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清半夏


清半夏
原圖鏈接

清半夏是中藥材中普遍的一種藥品,這一清半夏的中心思想作用很多人 表明疑惑,不清楚清半夏究竟能夠 用於醫治哪種病症,也不知道這一清半夏關鍵的作用究竟有什麼,清半夏很多人用於化痰止咳,在得了了肺炎這一病症的情況下便會想起用這一清半夏的方式 來醫治,得以印證這一清半夏的功效還是非常非常好的。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清半夏、 別稱: 地珠半夏、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科: 南星科、 屬: 半夏屬。

簡介

 
塊莖清半夏
原圖鏈接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三葉半夏的乾燥塊莖,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功效…,主要含有生物鹼、核苷、有機酸等有效成分,其中核苷類成分是抗感染主要活性成分。

半夏生品有毒,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故內服需炮製後入藥。文獻研究發現,從宋代到清代,半夏有酒姜制、熱酒燙後薑汁浸酒浸後麩炒的炮製方法。 半夏入藥始見於《黃帝內經靈樞》「邪客」篇中的半夏湯,方中用「治半夏」以療不暝,不臥,此時未載明炮製方法。半夏的炮製方法最早可見於《金匱玉函經》,其中寫到「不㕮咀以湯洗十數度,令水清滑盡,洗不熟有毒也」。白礬制半夏始見於宋代,炮製方法有「白礬水浸」、「湯洗後白礬水浸」、「水浸後白礬水浸」、「白礬水煮」、「礬湯泡」等。

現代研究證明使用白礬可防止半夏在浸泡過程中發酵腐敗。最早收載於1963年版《中國藥典》,加白礬炮製的飲片規格是清半夏,在清半夏的炮製工藝中,明確提出清水浸泡(浸泡時如起白沫可加白礬浸泡後換水)至口嘗無麻辣感為度,白礬與水共煮透,輔料用量:每100kg半夏用礬12.8kg(夏季14.8kg),夏天白礬用量略高。1977年版《中國藥典》¨收載制半夏,炮製方法介於清半夏和姜半夏之間;1985年版之後歷版《中國藥典》收載的清半夏的炮製方法相同:用8%白礬溶液浸泡至內無干心,口嘗微有麻舌感,無白礬與水共煮透的過程,輔料用量增加到每100kg半夏,用白礬20kg。較1963年版《中國藥典》清半夏工藝變化較大,不再記載浸煮法,且輔料用量增大。採用2010年版《中國藥典》清半夏工藝進行生產,性狀為斷麵粉性,而《中國藥典》描述是斷面微有角質樣,飲片性狀與《中國藥典》描述不一致。

形態特徵

塊莖圓球形,直徑1~2厘米,具鬚根。葉2~5枚,有時1枚。葉柄長15~20厘米,基部具鞘,鞘內、鞘部以上或葉片基部(葉柄頂頭)有直徑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發或落地後萌發;幼苗葉片卵狀心形至戟形,為全緣單葉,長2~3厘米,寬2~2.5厘米;老株葉片3全裂,裂片綠色,背淡,長圓狀橢圓形或披針形,兩頭銳尖,中裂片長3~10厘米,寬1~3厘米;側裂片稍短;全緣或具不明顯的淺波狀圓齒,側脈8~10對,細弱,細脈網狀,密集,集合脈2圈。 花序柄長25~30(~35)厘米,長於葉柄。佛焰苞綠色或綠白色,管部狹圓柱形,長1.5~2厘米;檐部長圓形,綠色,有時邊緣青紫色,長4~5厘米,寬1.5厘米,鈍或銳尖。肉穗花序:雌花序長2厘米,雄花序長5~7毫米,其中間隔3毫米;附屬器綠色變青紫色,長6~10厘米,直立,有時「S」形彎曲。 漿果卵圓形,黃綠色,先端漸狹為明顯的花柱。花期5~7月,果8月成熟。[1]

生境分布

 
半夏炮製
原圖鏈接

除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尚未發現野生的外,全國各地廣布,海拔2500米以下,常見於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是旱地中的雜草之一。朝鮮、日本也有。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宜選濕潤肥沃、保水保肥力較強、質地疏鬆、排灌良好、呈中性反應的砂質壤土或壤地種植,也可選擇半陰半陽的緩坡山地。在平原地區種植半夏,需選擇能澆能排、地勢較高的地塊,種植前一定要挖好排水溝。選好地後,於10~11月,深翻土地20cm左右,除去石礫及雜草,使其風化熟化。

