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蘇戲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江蘇戲曲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江蘇地方戲種現存20餘個,影響比較大的有崑曲錫劇揚劇淮劇淮海戲柳琴戲、梆子等。小劇種主要有海門山歌劇、通劇、丹劇、海州童子戲、徐州丁丁腔、洪山戲、淮紅戲、高淳陽腔目連戲。外來劇種主要有京劇越劇徽劇滬劇、黃梅戲、呂劇等。新興劇種中滑稽戲影響較大,深受群眾喜愛。泰興、揚州等地的木偶戲也以其歷史較久、藝術手段豐富而名揚海內外。

基本內容

中文名:江蘇戲曲

基礎:花鼓戲"、"香火戲"

發展:上海

起源:江蘇揚州

揚劇

揚劇是江蘇最具地域特色的地方劇種之一。其分布地區除作為發源地的揚州市所轄範圍外,還包括江蘇鎮江、南京、泰州、淮安,上海市以及安徽省的天長、滁州、來安等地。

揚劇是由「揚州花鼓戲」和「蘇北香火戲」吸收「揚州清曲」及當地一些民歌小調發展而成的,歷史沿革清晰。揚州花鼓戲原為對歌對舞的「打對子」,只有一小旦與一小丑兩個角色表演,后角色有所增加,並穿插以笑話「打岔」,清康熙年間即有此類花鼓戲的演出。後來花鼓戲又從徽班及「揚州清曲」中吸收了不少劇目如《借妻》、《僧尼下山》、《活捉》等豐富了自身的內容,隨之出現了演出劇目非常豐富的班社,始形成成熟的揚州花鼓戲。因揚州花鼓戲由絲弦伴奏,唱腔細膩,故俗稱「小開口」。蘇北香火戲原為農村酬神賽會時所演的戲,「香火」即男巫。所演劇目出自長篇《神書》,其中有《魏徵斬龍》、《秦始皇趕山塞海》等。因用鑼鼓伴奏,唱腔比較粗獷,故俗名叫「大開口」。發現的較早的香火戲是乾隆年間手抄本《張郎休妻》。

1911年「大開口」由揚州進入上海,改稱「維揚大班」;1919年「小開口」到杭州大世界演出,次年進入上海,改稱「維揚文戲」。由於「大開口」和「小開口」語言一致,30年代初合併演出,稱為「維揚戲」。建國後始定名為揚劇。1953年2月,江蘇省揚劇團在南京建立。

錫劇

錫劇是江蘇省代表性地方劇種之一,發展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當初無錫屬常州府管轄,錫劇即發源於常州府屬地的廣大鄉村地區。隨着時間的推移,它的分布區域逐漸拓展,現已流行於整個江蘇南部,蘇北鹽城、蘇中南通兩地的部分地區,浙江的杭嘉湖地區,以及皖南城鄉和上海等地。錫劇最初起源於當地鄉民說唱故事以自娛的民歌小曲,稱為「東鄉調」,後逐漸發展成曲藝形式的「灘簧」。由於語音唱腔略異,有「常州灘簧」和「無錫灘簧」之分。後來,「灘簧」吸收了江南民間舞蹈「採茶燈」的身段動作,開始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多為二人一檔,所演節目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兩個腳色,如《雙落髮》、《雙推磨》、《拔蘭花》等,稱為「對子戲」。對子戲形式活潑,演出方便,但在演唱內容上頗多局限,於是出現了兩三檔結合,有五六人同場演出的「小同場戲」。節目除原有的對子戲外,又增加了《養媳婦搖棉紗》、《賣妹成親》等人物較多的「小戲」。進入城市後,繼續發展為幾十人同場演出的「大同場戲」,劇目更增加了《珍珠塔》、《玉蜻蜓》、《孟姜女》、《孟麗君》等「大戲」。辛亥革命前後,無錫、常州的「灘簧戲」先後進入上海,不久逐漸合班演出,改稱「常錫文戲」,1952年定名為「常錫劇」,1954年定名為「錫劇」。

