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河散記(46)劉曉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河散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清河散記》中國當代作家劉曉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清河散記

正是霜染紅葉的晚秋時節,西風過處,道路兩旁的秋意濃一片,淡一片,卻無絲毫蕭瑟之感。紅葉貯蓄的暖意和黃葉積澱的燦爛透過車窗在我的視線里跳躍,那耀眼的光芒溫暖着微涼的時光。秦皇台鄉的高老師招呼大家品嘗一下她早晨臨行前從院裡樹上剛摘的小蘋果,這可是綠色無污染的水果,還帶着綠葉和晨露呢!我隨手拿了兩個,第一次見到這種比海棠果稍大的袖珍小蘋果,果然濃縮的都是精華——味道出奇得好!大家也都對這嫁接的成果讚嘆不已,一顆顆小小的果實一定從一簇簇春花開始就醞釀着枝頭的繁華,大自然揉進時光里凝結而成的這些尤物必定在某個機緣被有心人所稱道所銘記,真好!陽光一路追隨我們西行,向着清河鎮這片多情的土地進發,這個被譽為「長壽小鎮」的地方也在這倏忽而至的美妙味覺裡帶給我無限遐想。

從未想過能在這裡邂逅銀杏,當我走向惠民縣河務局白龍灣管理處時,遠遠就被一樹燦爛的銀杏葉深深吸引,尤其在藍如水晶般透明的天空映襯下,那滿樹炫目的金色小扇子與一旁碩大的白蠟樹冠上層層疊疊的黃葉相映成趣,碗口粗的白蠟樹像一位滄桑又不失優雅的老嫗,而一旁的銀杏則是一位高大偉岸的翩翩少年,仰頭間只見他們只隔一線藍天,他們相攜相牽在此處也一定等待有人來欣賞吧?思忖間,對面騰空飛躍的白龍馬雕塑映入我的眼帘,早就聽聞滔滔黃河水一路洶湧向東,至山東惠民縣清河鎮時,河道忽呈南北走向,於拐彎處,有一處深潭,名曰「白龍灣」。我急於想知道白龍灣的來歷,於是戀戀不捨地離開這幅大自然的最美畫卷,走向那方人工智慧之地。

曾看過攝影愛好者鏡頭裡的白龍灣夕照美景,此刻艷陽高照,一副秋水長天的曼妙畫面定格在視野里。白龍灣風景區靜謐而安然,白蠟樹的遒勁枝幹訴說着年輪的記憶。白龍馬「騰飛」雕塑一時間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這也是白龍灣景區的標誌性雕塑,正面「騰飛」兩個鎏金大字格外醒目,與白龍馬四蹄騰空的造型相吻合,雕塑背面記載了一個關於「小白龍化身為堤,造福群眾」的美麗傳說和黃河最早險工建設的豐功偉績。緩步走在白龍灣段黃河大堤,縈繞在頭腦里揮之不去的還是關於白龍馬的神秘傳說,流傳至今的還有當地群眾懷念小白龍捨身築堤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而自發修建的白龍廟和立過的石碑,由於種種原因它們都沒能保存下來,想到白龍廟遺址也許就被掩埋在我們走過的某處堤壩腳下,我的步伐突然停滯下來,一幅幅河流奔涌與百姓搶險的畫面讓我感慨萬千。

白龍灣的傳說距今大約六百年的歷史了,「開了白龍灣,淹了十八縣」的說法就讓人心生恐懼,黃河歷次決口都是一場人與自然的鬥爭,河水為害有據可查,這個曾令千千萬萬黃河兒女憂心忡忡又勵精圖治的地方,如今形似攔河大壩的白龍灣險工大堤綿延兩千多米,與河道入溜方向約呈90°角,秋風拂過大堤兩岸的防護林,訴說着幾百年的滄桑巨變。這個集自然風景與防汛抗旱於一體的生態水利風景區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人文氣息濃郁,蘊含着自然的神工與人力的智慧,總長約五千米,有生態林、防護林,苗木品種達35種以上,滿樹的黃葉還在枝頭堅持着與陽光嬉戲,對抗着西風不肯離去,想起宋朝錢時的詩句「紛紛紅葉滿階去,惟有黃花不負秋」,我卻忽然感覺這一樹黃葉如花般美麗,等到風起葉落時,滿地金黃,也是詩意紛呈的美。所以雖然沒趕上堤下潭深水急,堤上花紅柳綠的盛景,但這曠遠而豐饒的秋色更別有風姿。

人水和諧的險工控導河外引人注目,引黃灌溉閘也建於此,是黃河大堤的又一景觀。清河鎮南依黃河,黃河的泥沙衝擊而成肥沃的農田,依託如此優越的自然資源強力打造現代農業,在這個收穫的季節里,我仿佛看到了千里沃野一派豐收的景象。而其豐厚的歷史文化淵源也讓清河鎮在旅遊業的發展中彰顯活力和生機。

