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平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漢江平原是長江與漢江沖積而成的平原,位於湖北省中南部,西起枝江,東迄武漢,北自鍾祥,南與洞庭湖[1]平原相連。
江漢平原,旱地約占耕地總面積的52%,水田約占48%。旱地集中分布於堤內平原,堤內平原的棉田占耕地面積的40~60%,個別地區高達80%以上。1949年後成為中國高產優質棉區之一。水田集中分布於河間凹地和平原邊緣,糧食商品率較高,為中國重要商品糧基地之一。湖區大量圍湖墾殖,湖田面積增加,田多勞少,耕作較粗放,單產水平較低而不穩定。近年來,部分實現了退田還湖。平原的油料作物占有重要地位,以油菜、芝麻、花生為主。
江漢平原的湖區是中國的著名水產區,不僅盛產青、草、鰱、鱅四大家魚,鯉、鯽、桂、鱅、烏鱧等魚類亦豐。還盛產蝦、蟹、貝類、蓮、藕、菱、蘆葦和水禽。
地貌
平原主屬揚子准地台江漢斷拗,地勢低平,除邊緣分布有海拔約50米的平緩崗地和百餘米的低丘外,海拔均在35米以下。大體由西北向東南微傾,西北部海拔35米左右,東南降至25米以下,漢口僅23米。平原內湖泊星羅,水網交織,垸堤縱橫。地表組成物質以近代河流沖積物和湖泊淤積物為主,屬細砂、粉砂及粘土,第三紀紅層僅於平原邊緣地區出露。
長江、漢江和東荊河沿岸地勢較高,一般在28~38米。地貌上可分為兩部分:處於河床與人工堤防之間的堤外灘地,現代沖積作用旺盛,地勢較高,大部分在30米以上,土壤多為砂壤質。大堤以內的堤內平原,一般較堤外灘地低3~6米,向內側微傾,土壤多為厚層粉砂壤土。
江河之間相對低下,形成長形凹地,主要有漢北河與漢江間的天門河、汈汊湖凹地;漢江與東荊河間的通順河、排湖凹地;東荊河與長江間的四湖(長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凹地;長江右岸的松滋河、王家大湖凹地等。凹地的地面高程多在25~28米,地表組成物質主要為粘土,地下水位一般離地表0.5~1.0米,甚有不及0.5米者,每遇大雨,易成澇漬。
江漢平原大小湖泊約300多個,重要的有洪湖、汈汊湖、長湖、排湖、大同湖、大沙湖等。湖泊一般底平水淺,是淡水養殖業的基地;又能調蓄江河水量,減輕平原旱澇災害。
氣候
平原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2],年均日照時數約2000小時,年太陽輻射總值約460~480千焦耳/平方厘米。無霜期約240~260天,10℃以上持續期約230~240天,活動積溫5100~5300℃。平原各地利於棉花、水稻等喜溫作物栽種。年均降水量1100~1300毫米,氣溫較高的4~9月降水量約占年降水總量的70%。漢江谷地為冷空氣南下的重要通道,江漢平原首當其衝,春、秋季節常發生低濕陰雨,使旱稻爛秧機率及二季晚稻空殼率較高;若遇梅雨過長、暴雨多的年份,初夏易遭洪澇;盛夏常為副熱帶高壓脊控制;秋季又多晴朗天氣,故伏、秋乾旱頻次較多。
視頻
漢江平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洞庭湖N個為什麼:為什麼洞庭湖是最古老的湖,搜狐,2019-09-03
- ↑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搜狐,2018-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