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法國咖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法國咖啡

中文學名:法國咖啡

特產地:勒阿佛和波爾多

要求:環境和情調

提起法國的波爾多市,人們可能更多地會聯想到享譽世界的波爾多葡萄酒。但事實上,世界貿易中的大宗商品--咖啡,多年來也和波爾多市息息相關。 歐洲的第一家咖啡屋是在17世紀中期出現的。隨着咖啡貿易的發展,法國的兩個港口--勒阿佛和波爾多逐漸成為進口咖啡豆的貿易中心。在三百多年的時間裡,咖啡在波爾多留下的已經不僅僅是遺產了。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法國咖啡
  • 特產地:勒阿佛和波爾多
  • 特點:一杯咖啡配一個下午的陽光和時間
  • 要求:環境和情調

簡介

咖啡豆呈綠色,所以也被稱作"綠咖啡"。綠咖啡經過焙燒後才成為人們常見的褐色咖啡豆。焙燒後的咖啡豆經粉碎,再用沸水沖泡或煮,才成為香濃美味的咖啡。

咖啡文化

法國的咖啡文化源遠流長,絕非吃喝消遣般簡單。一杯咖啡配上一個下午的陽光和時間,這是典型的法式咖啡,重要的不是味道而是那種散淡的態度和作派。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是環境和情調,在路邊的小咖啡桌旁看書、寫作,高談闊論,消磨光陰。

白色的桌子、籃色的咖啡杯、隨風飄揚的遮陽棚,忙碌的服務生、當然還有悠閒的風琴,這些都是法國咖啡館的特色所在。

這些咖啡館在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大街蒙馬特蒙帕那斯誕生,而後走向輝煌。法國的文學和藝術新思潮在這裡生根發芽。這些咖啡館也親眼目睹了法國文化從萌芽到鼎盛在到最後走向衰敗,所以說法國咖啡文化史是法國近代文化發展史一點都不為過。

咖啡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飲品。咖啡香醇的美味使它成為人類最有價值的基礎產品之一;它是石油之外發展中國家外匯的重要來源;世界上有上千萬的人依賴於與咖啡有關的收入生存,而常飲咖啡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在世界任何一個大城市,從紐約,倫敦悉尼羅馬,再到東京曼谷,到處都可以享受到一杯上好的咖啡。咖啡的歷史也是越來越多的人鍾愛咖啡的美味的歷史,咖啡給人們帶來的總是愉快和興奮。

三百年來,咖啡流傳到世界各個角落,逐漸成為主要貿易國家經濟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咖啡的流傳過程中,人們嘗試了幾百種方法,從咖啡豆中提取最佳口味。咖啡已經不再是奢侈品,沖調非常方便,而且還可以調出各種不同的獨特口味。

當今,發明了各種新奇的沖調咖啡的方法,咖啡也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樣不斷地經歷着變革。意大利特濃咖啡,卡布其諾咖啡和風味咖啡的流行,咖啡文化正顯現出一種新風格。速溶咖啡的品種和質量也達到了歷史從未有過的高水平。好咖啡被越來越多的咖啡擁戴者享用着,這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潮流。

隨着中國,俄羅斯和印度經濟的發展及國民收入的提高,這裡的人們也開始享受咖啡的美味。越來越多的跡象說明,在這些擁有悠久茶文化傳統的國家,咖啡對茶不是取代,而是一種很好的補充。咖啡文化的發展和傳播遠沒有結束,正在有更多的人開始親身體驗咖啡的獨特魅力。

咖啡種植

中美洲南美洲加勒比海非洲亞洲,有近八十個國家都種植了咖啡,咖啡園通常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最大的咖啡生產國是巴西和哥倫比亞,其次是印度尼西亞,越南和墨西哥。不過,一些產量很小的咖啡生產地,如牙買加和也門,出產的咖啡卻是極高品質的。

咖啡樹在氣候溫和,日照充分和雨量富足的環境下,一般可長到三米高左右。咖啡最好種植於肥沃的火山岩土中,咖啡樹需要細心的呵護和照料,採摘和加工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勞力。耐心也是很重要的,因為一般要到三,四年後,咖啡樹才開始結果。儘管如此,世界上仍然有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種植咖啡。