淮劇

淮劇,又名江淮戲,是江蘇省三大主要地方劇種之一。淮劇起源於蘇北鹽城西鄉(今建湖縣),起初主要流行於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淮陰、鹽城、揚州等地區,後流行區域逐步拓展,在滬寧沿線的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以及安徽滁縣、浙江長興等地也逐漸流行。此外,在合肥、武漢、南昌、杭州等地亦曾留下過演出足跡。淮劇是由民間說唱「門嘆詞」與蘇北「香火戲」相結合,並吸收了里下河「徽班」的藝術精華發展而成的地方劇種,流傳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門嘆詞源自農民號子和田歌,初為一人擊板而歌,繼而為二人對唱,是一種沿門賣唱的說唱形式。香火戲則是當地酬神的民間表演形式。二者聯合演出,俗稱「三可子」,並逐漸形成「江北小戲」,主要演出一些對子戲、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戲。後有大批徽劇班社進入里下河地區,江北小戲漸與徽班同台演出,謂之「徽夾可」。在與徽班合演時,吸取了徽劇中劇本、器樂、曲牌、唱腔、表演等方面的一些藝術成就,逐漸發展成熟,遂稱「江北大戲」。1912年左右,藝人何孔德等首次將之帶到上海街頭演出,並於1914年在閘北太陽廟建立第一個江北戲院,使淮劇正式立足於都市。1956年,「江蘇省淮劇團」成立,之後上海也成立了「上海市人民淮劇團」。揚州、淮安、泰州等市的淮劇團也相繼成立。在建國後的「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正式定名為「淮劇」。

淮海戲

淮海戲屬拉魂腔系統,是江蘇主要的地方劇種之一,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稱「三刮調」。主要流行於江蘇北部的淮安、連雲港、宿遷三市及鹽城、徐州兩市的部分區域,以及魯南、皖東北一帶。淮海戲起源於沿門說唱民間故事的「門頭詞」,清道光十年(1830)後,藝人自由結社發展成為打地攤演出的小戲。清光緒六年(1880)後,曾與徽劇、京劇等先後搭班合演,吸收了劇目,革新了聲腔,豐富了表演。光緒二十六年(1900)後,出現了女藝人,藝術上也有了新的發展。1940年,中國共產黨建立淮海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先後組織了「藝人救國會」及實驗小組,編演了《柴米河畔》、《三星落》等現代戲。1947年成立了「大眾淮海劇團」,從此小戲正式搬上舞台演出,並定名為「淮海戲」。解放後,流行區域各地專業的淮海戲劇團紛紛成立,並一直緊跟着時代的發展不斷編演新戲,淮海戲逐步發展成為頗具特色的地方性劇種。

通劇

流布於江蘇省南通市、連雲港市等地區的童子戲屬儺戲的一支,它起源甚早,原系巫師(當地稱童子)舉行巫覡活動時的表演說唱。南通的童子戲流行於江蘇省南通市通州中西部及周邊縣市的部分地區。據明嘉靖《通州志》記載,通州約在1500年前開始成陸,至公元958年始有建制。成陸之初,由於四面環水,荒涼貧瘠,交通閉塞,成為當時朝廷流放犯人的地方。巫覡活動正是隨着人犯的流入而被帶進通州。通州民間的巫覡活動俗稱「童子上聖」,至明代中後期已十分活躍,逐漸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童子會」。明末清初,童子會已遍及城鄉。清乾隆年間,更有女童子藝人異軍突起,又先後吸收了徽劇與花鼓戲的表演藝術,其演出由「娛神」向「娛人」發展,在1930年以前成為一種成熟的民間戲劇形式,稱童子戲。1957年改稱為「通劇」,第一個「通劇劇團」也於當年正式成立。

