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朝民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朝民變又稱反清起義清朝農民起義,主要收錄了清朝主要的起事反清運動。從所謂的康乾盛世時期的苗民起義、川楚白蓮教起義到清朝滅亡之前的義和團運動,有清一代民變不斷。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從咸豐帝年間,直至同治帝年間才結束的一場戰爭,被稱為太平天國運動。

面對民變,跟明代相比清代較常用剿除政策以及高壓政策,而非招撫政策。清代前中期對民變採取鎮壓的政策,然而,於清朝末年後20世紀初抵制運動中,晚清政府仍然一味地採取鎮壓的策略,卻反而使得人們對國家的認同也出現了危機。

而後期爆發的苗民起義與白蓮教大起義給予了清朝統治以有力的打擊,在一定程度了也否定了康乾盛世的說法。 由於清朝的社會矛盾已經非常尖銳,加之太平天國又牽扯了清朝大部分力量,所以除了太平天國之外,全國各類其他起義也是接連不斷。

背景

清初95%的人口是漢人,滿人盡一切努力將漢人限制在內地,禁止他們移民長城之外或與邊疆民族通婚。導致內地耕地資源匱乏,階級和民族矛盾尖銳。

苗民起義

參見:苗民起義

從雍正時期一直到嘉慶元年,黔、湘地區的苗族人民發動的一系列反清起義。其中大起義三次,小暴動約二三十次。 是清中葉影響較大的事件。征苗紀事詩、筆記小說、苗族民間故事及起義民歌等共同構成了對此事件不同的文學敘述與戰爭記憶。從不同民族的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到,統治者看待這場起義是"平苗逆"的一場戰役,而從苗民的視角來看是"復故土"與求生存的起義。

川楚白蓮教起義

參見:川楚白蓮教起義

嘉慶年間爆發了川楚白蓮教起義,起義軍主要活動於四川、陝西、河南和湖北邊境地區。這次大規模戰亂耗費了清朝政府十六省的數十萬軍隊,並導致十餘名提督、總兵等高級武官及副將以下400餘名中級武官陣亡。據統計,清朝前後投入超過兩億兩白銀,相當國庫五年財政收入,使國庫為之一空, "川楚之役,則諸將會飲,雖深箐荒麓間,蟹魚珍錯輒三四十品,而賞伶犒仆之費不與焉。凡糧台地,玉器裘錦成市,饋獻、賂遺、賭博,揮霍如泥沙"。 八旗、綠營等清朝正規軍之腐朽在起義中暴露無遺,清政府被迫依靠地方團練鎮壓起義。

張丙事件

參見:張丙

道光十二年(1832年)夏天大旱加上清廷的台灣嘉義知縣邵用之治事無方,作為農民領袖的張丙於是在同年十月"豎旗起義",攻占台灣縣大部分地區與雲林斗六門(今斗六)一帶,建國號為"天運",自立為"開國大元帥",期間並聚集數萬名的兵力,強攻鹽水港,並在此役造成台灣府知府呂志恆、把總朱國珍、副將周承恩等人戰死。

湖南瑤民起義

道光十一年(1831)十二月,湖南永州瑤族農民因不堪官紳胥役的盤剝欺虐,在趙金龍率領下舉行起義。他們與廣東起義瑤民遙相呼應。

癸酉之變

參見:癸酉之變

嘉慶十八年(1813年)發生的一次天理教(秘密宗教八卦教的一派)軍隊進攻北京紫禁城的事件。稱之為癸酉之變。其餘魯、豫各地亦有起事,皆隨即被官兵平定。

彝人起事=

道光十三年(1833年),四川越巂廳(今越西)彝人起事,旋敗。

曹順起義

道光十五年(1835年),山西趙城縣曹順起義,殺知縣,旋敗。

龍華會

道光十六年(1836年),湖南武岡瑤族生員藍正樽設龍華會,發動起事,搜集人失敗。

太平天國和捻軍

參見:太平天國捻軍

從咸豐元年一直到同治年間,中國南方和北方相繼爆發大規模民變,比如江南地區的太平天國運動和華北、江淮地區的捻軍。

幅軍起義

參見:幅軍

幅軍起義為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在山東南部的反清起事。

廣東洪兵起義

參見:廣東洪兵起義

咸豐四年(1854年),三個廣東秘密會社應原為水賊的太平水軍將領羅大綱主張,在中國南方發動反清"起義"。三個社團、包括40多縣達100萬的人士參加,並一度圍攻廣州城。7月5日(農曆六月十一日),陳開首先佛山石灣起義,攻占佛山鎮,聚眾十萬。

陸大漢起義

參見:陸大漢起義

咸豐五年(1855年)春,黎平肇洞(今貴州省黎平縣肇興鄉境)人陸大漢與灑洞寨人(今貴州省從江縣洛香鄉境)梁維乾等提出"抗朝廷,反官軍,開倉濟貧,迎接太平軍"口號,組織六洞群眾所舉行的武裝起義。

豐寧縣動亂

參見:1857年豐寧縣動亂

咸豐七年(1857年),在直隸省熱河道熱河豐寧縣所屬大閣兒地方爆發民變,咸豐帝命令英隆查明根由據實具奏,並指示"一鼓殲捦,毋致蔓延為患。" 巡檢盛祖培等率兵擊斃劉幅汰等。餘部四散。

邁買鐵里事件

參見:邁買鐵里事件

咸豐七年(1857年)由於受太平天國直接影響下爆發了庫車等一系列農民起義。

戴潮春起義

參見:戴潮春事件

同治元年(1862年),台灣爆發第二次大規模民變,事件起因乃官府鎮壓天地會所致,影響範圍北至大甲,南至嘉義,遍布整個台灣中部。雖然起事者為戴潮春,但與事者中包含各地土豪,其中以林日成、洪欉等最有勢力。

陝甘回民起義

參見:同治陝甘回變同治新疆回變

同治年間,在陝甘和新疆等西北地區爆發了大規模回民起義。主要有新疆回變、陝甘回變。

加禮宛事件

參見:加禮宛事件

光緒四年(1878年),台灣原住民噶瑪蘭族(Kebalan)和撒奇萊雅族(Sakizaya)在1878年聯合反抗清國的事件。兩族在聯合抵抗清軍入侵的事件中幾乎滅絕,倖存的族人藏身在阿美族(Amis)受到保護。

施九緞事件

參見:施九緞事件

光緒十四年(1888年),台灣爆發台灣建省以來規模最大的民變。

旅大事件

參見:旅大事件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旅大地區人民反抗沙俄侵略,但清朝政府壓制了鹽民的反抗鬥爭。

清末民變

參見:清末民變

1898年廣西鬱林農民李立廷起義。

1900年義和團。

1904年江西樂平抗捐。

1910年長沙搶米風潮。

1910年山東萊陽抗捐鬥爭。

1911年河南白朗起義

清末毀學風潮

在清朝

各族人民的起義從乾隆中葉開始已經陸續不斷地發生,如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有山東王倫的起義,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及四十八年(1783年)先後有甘肅蘇四十三和田五領導的回族、撒拉族人民的起義,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有台灣林爽文的起義,但這些起義都很快地被鎮壓了。

首先從地域上來說清朝民變遍布全國各地,從北方到江南,甚至是台灣都不止一次爆發過民變。其次是清朝民變不單單是漢族的反清復明,而是清朝境內其他民族也相繼爆發反清起義事件,主要有西北的回族、撒拉族;華南的瑤族;西南的苗族、侗族等,台灣的土著也曾爆發過民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