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震學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河南省地震學會英文名稱: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Henan Henan.本會是河南省從事防震減災、地震科技工作者自願組成的非盈利、公益性的學術團體,是全省性地震行業的防震減災團體,具有社會法人資格[1]。
歷史沿革
1976 年,唐山大地震後,國務院及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地震事業的發展,1979年中國地震學會成立,隨後各級地震學會也相繼成立。在河南省地震局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地震學會於成立。學會[2]共產生過6屆理事會,霍衡文、孫武城、許志榮、王保齋、劉堯興先後任理事長。
主要發起人:霍衡文、孫武城、駱鳴津、王啟民等
學會支撐單位:河南省地震局 河南地震台
理事長:王士華
副理事長:段永紅、朱業玉、戚賞、趙慶良、郭大偉
秘書長:趙暉
日常聯繫人:何重陽
本屆理事會屆次:7
本屆理事會當選時間:
理事會人數:36
常務理事會人數:15
個人會員數量:200
團體會員數量:30
法人代表及學會職務:王士華 理事長
個人會員中的黨員數量:132
專業委員會數量及名稱:4 監測預報專業委員會、抗震設防專業委員會、地球物理探測專業委員會、科普宣傳專業委員會
相關資訊
聚焦黃河流域防震減災高質量發展,這場論壇值得關注→
8月8日,由河南省科協主辦,河南省地震學會、河南省地球物理學會聯合承辦的第12期科創中原論壇——黃河流域防震減災高質量發展暨河南省地球物理學會成立30周年學術論壇在鄭州召開。
河南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王繼芬,河南省地震局副局長、河南省地震學會理事長王士華出席論壇並致辭。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秘書長郭健出席論壇並宣讀致河南省地球物理學會成立30周年的賀信。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培震牽頭,江恩慧、寇懷忠、倪四道、丁志峰等沿黃九省40餘名專家參加本次論壇並作學術報告。
王繼芬在致辭中指出,防震減災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希望與會院士專家們分享各自在防震減災學術研究和工程實踐中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成果、新裝備,以交流碰撞引領學術創新,希望兩家論壇承辦學會以此次論壇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與相關領域專家的交流協作,強化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提升地震監測預報和應急響應的能力,為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築牢強有力的安全屏障。
本次論壇設有院士講壇、專家講壇、地震學會分論壇、地球物理學會分論壇、參觀儀器裝備展和科技成果展等多個環節。與會代表圍繞「防範化解自然災害風險,保障黃河流域安全發展」的主題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研討。
張培震院士以《華北現今構造變形與黃河下游防震減災》為題,介紹了華北地區新生代活動構造的傳統認識、形成機理,以及歷史上黃河下游南北地區地震發生特點,進一步分析了華北平原現今地殼變形特點與形成機理之間的差異,並對華北平原南邊界位置進行了推測,提出了一些黃河下游防震減災需要關注的科學問題。丁志峰研究員通過《「透明地殼」計劃進展》的報告,重點介紹了構造探查項目的進展情況和階段性成果。陳石研究員圍繞《AI驅動的地震科學研究與社會化服務展望》進行了詳細闡述。
江恩慧、寇懷忠、朱業玉、管濤、崔耀平等研究員聚焦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分別以災害防禦、生態保護、氣象保障、數據共享、遙感大數據和雲平台動態監控等為側重開展研討。倪四道、潘紀順、王先忠、戚賞、郜新軍、瀋陽等專家則分享了地幔構造特徵、華北地區地殼結構模型、堤壩黃河隱患、地質勘察、地質災害分布規律、地震勘探法在地質構造探查的應用等內容。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河南省氣象局、河南省自然資源廳、河南省行政審批和政務信息管理局、河南大學、鄭州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省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地震勘查院以及各省轄市、濟源示範區、航空港區應急局各有關單位百餘名代表現場參加論壇,沿黃各省區的二百餘代表以視頻形式參加了本次論壇。
參考文獻
- ↑ 民法典的事業單位法人資格的取得有哪些,搜狐,2021-01-06
- ↑ 學會和協會有什麼區別?,搜狐,2018-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