蘇劇

蘇劇是江蘇主要的地方劇種之一,系由南詞、花鼓灘簧、崑曲合流衍變而形成。其前身為蘇州灘簧。蘇灘是「灘簧」藝術在蘇州地區的一個分支,又名對白南詞,俗稱「打山頭」,是一種多人圍坐一桌,分任生、旦、淨、丑等角色,自拉自彈的代言體素衣清唱形式。灘簧作為一種清唱藝術,至少在清乾隆年間已盛行於江浙滬一帶,並在江西、福建的許多地方也有流傳。清光緒年間出現了具有當地特色的「蘇州灘簧」。上世紀20年代,又出現了在書場演出和電台演播的「女子蘇灘」,並於30年代盛極一時。1912年,作為清唱時的加演節目,蘇灘的演出出現了簡單的化妝表演,隨之蘇州和上海都曾有人試圖把它發展成戲曲劇種,但因種種條件限制未能成功。1941年,朱國梁在上海創建「國風新型蘇劇團」,以蘇劇、崑劇混合的方式進行演出,蘇劇作為一個劇種因而得以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20世紀50年代正式建立了江蘇省蘇劇團,使蘇劇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從蘇劇的形成和發展來看,與崑劇在文學、音樂方面都有着較深的淵源關係。許多蘇劇藝人都能兼演崑劇,也有崑劇藝人因種種原因改演蘇劇,蘇劇的表演藝術因為得到崑劇的滋養而漸趨成熟。

崑曲

崑曲,又名「崑山腔」、「崑劇」,是發源於我省、流布於全國的傳統戲曲劇種。據明魏良輔《南詞引正》記載,崑山腔為元末顧堅所創,一般認為是明代嘉靖年間經魏良輔吸收海鹽腔、弋陽腔的音樂,加工提煉後形成。其後,崑山人梁辰魚進行了進一步改革,編寫了第一部崑曲傳奇《浣紗記》,影響由此擴大,並與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並稱明代四大聲腔。發展至萬曆末期,已是「四方歌曲必宗吳門」了。從明代天啟初到清代康熙末的一百餘年間是崑曲蓬勃興盛的時期,新作不斷湧現,表演日趨成熟,行當已經形成,在形式上也完成了從動輒四五十齣的全本傳奇,向生動精彩的「折子戲」的過渡。及至清代中葉,地方戲曲蓬勃興起,崑曲雖尚活躍在民間結社的自娛性演唱中,但總體上已逐步走向衰微。1921年具有深遠影響的「崑曲傳習所」在蘇州創辦成立,培養了一批頗具實力的精英人才。但由於時局動盪,最終未能形成氣候。新中國成立後,崑曲事業得到振興,特別是新編崑劇《十五貫》的演出,促進了崑曲的發展。2001年5月,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第一批「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這為崑曲帶來了新的生機。

丹劇

丹劇,流行於江蘇丹陽一帶。丹劇的原調來自古時盲人走街串巷哼唱的「啷噹調」。丹劇以丹陽地方方言為唱念用語,以「啷噹」、「雲陽」、「花名」及其一整套板式為基本唱腔,在表演技藝、演出形式上較接近於京劇。由有近300年歷史的丹陽「啷噹調」演變出來的「丹劇」,上世紀60-80年代曾在戲曲舞台上紅火一時。

丁丁腔

丁丁腔原名「太平歌」,是徐州特有的戲曲種類。1680年前後興起於徐州北部微山湖畔的厲灣、季堡、西李一帶,以後在徐州廣泛流行。唱腔纏綿抒情,清新明快,頗具水鄉特色。太平歌原是村民自娛自樂的歌謠,後在發展中不斷完善,由獨唱而對唱、合唱,發展為戲劇形式。主要伴奏樂器為月琴,以其聲「丁丁冬冬」清脆悅耳,遂以「丁丁腔」名之。丁丁腔在初始階段「拉綾子」擺地攤,又叫兩人戲或對子戲,一生一旦,生為「外角」,旦為「里角」,唯旦角也多由男子裝扮,腳踩墊子,頭戴額飾,腰系裙子,兩鬢插花,手持彩扇或羅帕。生角手持扇子,衣着簡樸,二人邊舞邊唱。後因受京劇、梆子、柳子、拉魂腔等戲曲藝術的影響,丁丁腔亦發展成為戲劇形式。20世紀40年代始,已有丁丁腔劇團,但民間仍多有藝人保留曲藝的地攤形式。丁丁腔戲劇有「七忙八不忙,九人玩丁腔」之稱,音樂唱腔有發腔、掃腔、陰韻、花韻等,傳統曲(劇)目有《站花牆》、《梁山伯下山》等。

