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漁溪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漁溪鎮福建省福清市轄鎮,漁溪古稱虞陽,位於福清市西部,和莆田市相接,正南和西南為興化灣。現轄20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4493戶,總人口48926人。全鎮共有35個基層黨支部,黨員1214名。全鎮總面積11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591畝,林地104588畝。現轄20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4493戶,總人口50667人。全鎮共有35個基層黨支部,黨員1214名。漁溪鎮地處福清市西南,福廈線兩側,北臨東流入海的漁溪下游,東南距海約5公里,四周地形開闊,是福建省主要交通幹線——福廈公路上重要集鎮。距縣城15公里,去福州市區65公里, 通過福廈公路到莆田市區44公里,相當於仙遊縣到莆田市區的距離,該鎮到莆田市涵江區僅十幾公里,交通極為方便。漁溪是一個古老集鎮。歷史悠久,迄今有1050多年歷史,是福清的「老五鎮」之一。[1]

介紹

漁溪鎮是福清市轄鎮,位於福清市西部,和莆田市相接,正南和西南為興化灣,面積115.3平方千米,戶籍人口50007人(2012年末)。轄2個居委會、20個行政村。西接莆田市涵江區, 通過324國道往南十幾公里到莆田市涵江區南部,鎮政府駐漁溪。福廈鐵路、G15瀋海高速、324國道福廈公路過境。古蹟有建於唐貞元五年(789年)的黃檗山萬福寺。

沿革

原為莆田縣文秀鄉蘇田裡部分,安香里,至少自唐朝起即屬於莆田縣,1949年後改以駐地漁溪村為名。是福清五大古鎮之一。1956年置漁溪鎮,1958年改公社,1984年9月改漁溪鎮。1996年,面積115平方千米,人口4.6萬人,轄漁溪、上鄭、南前亭、水頭、後岐、後朋、南嶼、柳厝、下里、紅山、蘇田、南升、雙墩、建新、鍾前、東漈、上張、聯華、步上、僑豐20個行政村和漁溪居委會。2010年常住人口50667人(六普)。

原來的莆田縣文秀鄉蘇田裡,安香里,明朝時割給福清縣,是今福清市漁溪鎮中西部(和莆田市江口鎮和萩蘆鎮、新縣鎮相接)、東張鎮中西部( 和莆田市萩蘆鎮、新縣鎮和大洋鄉相接)。

莆田縣界東北,千年以來一直至少以莆田縣新厝鎮北邊蒜嶺與福清交界,新厝一帶在自從莆田縣成立時就隸屬莆田縣,自古就居住着幾萬莆田人,該地自古就使用莆田話[4],是莆田話區的一部分。和莆田市江口鎮區相接的新厝鎮在1949年後因為福清要發展工業而被劃給福清。新厝鎮僅有蒜嶺北邊的棉亭村、東樓村被福清話同化。情況相同的還有一都鎮,自古就隸屬永泰縣,在1958年也因為福清發展工農業而劃給福清。莆田縣江口鎮有蒜溪和福清戶籍的莆仙民系人群和莆田縣人、仙遊縣人合建的福莆仙東嶽觀。

該鎮不少村、自然村使用莆田話,該鎮北部的鎮也有使用莆田話的,該鎮使用莆田話的有東漈村、聯華村梧瑞自然村、紅山村(下姚、半嶺、赤岐)、水頭村部分、建新村部分、蘇田村部分、鍾前村馬頭崎自然村、柳厝村石塘頂自然村、南升村部分、雙墩村新厝一部分等;

該鎮北部的鎮也有使用莆田話的:比如

東張鎮崔後村、嶺下村、金芝村、雙溪村部分、蘆嶺村、漈山村部分、玉林村部分等;

一都鎮後溪村、善山村(松山、吳斜、菜林底、田萬)、羅漢自然村以及鳥囝山等(和莆田市新縣鎮和大洋鄉相接;

鏡洋鎮墩頭、東風、梨洋、玉埔、下施、浮山、長征村部分、鏡陽村部分、北張村部分、前張村部分等——和東張鎮和一都鎮相接;

音西街道雲中村嶺口自然村——和鏡洋鎮相接;