我對着一路逶迤而來的母親河行注目禮,心頭卻絲毫沒有「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的感嘆,反而感覺如同邂逅一位博學的大師,經歷過驚濤駭浪後帶着天空的高遠和大地的廣袤,蜿蜒而來到了下游的黃河在陽光下顯得溫暖而沉靜,這時你有滿腹心語向她傾訴,卻被她的一聲聲低吟深深震撼。那一刻,我很想對着我們的母親河高聲吟誦,就像快閃一樣,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加入進來,是一場關於黃河的頌歌,那場面該是多麼令人心潮澎湃!正在沉吟間,同行的女伴們歡呼雀躍着招呼以黃河為背景拍照,西風如此善解人意如約而來,黃河水熱情地邀約陽光流淌成金色的流光,鮮紅的絲巾在姐妹們的笑容里飛揚成一面國旗,幾乎和黃土地融為一體的黃河瞬間光彩奪目,讓人的精神也隨之高昂起來。

還沒解開黃河水一個個漩渦里究竟裹挾多少秘密,一路走,一路看不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另一幅獨具江南神韻的美麗圖景緩緩打開了捲軸。清河鎮古因大清河而得名,奔騰不息的黃河水孕育了清河的鐘靈毓秀,南倚黃河北靠徒駭河的這片土地因為大河的陪伴成為名副其實的福地。這裡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百姓和樂,而鎮上開展的「河清雲慶、幸福清河」建設也助推了人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數的不斷提高,一個宜居宜業的沿黃名鎮正在崛起。據統計,全鎮八十歲以上老人達到788人,占全鎮人口的2.2%,美食美景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鑄就了名副其實的「長壽小鎮」。「我們也來實地考察順便研究一下長壽的秘訣吧!」大家開起了玩笑,笑聲穿越眼前的防護林,驚動了幾片落葉,在風中飄蕩,倏忽間落在草叢裡,像疲倦的蝴蝶與大地相依,午後的陽光穿過林稍,樹影在大地上留下一幅幅構圖簡約的抽象畫,藍天碧水與身後的小村相擁,我的思緒不由得飛回多年前。

故鄉的河塘邊也有一片小樹林,樹林裡一條土路曲曲折折向着遠方延伸。多少次我騎着自行車穿過樹林離家求學,又在某個炊煙裊裊的黃昏踏上回家的那條鄉路,假期里每天跟着母親走過林間小路走向田間,多少次從河塘取水,推着水車去棉田裡噴灑農藥,期待棉桃綻開的日子,也跟着享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喜悅。至今依然記得幹完活從田裡回家時母親隨手拔點豆子棵,一個個豆莢簇擁在豆棵上跟隨我們走進農家小院,變成餐桌上香噴噴的毛豆,現在想來,那時司空見慣的「自給自足」的生活不正是現在人們正在努力追尋着的健康生活嗎?如今那些浸透汗水辛勤勞作的日子漸去漸遠,人們卻愈加嚮往內心深處珍藏着的田園生活,因此,休閒觀光農業也在人們的希冀中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自從故鄉的院落易主之後,我幾乎沒有機會再踏上故土,林間小徑早已被歲月掩埋,鄉路的多次拓寬改造竟讓我近乎迷失,故鄉的河塘就像夢裡的月牙泉不斷縮小,不斷篡改着記憶的版圖。久違了的故鄉,不知道河塘那座小橋還好嗎?

不知不覺我也跟隨同行的人們走上了一座古老的橋,置身古橋舉目向東西方向望去,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清靈靈的水,藍盈盈的天」,水天一色,河面上盪起絲絲漣漪,更遠處隱隱約約有小船飄蕩,在陽光映照下,泛着點點金光,宛若世外桃源。面前這條大河,就是有名的徒駭河。河邊的村莊,安靜地陪着清波蕩漾,這帶着江南神韻的輕波蕩滌記憶里所有的塵埃,風兒輕撫時光的捲軸,原生態的風光盡收眼底。走過這座橋,踏上一條鄉間小路,路旁的棉桃沉甸甸地垂下,只等着陽光催開它們的笑臉。多少年沒有親近土地的我喜歡徜徉於城市的林間河畔,自認為從未疏離自然,今天在這個收穫的季節里走進田野,我突然間明白這才是離自然最近的地方。回望徒駭河,兩岸的防護林依然給人夏意蔥蘢的錯覺,藍天碧水都不染塵埃,賦予此地原生態的美,遠離城市喧囂,村落和河流組成一幅充滿野趣的圖畫,就如梭羅之於瓦爾登湖,是人們體驗靜謐田園生活的絕佳之地。