徐州梆子

徐州梆子流行至今已有三四百年,是由其原生地山西、陝西經河南、山東傳入徐州地區的。據《徐州府志》等文獻記載,早在明朝後期,山陝梆子就隨大批山西、陝西人因各種原因來徐州而傳入徐州一帶。後山陝梆子長期受徐州地區民間音樂、說唱藝術和方言習俗影響,逐步衍化成梆子聲腔體系中自具特色的重要分支——徐州梆子。至清中葉乾隆年間,徐州梆子戲班的活動已很頻繁,以致有「楚國遍秦聲」之說。徐州梆子廣泛流行於蘇魯豫皖四省接壤的廣大地區,特別是徐州的豐縣、沛縣、銅山三地,群眾中有「無豐(豐縣)不成梆」、「戲子出自廟道口(沛縣境內)」的民諺。抗日戰爭時期,徐州地處戰略要衝,許多愛國名伶及文人匯集於此,他們的參與使徐州梆子在劇目、表演、導演、音樂唱腔等方面獲得了許多提高。1948年,蘇北廣大地區先後解放,人民政府把瀕臨絕境的眾多梆子戲班組建成由政府管理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並實行供給制。新中國成立後,徐州地區於1957年成立劇目工作委員會,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戲改工作」。1958年建立了省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翌年正式宣布定名為江蘇省梆子劇團,徐州梆子自此定名。

柳琴戲

柳琴戲因其曲調優美,演唱時尾音翻高或有幫和,所以也叫「拉魂腔」。在江蘇,柳琴戲主要流布於以徐州市為中心的蘇北一帶。另外,魯南也是柳琴戲發生地之一,在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也有柳琴戲流布。柳琴戲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最初是災民沿門乞討,由單人或雙人表演的民間說唱,藝人稱為「唱門子」或「跑坡」,主要清唱一些「單篇子」的民間故事,篇幅可長可短。最遲在清咸豐年間就已有職業藝人演出「兩小戲」和「三小戲」,如《打幹棒》、《喝面葉》、《王小二趕腳》等。為表現更多的人物,又衍變出由一人趕扮劇中幾個人物的演出形式,稱「當場變」或「抹帽子戲」。如《夏三探親》一劇,竟由一人趕扮七個角色。因此當時的戲班規模被稱為「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戲房」。此時已用柳葉琴伴奏,且增加了行當,豐富了劇目,又吸收借鑑了京劇、梆子等劇種發展了自己,作為一個劇種已初步形成。江蘇柳琴戲是柳琴戲中的一支,是「拉魂腔」的中路及東路一系衍化而來。新中國成立前夕,這一路的許多「拉魂腔」班社集聚在徐州周邊。1949年10月,徐州市文教局集中這些班社舉辦了戲曲研究班、文化班,隨之對班社實行民主改革。1953年2月,這路「拉魂腔」被改名為「柳琴戲」,成立了徐州市柳琴戲一團和二團,後合併為江蘇省柳琴戲劇團。