和新厝鎮相接的江陰鎮小麥村、下石村等

因為這些地方外圍地處福清話為主的地方,因此還有地方在長期歷史過程中 被當地的周圍的閩南語和閩縣話、福清話同化了,前述地方 語音情況較複雜,加上那時語言普查交通不便,普查時間倉促短,不少居民點漏了統計。 此外除了前述莆田話分布地方還有莆田話未被其它語言同化而混合的地方,比如莆田話和閩縣話混合區域,比如鏡洋鎮的琯口村、東張鎮的泗洲村等,莆田話和福清話混合地方:比如一都鎮的王坑村部分 。

1956年4月,撤江陰,歸漁溪區管轄;

1958年9月,江陰屬漁溪人民公社;

1961年7月,江陰從漁溪人民公社分析出,成立江陰人民公社;

1984年9月6日,改公社為鄉;1990年10月11日,江陰鄉改名江陰鎮。

南為興化灣,本來和江陰鎮隔海相望,1970年江陰公社在西北角梨頭山築海堤接漁溪鎮後朋村陸地;江陰公社1978年在東北隅築堤與江鏡柯嶼、墨山村相接;1995年在西南隅又築海堤連接新厝鎮雙嶼村,至此從島變為半島。[2]

歷史文化

漁溪是一個古老集鎮。歷史悠久,迄今已有1050多年歷史,是福清的「老五鎮」之一。漁溪是一個商貿旺鎮。宋朝以來一直以她特有的區位優勢,對周邊發揮着輻射和帶動作用, 是上逕、新厝、江陰的等地商品集散中心,至今仍保持着強盛活力。

在中心鎮區商場、市場、超市等商業網點遍布,市場購銷兩旺。06年全鎮商品零售總額達8.5億元,年末居民存款達13.88億元。漁溪是一個著名僑鄉。旅外鄉親有36000多人,分布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少鄉親在當地和商界事業有成。旅居印尼的鄭年錦先生、林財興先生等在印尼商界極負盛名,鄭先生被稱為紡織大王,現為印尼龍佳集團董事長、世界福清同鄉聯誼會常務副主席。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以後,海外鄉親捐資公益事業近億元,惠及家鄉教育、衛生、水電、道路交通、老人福利等各項事業。

漁溪人文薈萃

漁溪素以「文化鄉」著稱,有着比較深厚的文化積澱。位於我鎮境內的黃檗山萬福寺,是福清最早的佛寺之一,是隱元禪師開創中日黃檗文化交流的聖地,是日本 滋賀縣黃檗寺的祖庭。如今,修建一新的黃檗寺,每年吸引着數以萬計的中外賓客。在對外交往中發揮着積極的作用。漁溪物產豐富。農業、林業、果蔬、畜牧、水產五業興旺,是福州市「菜藍子」基地之一。淡水鰻養殖形成規模,形成產業;禽畜產品量多質優,供應福泉;特別是漁溪龍眼名聞海內外,尤得市民青睞。漁溪交通便捷。當年的「郎官古渡」,直通廈門碼頭,是二、三十年代福清華僑出國的主要渡口之一,曾繁榮一時。如今324國道和福泉高速公路、正在動建的福廈高速鐵路和即將動建的京台高速公路都貫穿全境。

漁溪鎮和新厝鎮通過324國道直達莆田市區,通過324國道往南十幾公里直走即到莆田市涵江區南部,和 新厝鎮中南部通過324國道幾分鐘直達南邊的涵江火車站( 在涵江火車站 站前大道 和324國道交叉處右拐直行, 或走324國道(錦江東路) 過連接兩鎮的大橋後 【莆田市農村商業銀行涵江區江口分行附近、莆田蒲坂華僑中學附近 ,324國道和莆炎高速公路交叉處 左側有211縣道大江線 ,(沿着大江線往西北方向直行兩百米,有工業街和211縣道大江線交匯,左拐往工業街北段幾十米就是發往 福建各地的江口客運汽車站)】 往前一百多米後右拐進入 工業街(錦嵐街北路)直行或 錦繡北街直行一百多米或 錦華街在江口鎮中心小學左拐或 塘北街(江口鎮人民政府附近)或蒼林街——平民街(在江口鎮)在莆田平民醫院或高林街(在江口鎮) 等其它 共8條道路直行一百多米後 左拐 進入國歡東路(大道)再直行幾百米 再右拐站前大道 直行幾十米就是涵江火車站,漁溪鎮和新厝鎮北部需小十幾分鐘到涵江火車站。通過國歡東路(大道)直行十分鐘內也可直達涵江區 主城區,漁平高速公路(代碼S1522)通過,漁溪距福州新港——江陰港僅20公里,距長樂機場60公里。