 
清半夏種植
原圖鏈接

繁殖方法

一是塊莖繁殖。半夏栽培2~3年,可於每年6月、8月、10月倒苗後挖取地下塊莖。選橫徑粗0.5~10cm、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中、小塊莖作種,小種莖作種優於大種莖。將其拌以乾濕適中的細砂土,貯藏於通風陰涼處,於當年冬季或翌年春季取出栽種。以春栽為好,秋冬栽種產量低。 二是珠芽繁殖。夏秋間利用葉柄下成熟的珠芽進行條栽,行距10~16cm,株距6~10cm,開穴,每穴放株芽3~5個,覆土厚1.6cm。同時,施入適量的混合肥,既可促進珠芽萌發生長,又能為母塊莖增施肥料,有利增產。 三是種子繁殖。二年生以上的半夏,從初夏至秋冬,能陸續開花結果,此法在種苗不足或育種時採用。從秋季開花後約10d佛焰苞枯萎採收成熟的種子,放在濕沙中貯存。

田間管理

出苗達50%左右時,應揭去地膜,以防膜內溫度過高燒苗。去膜前,中午從廂兩頭揭開通風散熱,傍晚封上,連續幾天以煉苗,之後即全部揭去。出苗後結合鬆土,隨時除掉田間雜草。去膜後,地面應及時澆水鬆土保墒。珠芽膨大期需水較多,應保持土壤濕潤疏鬆。雨季應排除積水。珠芽生長需要培土,在6~8月,成熟的珠芽和種子陸續落於地上,此時要進行培土,追肥2次。生長期長出的花蕾全部摘掉,促使塊莖生長肥大,以提高產量。11月半夏枯萎後,將地上部莖葉和掉落的珠芽收集,其中珠地膜平鋪在高畦的面上。

病蟲害防治

白星病:4~5月發生,發病初期可噴灑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7~10d噴1次,共噴2~3次。 葉斑病:於發病初期噴1:1:120 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500倍液,或50%多菌靈800~1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防治,每7~10d噴1次,連續噴2~3次;或用大蒜1kg加水20~25kg噴灑;同時拔除病株燒毀。 防治紅天蛾:用90%晶體敵百蟲800~1000倍液噴灑,每5~7d噴1次,連續噴2~3次。[2]

功效

化濕止咳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消結。主冶:咳嗽咳嗽痰多;嘔吐噁心想吐;胸脘痞滿頭痛眩暈;夜臥不安;癭瘤痰核;癰疽瘡毒。

作用:

1. 用以痰多咳嗽:

清半夏性燥而作用止咳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融濕,聚而成痰者主導,為治濕痰的要藥,適用濕痰壅滯、咳嗽氣逆等症,常與茯苓薏苡仁等搭配;治痰多咳嗽,又常與貝母花搭配運用。以其溫性,故又能用治寒痰,宜與白芥子、薑片等同於用;因其止咳化痰力佳,故也可以治熱痰與風痰,治熱痰可與瓜蔞、柴胡等搭配;致風痰,宜與天南星等同於用。

2. 用以胸脘痞悶,胸痹,結胸等症:

清半夏作用辛散溫通、止咳化痰、化濕,故可用以痰內電阻、胸脘痞悶症狀,可配茯苓、薏苡仁等同於用;如熱寒互結,有能配柴胡、黃芩、炮姜等同於用,能收辛開苦降、消結除痞的作用(如半夏瀉心湯)。除此之外,又常見於胸痹疼痛,配瓜蔞、薤白等同於用;治結胸症可與瓜蔞、黃芩等同於用。

3. 用以癭瘤瘰歷、瘡瘍腫疼、梅核氣等症:

清半夏又能止咳化痰消結,能用以醫治濕痰結聚引發的癭瘤、瘰歷痰核、陰疽腫疼,或痰氣互結的梅核氣等症狀。用治癭瘤瘰歷痰核,可與藻類、黃獨、貝母花等適用。癰疽未潰者能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於研,調醋外用,有消結消腫的作用。用治梅核氣,可配姜厚朴、紫蘇葉等同於用。