杖頭木偶戲

杖頭木偶戲俗稱三根棒,是由表演者依託一根命杆和兩根手杆進行操縱表演的藝術。杖頭木偶戲始於唐代。唐代韋絢著《劉賓客嘉話錄》曾載「大司徒杜公在維揚入市看盤鈴傀儡」。這裡說的維揚,即今日之揚州,而杜公即指杜佑。「盤鈴傀儡」即當時傀儡戲之一種。到了清代,揚州的木偶戲達到空前繁榮,不僅演出頻繁,其種類也更加豐富,集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和水傀儡之大全。清人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記道:「韓園在長堤上……閒時開設酒肆,常演出傀儡子,高二尺,有臀無足,底平,下安卯栒,用竹板承之,設方水池,貯水令滿,取魚蝦萍藻實其中,隔以紗障,運機之人在障內游移轉動。」清代揚州詩人鄭板橋的《詠傀儡》更將木偶戲刻畫得惟妙惟肖:「笑爾胸中無一物,本來朽木製成身。衣冠也學詩文輩,面貌能驚市井人。得意那知當局丑,旁觀莫認戲場真。縱教四體能靈動,不藉提撕不屈伸。」清乾隆年間,徽班晉京前齊聚揚州,新穎的徽劇藝術,博得富商巨賈以及市民們的青睞,迅速占領演出市場。這時的木偶戲在揚州市區逐漸衰微,被迫轉向揚州附近的興化、泰州、泰興、靖江和如皋等地,在那裡生根立足,後日漸繁榮昌盛。清代中葉,杖頭木偶分布區域的莊戶人家每逢祭祀敬神、婚喪壽辰、歲時節慶都必演木偶戲。一時間,眾多專業的和亦藝亦農的木偶戲班應運而生,爭相觀看木偶戲成為尋常百姓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和內容。據調查統計,泰興縣於1949年前共有117個木偶戲班;1957年,泰興縣對民間木偶劇團進行登記時,尚有光明、新生、大眾、德勝、合興、群藝、復興、仲德、同興、同福、同藝等11個木偶劇團。另有「民福」班在鎮江登記,成為鎮江木偶劇團;「紅星」班在上海登記,合併進了上海木偶劇團;還有的在如皋和泰縣登記成為當地木偶劇團。1959年,泰興縣將11個木偶劇團合併為3個木偶劇團,又於1968年秋將木偶京劇一、二團(木偶京劇三團已於1965年解散)合併為泰興木偶劇團。1973年7月,泰興木偶劇團升格為揚州地區木偶劇團(1982年又更名為揚州市木偶劇團),團址也由泰興遷至揚州。此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杖頭木偶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驕人的業績。

淮紅劇

淮紅劇是原縣級宿遷市的唯一地方劇種。原名清音,俗稱旱船調,又有「百曲」之稱。因其主調為淮安[滿江紅]而得名「淮紅」。唱[滿江紅]、[鴛鴦句]、[穿心子]、[數落]、[鳳陽歌]、[魏調]。以旱船的歌舞形式,演唱簡短故事或頌揚功德、祝賀吉慶的唱詞。因而,淮紅劇在宿遷城鄉及周邊睢寧、新沂、沭陽、泗陽、泗洪、淮陰、漣水、灌南等地廣為流傳,深受人民群眾喜愛。上世紀六十年代,宿遷淮紅戲同丹陽丹劇、海門山歌劇一起被譽為江蘇戲曲「三枝花」,受到時任中共江蘇省委、省政府領導江謂清、惠裕宇、歐陽惠林等接見。如今,隨着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能夠了解和演唱該劇的藝人越來越少,瀕臨失傳。淮紅戲的生存狀況已引起該市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2007年,淮紅戲被列入該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

海門山歌劇

海門山歌劇是流行于海門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于海門山歌,1955年發展成舞台劇。海門山歌劇團是海門山歌劇種唯一的劇團,被譽為「江海平原一枝花」。海門山歌劇曲調優美樸實,清新流暢,鄉土氣息濃重,有鮮明地方特色。如今,突飛猛進的新世紀變成了制約海門山歌發展的鐐銬,海門山歌劇瀕臨失傳。[1]

參考文獻

  1. 江蘇戲曲概述知網百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