咖啡情結

"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這是一句流傳甚廣的咖啡廣告用語,我覺得用它來形容法國人的咖啡情結是最形象不過的了。

據介紹,法國是在1657年才從非洲引進的咖啡。但是咖啡一進入法國,立即就受到法國人的熱烈歡迎,以至咖啡成了法國人日常生活中一件須臾不可分離的東西,並發展成為富有濃郁法蘭西特色的咖啡文化。

在法國,無論是繁華的都市還是僻靜的小鎮,只要有人活動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咖啡館。廣場邊、馬路旁、車廂內、遊船上,甚至在艾菲爾鐵塔那高高的塔座上,都可遇到或大或小、或古典或現代、或裝修富麗堂皇或設計簡潔明快的咖啡館。其中最富有特色也最具浪漫情調的當數遍布街頭巷尾的露天咖啡座了。往往在廣場的一角,在大街的拐彎處,在橋頭的樹蔭下,在人潮如涌的香榭麗舍大道旁,都會看到花花綠綠的遮陽傘下擺放着一排排窄窄小小的座椅。就像電影院一樣,這些座椅全都面向着大街。"銀幕"的一方,就是人頭攢動、光怪陸離的街景。只要花上二三歐元,你就可以任選一張座椅坐下來。品着香氣濃郁的咖啡,你可以隨手拿一張報紙漫無目的地瀏覽,可以和幾個親朋好友談天說地,可以閉着眼睛靜靜地養神,可以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看只是發呆……

"一杯咖啡,可以打發掉整整一個下午,再來一塊散發着誘人香味和閃爍着晶瑩光澤的蛋糕,夜幕就要降臨了。"這是作家陳丹燕描繪巴黎日常生活時的一個場景。在巴黎,你只要隨手推開一間咖啡館的門,立即就會產生一種屏息靜氣的感覺。這裡儘管常常是高朋滿座,但整個氛圍卻始終是靜悄悄的。這裡並沒有明亮的燈光,也沒有絢麗的色彩,有的只是若隱若現的音樂。這樂聲在你的心頭縈繞盤旋,很容易使人不知不覺間沉入一種浪漫柔美的夢幻當中。而街頭露天咖啡座里那一群群、一堆堆咖啡客慢悠悠品着咖啡,悠然自得地欣賞着街景,自由愜意地消磨着時光的情景,更是法國社會生活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對法國人來說,也許品嘗咖啡的滋味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感受和體驗一種閒適的氛圍與悠然的情調。花上比在家裡自煮一壺咖啡要貴上好幾倍的價錢到咖啡館來喝上一小杯,顯然解渴已經是次要的了。作為飲料的咖啡在他們眼裡已不是目的,只不過是一種形式、一種手段、一種載體。在法國不乏喝咖啡上癮的人,但更多的是泡咖啡館上癮的人。

當然,對法國人這種喜歡泡咖啡館的閒適風尚,不少人也時有微辭。如生產出速溶咖啡的美國人就以為這是一種懶惰的表現,法國經濟的發展之所以與美國有着不小的差距,顯然與這種閒適之風有着必然的聯繫。但是對於這種指責,法國人卻以一則笑話做了回答:一個美國人問一個正在泡咖啡館的法國人:"你為什麼不去找工作?"法國人反問道:"找工作的目的是什麼?"美國人說:"找到工作可以賺錢。"法國人又問:"賺了錢又可以幹什麼?"美國人說:"賺了錢就可以過上好日子。"法國人又問:"好日子怎麼過?"美國人說:"可以到咖啡館喝咖啡呀。"法國人笑了。這個故事提出了一個也許永無答案的難題:人們究竟是生活為了工作,還是工作為了生活?