沒有自駕車的可以乘坐福州往莆田、泉州等地方向途徑涵江、福清、閩侯的 大量多條國道客運車輛,可以在涵江火車站 站前大道 和324國道交叉處下車即可,

新厝鎮中南部的通過324國道幾分鐘直達附近的涵江火車站。

該鎮過橋到江口鎮在江口橋尾站或江口僑聯大廈站 或莆田平民醫院站乘坐莆田市252、206等多路公交車 十幾分鐘內可到發往福建各地和全國多地的 涵江區新汽車站,或在途中轉212路公交車也可幾分鐘即可到涵江區城區。

該鎮村公路也四通八達。

教育衛生事業

同時漁溪的教育、衛生事業也比較完善。現有一所完全中學、兩所初級中學,共14所小學,在校生7467人;虞陽中心衛生院,屬一級甲等鄉鎮衛生院,共有醫務人員143人,床位90床,設備良好。此外,漁溪還有一個基礎設施比較完備的工業集中區,規劃面積2平方公里,現已建成1平方公里,區內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家,工業集中區的水電路等配套都比較齊全。區位優勢比較明顯,北承福建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受其輻射帶動;南與江陰工業區毗鄰,作為其腹地,商機無限。區內有兩座庫容分別為4300萬立方米和275萬立方米的建新、香城水庫,一個日供水二萬噸的自來水廠,還有一座110千伏安變電站。

商貿事業

漁溪作為傳統的商貿古鎮,各項事業發展基礎較好,在發展過程中曾有過輝煌,也走過曲折。90年代初期,由於養鰻業的崛起,漁溪工業經濟開始萌芽,鎮裡規劃了2平方公里的工業集中區,漁溪村建設的2萬多平方米的標準廠房。但隨着90年代中期養鰻業的滑坡和農村基金會的倒閉,社會經濟受到重創,工業發展近於停滯,鎮財政背上沉重包袱,負債3000多萬元。面對沉甸甸的歷史包袱和重重的現實困難,從2002年開始全鎮上下不畏艱辛,凝心聚力,奮力爬坡,以盤活閒置土地為抓手,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工業經濟得以快速發展,財政收入取得重大突破,綜合實力明顯增強。這幾年共償還各類債務2300萬元,消除赤字850萬元,從而一舉摘掉負債大鎮和赤字大鎮的帽子,基本上能做到輕裝上陣。2006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21.2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8.7億元,財政收入達4365.4萬元。連續四年被評為福州市「經濟強鎮」,進入「福建省百強鄉鎮」序列。[3]

歷史

全鎮總面積11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591畝,林地104588畝。現轄20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4493戶,總人口48926人。全鎮共有35個基層黨支部,黨員1214名。漁溪鎮地處福清市西南,福廈線兩側,北臨東流入海的漁溪下游,東南距海約5公里,四周地形開闊,是福建省主要交通幹線——福廈公路上的重要集鎮。距縣城15公里,去福州65公里,通過福廈公路到莆田市區44公里,到莆田市涵江區僅十幾公里,交通極為方便。漁溪是一個古老集鎮。晚唐置鎮,歷史悠久,迄今已有1050多年歷史,是福清的「老五鎮」之一。

經濟

漁溪是一個商貿旺鎮。宋朝以來一直以她特有的區位優勢,對周邊發揮着輻射和帶動作用,是上逕、新厝、江陰的商品集散中心,至今仍保持着強盛活力。目前中心鎮區商場、市場、超市等商業網點遍布,市場購銷兩旺。06年全鎮商品零售總額達8.5億元,年末居民存款達13.88億元。漁溪是一個著名僑鄉。旅外鄉親有36000多人,分布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少鄉親在當地和商界事業有成。旅居印尼的鄭年錦先生、林財興先生等在印尼商界極負盛名,鄭先生被稱為紡織大王,現為印尼龍佳集團董事長、世界福清同鄉聯誼會常務副主席。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以後,海外鄉親捐資公益事業近億元,惠及家鄉教育、衛生、水電、道路交通、老人福利等各項事業。漁溪人文薈萃。漁溪素以「文化鄉」著稱,有着比較深厚的文化積澱。位於我鎮境內的黃檗山萬福寺,是福清最早的佛寺之一,是隱元禪師開創中日黃檗文化交流的聖地,是日本滋賀縣黃檗寺的祖庭。如今,修建一新的黃檗寺,每年吸引着數以萬計的中外賓客。在對外交往中發揮着積極的作用。漁溪物產豐富。農業、林業、果蔬、畜牧、水產五業興旺,是福州市「菜藍子」基地之一。淡水鰻養殖形成規模,形成產業;禽畜產品量多質優,供應福泉;特別是漁溪龍眼名聞海內外,尤得市民青睞。

