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漢賦是漢朝流行的賦,由《楚辭》發展而來,吸收了荀子《賦篇》的體制,外加縱橫家的誇張手法,形成一種兼有詩歌與散文特徵的文學形式。有大賦與小賦之分,大賦多寫宮廷生活,小賦富於抒情描寫。
漢賦辭藻華麗,筆勢誇張,好堆砌冷僻字,表面富麗而艱深難讀,是漢賦的特色。左思《三都賦序》就說漢賦「於辭則易為藻飾,於義則虛而無征[1]」。
興盛原因
漢賦的興盛,源於文體本身的發展,繼承《詩經》、《楚辭》、《荀子》短賦而進一步發展。漢賦興盛亦源於君王貴族的提倡。君王提倡於上,群臣響應於下,辭賦成了知識分子進身之階,於是爭相製作。
漢賦興起受政治經濟影響。漢初自文景之治後,海內昇平,經濟富庶,富麗堂皇的宮殿苑囿大規模興建,於是有專寫宮殿苑囿、巡遊田獵、聲色犬馬的富麗典雅大賦出現。
漢賦興起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認為賦能「抒下情而通諷諭,宣上德而盡忠孝」,具有積極作用,漢賦遂取代了楚辭而興起。漢代小學發達,亦導致漢賦興盛。
特質
形式方面,漢賦多韻散結合,乃半詩半文的混合體。序言和亂辭多不押韻,正文部分則每多押韻。漢賦多是長篇巨製,前或有序言,後有亂辭,常用問答方式。詩體賦的句式以四言為主,騷體賦則多沿襲楚辭手法,多用楚辭句式,常用兮字。
風格方面,漢賦鋪陳誇飾,辭藻華麗,多用排偶,鋪采摛文,「合纂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
主旨方面,漢賦題材內容駁雜龐大,多寫京殿、羽獵、山海、述行等題材,多歌頌帝王功德,描述宮廷生活,如田獵車騎,宮室苑囿,錦衣美食,音樂歌舞。漢賦並多有諷諫或勸戒之旨。
發展
漢賦發展可分「形成期」、「全盛期」、「模擬期」及「轉變期」。
形成期自高祖至武帝初,騷體賦頗為盛行,如賈誼《吊屈原賦》、《鵩鳥賦》、董仲舒《士不遇賦》、司馬遷《悲士不遇賦》、枚乘《七發》等。散體大賦則遂漸形成。
全盛期自武帝至成帝之世,漢賦離棄楚辭風格,建立純散文的典型漢賦體,傾向精細雕飾,誇張鋪排,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2]、《上林賦》、東方朔《答客難》、王褒《洞簫賦》等。
模擬期自西漢末至東漢中葉,漢賦多依照一定的型體,堆積辭句,鋪陳形勢;雖然外表華麗,題材廣泛,但內容空洞。作品如揚雄的《甘泉賦》、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等。
轉變期起自東漢中葉以後,漢賦由長篇巨製變為短篇,多為表現個人胸懷的言志之作,如張衡《歸田賦》、《思玄賦》、趙壹《刺世疾邪賦》、禰衡《鸚鵡賦》等。
視頻
漢賦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左思《三都賦序》:於辭則易為藻飾,於義則虛而無徵。且夫玉卮無當,雖寶非用;侈言無驗,雖麗非經。,文學360,2019-8-3
- ↑ 子虛賦,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