名人

巴黎是著名的國際都會,來到巴黎的外國人大都喜歡泡咖啡館。其中,不乏國際知名人士。多少年過去,昔日風光情景,依稀可尋。

20世紀初,許多俄國革命者流亡巴黎。在蒙巴那斯街區的咖啡館中,人們可以看到列寧托洛茨基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身影。在羅冬德咖啡館中,車爾尼雪夫斯基曾氣宇軒昂,宣講他關於無產階級文學革命的理論。

20世紀20-30年代,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等中國革命的領袖在巴黎勤工儉學時,經常去咖啡館休息和交流思想。在意大利廣場附近的咖啡館中,鄧小平喜歡吃法式羊角麵包。將近半個世紀後,當他途經巴黎去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時,不曾忘記托人購買羊角麵包,帶回北京,分送當年勤工儉學的朋友。

美國作家海明威龐德斯坦因菲茨傑拉爾德亨利·米勒和他的女友阿娜伊絲·寧,在旅居巴黎期間,都是蒙巴那斯一帶咖啡館的常客。

英國作家王爾德喬伊斯等也都對巴黎咖啡館着迷。

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的各國名人也都有過相同的經歷。因此,有人稱蒙巴那斯為國際大都會中的國際車站,曾經在這裡駐留的人們都不會忘記巴黎的咖啡館以及它們在人類交流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製作方法

  • 虹吸式沖泡法

利用蒸氣壓力原理(這是一個海洋工程師發明的方法,大概是受了蒸汽機的啟發),使被加熱的水,由下面的燒杯,經由虹吸管和濾布向上流升,然後與上面杯中的咖啡粉混合,而將咖啡粉中的成分完全淬鍊出來,經過淬鍊的咖啡液,在移去火源後,再度流回下杯。飽含科學的流程之後,你就可以享受科學的成果了。想成為科學家,由此開始!

  • 濾紙式沖泡法

這是家庭主婦發明的方法,典型的家庭方法,實用得多!在沖泡時,利用濾紙過濾掉所有的咖啡渣,濾紙每次用完即丟,以得到清澈香醇的咖啡。使用濾紙式咖啡壺時,宜選用細細研磨的咖啡粉,可得到最佳的沖泡效果。

  • 濾布式沖泡法

利用"老湯熬新藥"的原理,這是內行人所鍾情的沖泡法,因為過濾用的絨布經反覆使用之後,咖啡的油脂會附着於絨布的紋路上,使得咖啡變得更加更加香醇。如果你想一下子填滿家裡所有人的咖啡杯,試試這塊老布吧-----事半功倍呦!

  • 水滴式沖泡法

水滴式咖啡又稱荷蘭咖啡,沖泡用的滴壺是巴黎的一個大主教發明的。它使用冷水或冰水來淬鍊,讓水以每分鐘40滴的速度,一滴一滴地淬取咖啡精華。(也只有整天無所是事的主教大人才會想得出這磨人的主意!)如果你不惜時也不惜力,try it,沒人攔着你!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咖啡所含咖啡因極低,故而格外爽口,但卻價格極高。

咖啡與茶

  • 兩種文化的交流

法國,位居歐洲大陸西部,西歐最大的國家。中國,位居亞洲中部,亞洲最大的國家。一個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中轉站,一個是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國。亞歐大陸和小亞細亞大陸上的兩個璀璨的明珠,影響着世界上的文明進程,帶動着西方和東方的信息文化傳播的聯繫,推動着人文歷史的延續。

精確的來說,文化的交流和推進,從人文的角度,所追索的就不僅僅是歷史的問題,它可以是經濟領域,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這些大範圍來探討。而從這些領域所引申出來的就是一些很細微的環節,就像法國的咖啡和中國的茶,所帶動的是飲食文化的交流,而從古到今的文化交流就離不開飲食,作為人類的古文明的一部分,它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和語言的障礙,使中法兩國找到了文化交流的突破口和捷徑。

咖啡和茶能成為文化交流中的一部分,所象徵的已不是僅僅是飲料的味道,而是溝通兩國人民友好關係的重要橋樑。就象古絲綢之路和現代的亞歐大陸橋一樣,把中國推向世界,讓世界接近中國。

咖啡和茶就扮演着這樣的一個看起來微不足道,實際上就是一對功不可沒的角色,所扮演的就好比京劇的花旦和小生,你能想象看京劇時沒有他們的存在嗎?

