了。最後交到樓師手上。樓師發現兩個重要的詞語大有問題。如果正式協定中用了這兩個詞,我國將喪失大片領土。外交部就此向印方交涉,印方大吃一驚。他們原以為中國無人能識破,可以逞其擴張領土的陰謀。後來印方只得同意樓師提出的改定。樓師就這樣為國家立了一次大功。
成就
新中國成立前,樓師和范存忠先生都是大學叢書編纂委員會委員,為教育部審定英語教材。
樓師曾被邀請參加《毛澤東選集》英譯,因病未能成行。樓師還被大家尊稱為「living dictionary」和「living encyclopedia」。無論什麼中譯英的問題,他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例如有人問他「鑑定」的譯法,他立即回答:「testimonial。」又有人問他「小吃店」的譯法,他也立即回答:「cafeteria。」
在樓師的薰陶下,好幾位學生也成了活辭典,例如周世勛、唐志強(都為北京第二外語學院的法語教授)和張惠明(《China Daily》一級編審)。周、唐二人因為英語好,法語造詣也就高。
參考文獻
- ↑ 林呂建主編. 浙江民國人物大辭典.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3: 820.
- ↑ 周家珍編著. 20世紀中華人物名字號辭典.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03628320.
- ↑ 張品興, 殷登祥, 陳有進等主編. 中華當代文化名人大辭典. 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2. ISBN 9787504315137.
- ↑ 梅光迪文存,讀書網,2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