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樟樹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樟樹皮

樟樹皮,中藥名。為樟科樟屬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的樹皮。植物樟,分布於我國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台灣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尤以台灣為最多。樟樹,是樟科常綠大喬木,別名:木樟、烏樟、芳樟樹、番樟、香蕊、樟木子。[1]

中文學名 樟樹皮 樟科
別稱 香樟樹皮《玉局方》,樟皮《綱目拾遺》,樟木皮《生草藥手冊》 樟屬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分布區域 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台灣等地
雙子葉植物綱 採收時間 全年
毛茛目

性味

陸川本草》:"辛,溫,味苦。"[2]

功用主治

行氣,止痛,祛風濕。治吐瀉,胃痛,風濕痹痛,腳氣疥癬,跌打損傷。[3]

  1. 綱目拾遺》:"治天行溫疫,濕毒流注,浴疥癬,洗腳氣。"
  2. 《陸川本草》:"行氣,消腫,止痛,止瀉。治胃痛,腹瀉,腫脹。"
  3. 南寧市藥物志》:"祛風化痰,殺蟲。治寒性風濕骨痛,胃痛。外治跌打撲傷,散毒行氣,止痛。"

用法與用量

  1. 內服:煎湯,2~3錢;或浸酒。
  2. 外用:煎水洗。

宜忌

《南寧市藥物志》:"孕婦忌服。"

形態特徵

樟,別名烏樟(陶弘景),香樟(南方各省區通稱),小葉樟(湖南),傜人柴(廣西)。常綠大喬木,高可達30米。樹皮灰黃褐色,縱裂。枝、葉及木材均有樟腦氣味,枝無毛。葉互生[註 1];葉柄細,長2-3厘米,無毛;葉片薄革質,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2厘米,寬2.5-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全緣,有時邊緣呈微波狀,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灰綠色,微有白粉,兩面無毛,或下面幼時略被微柔毛,離基三出脈,側脈及支脈脈腋在葉下面有明顯腺窩,葉上面明顯隆起,窩內常被柔毛。圓錐花序腋生,長3.5-7厘米,無毛,有時節上被白色或黃褐色微柔毛。花兩性,長約3毫米,綠白色或黃綠色;花梗長1-2毫米,無毛;花被簡倒錐形,長約1毫米,花被裂片橢圓形,長約2毫米,花被外面無毛,或被微柔毛,內面密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長約2毫米,花絲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箭頭形,位於最內輪,長約1毫米,柄被短柔毛;子房球形,直徑約1毫米,無毛,花柱長約l毫米。果實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徑6-8毫米,紫黑色;果托杯狀,長約5毫米,先端平截,直徑達4毫米,花期4-5月,果期8-l1月。

相關配伍

  1. 樟樹二重皮30g,烏藥9g,水煎,分3次服。(《福建藥物志》)
  2. 樟木二層皮60g,番稔葉(番石榴、雞屎果)10片,辣蓼根45g(炒黃),水煎服。(《嶺南草藥志》)
  • 治風濕關節痛,樟根二重皮,地膽草各30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 治濕氣腳腫,樟木皮500g,蛤蒟250g,杉木皮500g。煎湯熏洗。(《陸川本草》)
  • 治皮膚瘙癢,樟樹皮、油茶枯、楓樹皮各適量。水煎洗患部。(《福建藥物志》)
  • 治對口瘡,樟樹二層皮搗爛,調蜂蜜,敷患處。(《嶺南草藥志》)
  • 治酒醉,樟樹皮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各家論述

  1. 《綱目拾遺》:治天行溫疫,濕毒流注,浴疥癬,洗腳氣。
  2. 《陸川本草》:行氣,消腫,止痛,止瀉。治胃病,腹瀉,腫脹。
  3. 《南寧市藥物志》:祛風化痰,殺蟲。治寒性風濕骨痛,胃病。外治跌打撲傷,散毒行氣,止痛。

注釋

  1. 「互生」:互生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hù shēng,意思是並生;交互發生。出自《後漢書·楊終傳》。此外,互生也是葉序的一種。謂莖上每節只生一單葉,而交互相間生於兩側,如楊樹葉、桃樹葉等。楊樹、桃樹等的葉子所排列的序列是相鄰的兩個葉子長在相對兩側,而每個莖節上只長一個葉子,這種葉序稱互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