咖啡

咖啡的歷史源遠流長,世界各國的咖啡各有自己的特色,第一粒咖啡豆採摘、第一次焙考、第一次研磨、第一次沖調和第一杯熱咖啡醇香的飄散,咖啡文化已經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浪漫的故事之一。而法國人本來就是世界上最為浪漫的民族之一,自然而然,他們喝咖啡的就離不開浪漫兩個字了。法國人不是為了喝咖啡而喝,他們不是在喝,而是在品,品字所包含的意思太多了,品咖啡的味道,品咖啡的獨特,歸根到底來說,法國人所追求的是咖啡的情調,意境和環境,這一點和中國人喝茶倒有點相似。法國人可以為一杯咖啡而看整天報紙,和朋友斟酌一整天,就是一杯咖啡的魅力所在,而中國人就可以在小橋流水間把茶寫意的喝上三五口,聊上三五小時都不會覺得煩躁和厭惡。法國人養成這種喝咖啡的習慣,不是逼出來的,是表達着一種優雅的韻味,一種浪漫情調,一種享受生活的寫意感,注重品位,享受生活對於浪漫的法國人來說就是一種生活文化。

到過法國遊覽的人可能有這樣的發現,在大街小巷中的餐館和酒店前,都會有若干個給人們做休息用的露天咖啡座,花花綠綠的遮陰傘,把法國的大街小巷點綴成一個充滿濃厚民族特色的消遣佳所。在車水馬龍的大街旁邊,點上一杯宜人的西西里島咖啡,慢條斯理的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浪漫和開放的法國人的味道,混着咖啡所特有的苦澀,品嘗這獨有的飲食文化,偶爾也碰上聞名已久的巴黎美女,也算是人生一大快事!

法國的咖啡和它自己本身的文化底蘊有着千絲萬樓的關係,可以想象得出,18世紀文藝復興的法國文壇,像巴爾扎克,雨果這樣的大詩人,一手喝着一杯醞釀已久的熱咖啡,一手就寫下了名傳世紀的巨作。在不同的藝術流派中,咖啡都貫穿其中,畫家凡"高曾住在法國一家咖啡館的閣樓,他的畫作就有一幅《夜晚的咖啡館》。他對那咖啡館很有感情,生前曾在信上寫道:"我希望將來有一天在這咖啡館舉辦一次我的個人畫展。而巴爾扎克就曾為為之瘋狂的咖啡寫道:"比千次香吻更甜美,比陳年佳釀更醉人,只要有咖啡作伴,就算一輩子不結婚我也甘心"的豪句!

相關事件

在過去15年裡,每天下班後,露茲·薩爾法蒂都要前往附近一家咖啡館要一杯白葡萄酒,一邊抽根香煙。對她來說,天底下最快樂的事情莫過如此。

法國在全國絕大多數公共場所推行的禁煙令將於新年擴大到酒吧、餐廳、飯店和夜總會,也包括了法國人最喜歡去的場所--咖啡館。

儘管在咖啡館外有專門的吸煙區可以吸煙,但不能讓所有煙民滿意,"我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65歲的薩爾法蒂說道,"或許,我只得將就着喝完葡萄酒,然後回家抽煙。"

儘管不少法國人表示對咖啡館內禁止吸煙感到不可思議,但民意調查顯示,66%的法國人支持禁煙法令,而持反對意見的人也沒有鬧出大的抵制活動來。自從巴黎的星巴克實行"無煙化"、"健身總統"薩科齊上台以來,禁止在咖啡館裡吸煙似乎是法國人又一擺脫傳統的做法。當然,過程當中難免也有痛苦的一面。

"我的顧客們全都抽煙,員工們也一樣。這下我們該咋辦啊?"巴黎Le Panier以及Le Faitout這兩家咖啡館的老闆、43歲的科隆布說道。

對科隆布來說,新頒布的禁煙令也帶來了實際問題。他解釋說,禁煙之後,人們再也不能在咖啡館裡吸煙解悶了,也就不願意為點的菜和飲料等候很久了。如此一來,廚師和侍應生幹活的節奏就得加快,顧客的流通速度也變得快多了--這顯然有悖於傳統的法國生活方式。"人們在咖啡館慢悠悠地喝上它幾瓶葡萄酒、一邊進餐一邊聊天的日子怕是再也不會有了。"他說道,"咖啡館整個的氛圍都將完全改變。"