歸程中,我再次把留戀的目光投向這條美麗的大河,車行處見遠處小船上模糊的人影在樹林裡若隱若現,秋水長天,水天一色,如透明的藍水晶,我竟看到河邊有垂釣者,一幅人水和諧的圖畫在我的視網膜里定格,成為永恆的風景。

我迎着黃河的滔滔浪波而來,又在徒駭河的清波里邂逅多年前的自己。時光之舟載着我們穿行,不經意間總會有新的發現。清河鎮在濱州文化版圖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兩大傳說和七大文物古蹟讓人津津樂道,豐富的文化資源增加了這裡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多元文化在這裡得以傳承並煥發新的生機。清河鎮是惠民縣五大古鎮之一,五代時棣州城曾搬遷到這裡,清河鎮木版年畫有着三百多年的歷史,曾「家家畫店、戶戶印刷」,素有「魯北民間木版年畫之鄉」的美譽,被批准為「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一個歷史文化名鎮,旅遊資源豐富,人文環境和諧,而清河鎮着眼於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的諸多舉措令古埠展新韻現生機,這片古老而多情的土地也給予勤勞的清河鎮人豐厚的回饋。我們的車經過一個熱鬧的集市,大家興奮地透過車窗關注集市上林林總總的商品,一車人大多過了不惑之年,多年前趕會的浩大場景歷歷在目,而今新農村的美麗圖景里加上這樣一幅豐富而動感的民俗風情畫,不由倍感溫馨而美好。

中巴車在鄉村公路上疾馳,路兩旁高大的白楊樹框住大片大片綠油油的麥田,這幅綠色畫卷的卷端,這些直立在魯北平原上的白楊樹,在我眼前飛速掠過,像一個個土生土長的莊稼人,正直,樸實,他們在這片黃河徒駭河衝擊而成的沃土上紮根,改變了這裡的面貌,成了新農村亮麗風景的一部分。我又想起了黃河岸邊的樹,哪怕是一棵,在黃河渺遠的背景下,高高地挺立着,與河岸一起守望這條大河,還有大河旁的這片土地,這一道風景線跳進行人的視野里,讓這幅圖景充滿生機和暖意。

我一直認為土地里埋下種子,生長着,惟其如此,才是土地最大的使命。我們走進英昕農業示範園,這裡的工作人員臉上無不寫着豐收的喜悅和開發新品種的自豪,一棵棵黃金大白菜以整齊的方隊歡迎我們前來檢閱,工作人員說這種黃金白菜可以直接生吃,我們半信半疑,他二話不說揮刀把一棵白菜從中間剖開,我們頓時被白菜心的嫩黃所折服,大家紛紛拿幾片品嘗,每個人都細細咀嚼着,嘖嘖讚嘆着。味蕾打開,我突然有一種春天在一棵白菜里重生的感覺。陽光下,這些綠寶石一般精緻的生命在這裡鋪開,就像清河鎮人民在無公害農產品研發方面所做的努力,綠色,健康的理念在這裡茁壯生長。

中巴車在一處如旗幟一樣的大門前停下, 「山東東方豆製品有限公司」字樣像旗杆一樣深深紮根黃河岸邊這片沃土,飄揚的旗幟上黨徽熠熠生輝,「紅色黨建引領綠色發展」的黃色大字在鮮紅的底色上異常醒目。在他們的展廳里,我們看到了黃河水滋養的一粒豆子在杜橋人的智慧傳承里發掘出的無限種可能。大屏幕在滾動播放杜橋豆製品的光輝歷史和燦爛明天,展廳四周一幅幅動感的畫面形象地展示了杜橋人製作豆製品的某些場景,我眼前浮現出他們精心選豆、去皮、泡豆、磨漿、過濾、煮漿的過程,是他們的勤勞與智慧讓一粒豆子如此完美地被演繹出精彩的華章。人們在氤氳着豆香的展廳里靜靜聆聽公司負責人的介紹,邊品嘗他們生產的特色產品,一包小小的「奇緣」豆乾包裝精美,這是他們開發出的旅遊食品之一,「你在哪裡,我就在哪裡」的廣告字撥動人的心扉,豐富多彩的產品研發必將讓「山東老字號」的美譽叫得更響。

世間沒有一粒草籽自慚形穢,只要紮根土地,就會萌芽生長,而土地也從不失信於人,花的事業,葉的事業,果實的事業都在這裡蓬勃發展着,就像奔騰不息的黃河水一樣。深吸一口長壽小鎮新鮮的空氣,我們坐上了返程的車,大家依然鍾情於早晨採摘的小蘋果,濃郁的果香氤氳而來,這是大自然的饋贈,秋天的況味盈滿心房。[1]

作者簡介

劉曉梅,濱州市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