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於1952年,是中國最早的文物考古研究院所之一。現任院長是劉海旺。

根據2023年官網顯示,該院承擔着河南省地下文物的調查、發掘、保護和科學研究等任務,設有省級文物科技保護中心1個,省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1個,省級科研基地3個。2020年,設立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該院事業編制11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68人,具有博士學位或在讀博士11人,碩士31人,現有研究館員14人,副研究館員19人。

主要職責

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1]工作方針,以配合經濟建設為中心,圍繞重大學術課題,進行全省地下文物保護、考古發掘和科學研究工作。

研究領域及方向:

1.河南境內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研究;

2.河南境內夏商周考古學文化研究和中國文明起源、發展、形成歷程探索;

3.河南境內秦漢至宋元時代文化的研究

工作成績

半個世紀以來,我所配合了許多國家大型基本建設工程。如淅川丹江口水庫、黃河小浪底水庫、焦枝鐵路、寧西鐵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和河南境內高速公路工程等,並圍繞一些重要學術研究課題,進行了大量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有許多重大的考古發現。其中包括南召小空山、舞陽賈湖、長葛石固、澠池仰韶村、汝州洪山廟、濮陽西水坡、鄭州西山、淅川下王崗和黃楝樹、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台、郾城郝家台、輝縣孟莊、新密古城寨等新石器時代遺址;鄭州商城遺址和小雙橋遺址、焦作府城遺址、鹿邑太清宮長子口墓、平頂山應國墓地、三門峽虢國墓地與虢都上陽城遺址、新鄭鄭韓故城遺址、登封陽城遺址、信陽長台關楚墓、淅川下寺楚墓及徐家嶺和和尚嶺楚墓、固始侯古堆大墓等商周遺址和墓葬;南陽瓦房莊遺址、鞏義鐵生溝遺址、溫縣招賢村遺址、永城西漢梁國陵墓、密縣打虎亭漢墓和後士郭漢墓、安陽北齊范粹墓、鶴壁市鶴壁集瓷窯遺址、鞏義黃冶唐三彩窯遺址、汝州嚴和店瓷窯遺址、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禹州鈞台鈞窯遺址、禹州神垕鎮鈞窯遺址、北宋東京開封城址和北宋皇陵等兩漢南北朝及唐宋遺址和墓葬。上述重大考古發現中,有6項被列入全國專家評選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發現」;有1項列為「七五」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有1項列為「八五」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有15項入選1990年以來各年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有1項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提名獎,另有2項分獲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獎、3項分獲三等獎。上述考古成果表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依託我們祖先留下的豐富文化底蘊,為文物大省的河南、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數十年來,我所發表考古發掘報告、簡報800餘篇,研究文章1000餘篇。出版了《鄭州二里崗》、《信陽楚墓》、《淅川下王崗》、《淅川下寺春秋墓》、《登封王城崗與陽城》、《密縣打虎亭漢墓》、《北宋皇陵》、《永城西漢梁國王陵與寢園》、《舞陽賈湖》、《三門峽虢國墓》(一)、《鄭州商城》等近40部考古報告專集;又出版了《河南出土商周青銅器》(一)、《千唐志齋藏志》、《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新中國出土墓誌合集·河南分冊》等20多部資料性研究專着;還出版了《河南考古》、《中國考古》、《河南考古四十年》、《中原古代冶金技術研究》、《河南陶瓷史》、《河南恐龍蛋化石群研究》、《20世紀河南考古發現與研究》、《安金槐考古文集》等20餘部學術性專着。在上述豐碩成果中,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研究項目4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項,國家文物科研項目3項,河南省「七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科研項目1項,河南省科技攻關項目4項。榮獲郭沫若中國歷史學三等獎1項,中國社會科學院夏鼐考古學基金優秀成果二等獎4項、榮譽獎4項,全國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全國專家評審的中國20世紀優秀考古報告1項,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論着一等獎7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河南省「五個一工程獎」 1項。我所主辦的《華夏考古》已出版60多期,曾獲全國優秀社會科學學術理論期刊提名獎,連續三屆被評為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期刊,並連續兩次獲得河南省社會科學期刊[2]二十佳,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和河南省一級期刊,在學術界有一定影響。同時,1983年——1992年國家文物局在我所設立的「文化部文物局鄭州文物幹部訓練班(後改名為——文化部文物局鄭州文物幹部培訓中心和鄭州文物考古幹部專科學校及鄭州文博職工中等專科學校)」,共舉辦全國招生的訓練班和大專班、中專班8次,在河南省範圍內招生的訓練班7次,先後招生學員達1300多人次,為全國文物考古戰線培養了大批人才。

我所不但在考古發掘中有許多重大考古發現,而且在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研究、裴李崗文化研究、仰韶文化研究、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研究、夏商文化研究、古代冶金研究、古代陶瓷研究等諸多重要考古研究課題中取得突出成就。在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我所承擔了「早期夏文化」專題和「商前期年代學研究」課題,許多問題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並與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同時榮獲國家科技部等四部委頒發的「九五重大科技攻關優秀成果獎」。另外,我所先後被國家人事部、文化部評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省人事廳和省文物局評為全省文物先進單位和省直機關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狀。同時還榮獲省委省政府授予的省級文明單位。

我所與省內外、國內外的同行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不但與許多兄弟單位和大學聯合在河南進行考古發掘,而且還派出專業人員到長江三峽庫區、深圳、香港等地進行考古發掘或文物普查。我所曾多次接待日本、英國、美國、韓國、澳大利亞、法國等許多國家和香港、台灣地區的學者到河南參觀交流,同時派出專家到日本、美國、韓國、丹麥、法國、新加坡等許多國家和香港、台灣地區進行訪問和學術交流。通過交流與合作,不僅增強了我所與各國學者之間的友誼,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術水平,也使河南考古學的成果為世人所了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