多少年以來,巴黎街頭無處不在的咖啡館裡總是人頭攢動。人們在裡面悠然地呆上幾個小時喝酒或喝咖啡的時候總喜歡抽上幾根煙。在吃大盤裝的奶酪或喝洋蔥湯的時候也同樣抽煙,在裡面看報紙、小說或課本的時候亦復如此,而在閒聊、失戀或為政治問題而爭辯的時候,更是如此。想當年,哲學大師薩特與西蒙·德·波伏娃就是在著名的"花季咖啡館"煙氣繚繞的氛圍中暢談哲學的。他們參加塑造的咖啡館煙氣繚繞的形象至今猶存。

"吸煙的人更有激情。"51歲的維羅妮卡·莫蘭說道。她已有40年的煙齡,是巴黎熙攘的克里奇廣場附近Le Cyrano咖啡館的常客。"我們比一般人更敏感,我們思考和探討問題起來也深刻,我們容易變得陶醉,我們反叛常規。"

但如今,與他們的浪漫想象相反,這些吸煙的反叛人士發現他們越來越被邊緣化。"咖啡館內禁止吸煙無異於這一類型人物的終結。"莫蘭說道,"現在,人們熱衷於更加拚命地工作以掙得更多的錢,熱衷於保持上進、保持體形及使自己看上去形象良好。"

而就此認為吸煙在法國將成為一件老掉牙的事,這也未免有些牽強。畢竟,法國歌壇教父兼詩人塞吉·金斯伯格叼着煙斗的形象婦孺皆知。不過,吸煙禁令的頒布似乎意味着法國文化的一個轉變,它給人一幅更健康、更現代也更具適應性的形象。

有着悠久抽煙傳統的愛爾蘭和意大利分別於2004年和2005年實施了禁煙法令,結果倒也很順暢。在德國,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規定,而柏林,將與法國一樣,自明年元旦起禁止在一切封閉性公共場所內吸煙,包括深受柏林人喜愛的咖啡廳。

當然,對禁煙法令滿腹牢騷的人不是沒有。不滿于禁煙法令的法國人說,它幾乎是對法國咖啡館一項最重要的功能--社會潤滑劑功能的摧毀。

"在法國,咖啡館是各個社會階層交往、融合的地方。"莫蘭說道,"每一個人都去那兒,上自老太太,下到學生們。這下可好了,咖啡館內將不再有各色人群了,有的只是30來歲的有產階層。"

"人們常說,咖啡館是一個國家的寒暑表。"54歲的塞西爾說道,她是巴黎馬萊區(巴黎歷史文化的中心地帶)一家兼售煙草的酒吧店La Fronde的店主。"在咖啡館裡,我們一邊抽着煙,一邊會見新朋友。人們在這裡一起交流思想,傾聽並相互學習,海闊天空地談論着一切。如果把這些都禁止了,我們還剩下些什麼呢?"

從很多方面來看,La Fronde是巴黎咖啡館一族生活的典型寫照:清晨時分,身穿鮮綠制服的街頭清潔工與衣着光鮮的商界人士並排坐在一起喝咖啡;到了午餐時,普通工薪族又與刻意打扮得亂七八糟的嬉皮士們一起在酒吧用餐,各種年齡的就餐者們不時地碰到身旁人的胳膊;在傍晚的下班高峰期,在一片歡快的交談中總是傳來人們喝酒碰杯的脆響聲;但不管在哪個時候,唯一不變的是酒吧里不被留意的或飄揚或繚繞的煙氣。

43歲的瑟孔達是這家酒吧的常客,儘管並非煙民,他也覺得即將生效的禁煙法令有點過分。"法國人一向以'自由平等博愛'為自己的座右銘。"他說道,"而咖啡館正是這種精神的生動體現。在以前的咖啡館,你想抽煙就可以抽煙,啤酒的售價對大家都是一樣的,各色各樣的人群盡可以相互交談。對於以前的這種生活,新的禁煙令將會是一大妨礙。"

瑟孔達認為,在遠離巴黎的小村莊,人們對禁煙令的感受將更加強烈,因為在那裡,咖啡館是人們唯一的社交場所。已經有不少人開始懷戀起咖啡館的好處了--它將社會各個階層聚集在一起,儘管有時人們之間不過是說幾句話、對抽幾根香煙。[1]

法國咖啡之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