4. 用以胃氣上逆、噁心乾嘔:

清半夏有優良的降逆止嘔作用,可用以多種多樣嘔吐症型,在應用時要依據不一樣的病症而給予不一樣的搭配。如治胃寒嘔吐,可相互配合薑片或藿香丁香花等品;治胃熱嘔吐可相互配合黃芩、竹茹等藥;治妊娠嘔吐,可相互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虛嘔吐,可配山參白蜜同用。[3]

基本信息

【藥材名稱】

通用名:清半夏。

別名:地文,水玉,清半夏,示姑,羊眼半夏,和姑,蠍子草,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地鷓鴣,老和尚頭,野芋頭,天落星等。

【來源】

為在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塊莖。

【性味與歸經】

辛,溫,有毒。入脾、胃經。

【用法用量】

5-9克,宜制用,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禁忌】

一切血證及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者忌服。反烏頭。

炮製方法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清半夏的炮製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 、 1、取生半夏,加水密閉保溫浸泡使半夏浸透,棄浸泡液;
  • 、2、向浸泡罐中加水、白礬,使白礬溶於水並與半夏充分混合,保溫浸泡,棄浸泡液;3)向浸泡罐中加水,去除半夏中殘留的白礬,將半夏取出,切片並乾燥,即得。本發明的清半夏的炮製方法,採用中藥浸泡罐浸泡半夏的工藝,縮短了半夏的浸泡時間,提高了浸泡的均勻度,解決了人工操作易導致浸泡不均勻的問題,在浸泡過程中有效去除半夏的毒性成分,保證清半夏的質量,滿足用藥者的使用要求;本發明的方法,生產效率高,生產周期短,所得清半夏的質量穩定;工藝簡單,操作方便,適合大規模工業化生產。

一種清半夏的炮製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下列步驟:

  • 、 1取生半夏,置於中藥浸泡罐中,加水至液面高於半夏物料面15cm,加熱使浸泡液的溫度上升至40℃,密閉保溫浸泡24h使半夏浸透,棄浸泡液;
  • 、 2向浸泡罐中加入2.3倍量的水,再加入白礬,密閉,將浸泡罐罐體沿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各旋轉15min,使白礬溶於水並與半夏充分混合,保溫40℃浸泡72h,棄浸泡液;
  • 、3向浸泡罐中加入1倍量的水,密閉,將浸泡罐罐體沿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各旋轉5min並重複操作3次,去除半夏中殘留的白礬,將半夏取出,切片並乾燥,

即得;步驟1)中所述密閉保溫浸泡過程中,每天至少旋轉浸泡罐罐體兩次,每次沿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各旋轉8min;步驟2)中所述保溫40℃浸泡過程中,每天至少旋轉浸泡罐罐體兩次,每次沿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各旋轉8min;所述旋轉的轉速為20r/min。[4]

清半夏對比醇制半夏

清半夏採用白礬炮製解毒,經白礬炮製後的清半夏飲片中鋁殘留較高,有研究發現採用含鋁量較高的透析液透析,其透析性腦病綜合徵發生率較高,亦有研究表明長期接觸或攝人Al3+會導致老年性痴呆,引起低色素性貧血。清半夏炮製過程中採用長時間白礬水浸泡,易引起霉變、發臭,有效成分易於流失。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前期大量實驗結果證實了半夏的刺激性毒性的物質基礎是主要由草酸鈣、蛋白形成的具有特殊晶體結構的毒針晶。而乙醇浸潤或採用長時間加熱的方法均可降低毒針晶的刺激性。

醇制半夏採用高體積分數乙醇潤透為宜,且乙醇亦具有防腐作用,用量較低,價格低廉,並避免了輔料白礬的使用,對人體無害,顯著縮短炮製時間,本實驗表明半夏醇制後同樣可達到降低刺激性毒性的目的。另外,實驗表明半夏醇制前後的指紋圖譜差別不大,而清半夏中以核苷為主的水溶性成分大量流失,說明醇制較礬水浸泡製在保留以核苷類為主的水溶性有效成分方面有較大優勢。

相關視頻

半夏製作工藝

半夏有毒必須經過加工炮製後使用。不懂者千萬不要亂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