交通發達

福廈公路縱貫鎮境,沿着福廈公路小十幾分鐘即可直達莆田市涵江區(含涵江火車站),交通發達,商業繁榮。鎮內3條舊街道已全面整修和拓寬,總長達2039米,寬為4~9米,為混凝土路面。此外,還建有隆華路,長107米,寬6~9米,混凝土路面;新建漁寶街,於1989年竣工,長210米,寬18米;兩條生活性道路:福醫路和育才路,分別通往漁溪醫院和漁溪中學,共長870米,寬4~9米,為砂礫路面。鎮內只有一條排水溝,污水和雨水合流排放,雨季時,集水多,排水不暢,致大部分道路爛泥淤積,行人不便,影響環境衛生。漁溪交通便捷。當年的「郎官古渡」,直通碼頭,是二、三十年代福清華僑出國的主要渡口之一,曾繁榮一時。如今324國道和福泉高速公路都貫穿全境。漁溪距福州新港僅20公里,距長樂機場60公里。鎮村公路也四通八達。福清市漁溪鎮上榜擬確認福建省第三批商業重鎮

省經貿委近日公示了福建省第三批特色商業街和商業重鎮的名單。

14條擬確認福建省第三批特色商業街的還有莆田市涵江區鑒前通訊器材商業街、

19個擬確認福建省第三批商業重鎮名單為:福清市漁溪鎮、閩侯縣白沙鎮、永安市小陶鎮清流縣嵩溪鎮、長汀縣河田鎮、長汀縣濯田鎮永定縣下洋鎮武平縣岩前鎮連城縣朋口鎮武夷山市五夫鎮、南平市延平區南山鎮浦城縣仙陽鎮、政和縣鎮前鎮及古田縣鶴塘鎮等。

政治

漁溪鎮指導城鄉環境會

共和國成立後,漁溪鎮換了新顏。 1988年,鎮轄2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全鎮10373戶,426553人,其中農業戶9124戶,農業人口37038人。本鎮居民語言較為複雜,主要有福清話、興化話、閩南話3種。全鎮有耕地23360畝,其中水田20490畝,旱地2870畝。另有3萬多人旅居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現有歸僑、僑眷2萬多人,占總人數40%多,是福建省著名僑鄉之一。

居民住宅多為磚木或土木結構,也有一些為磚混結構,一般為2層建築,3層以上的較少。據1985年調查,人均用地面積為23.6平方米,人均建築面積為18.7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為9.6平方米。最高的人均居住面積達21.5平方米,低的僅4.7平方米。

為改變建房布局混亂的狀況,1988年初,制定南小區、西小區的詳細規劃。在漁寶新街兩旁建起民房,建築面積達1.5萬平方米。民房建築逐步走上統一規劃的軌道。[4]

漁藥配送中心

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福清市鰻協在漁溪鎮成立了漁藥配送中心。

據了解,全市已有獸藥經營企業100多家,對畜牧業生產和水產養殖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去年以來,「孔雀石綠」、多寶魚等水產品藥殘超標事件屢有發生,水產養殖業的安全用藥日益成為我市漁藥(獸藥)經營管理的突出問題。

福清市鰻協獸藥配送中心通過集中採購獸藥,開展漁藥統一採購、統一檢測和統一配送,從藥品上控制違禁藥流入養殖場,將從源頭上保證了水產養殖的用藥安全。

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目前,漁溪鎮建新村投資72萬元、總長3.5公里的3條水泥路正式投用,徹底改寫了村民出行走泥結路的歷史。該村推進新農村建設走出新路,村裡面貌煥然一新。

建新村為革命老區基點村,也是重點庫區移民村。全村面積22平方公里,轄8個自然村,427戶1567人,其中移民戶153戶700人。今年以來,全體村民在下派幹部帶領下,緊緊圍繞「發展新產業、建設新設施、塑造新生活、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構建新機制」的發展思路,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首先加大農村道路建設力度。多方籌措了72萬元資金。對新岸路、紅升路、賢衛路等3條長度3.5公里的土路進行水泥硬化,形成較完善的村組交通網絡體系。其次,做好村組織陣地建設。由於村部年久失修,存在多處安全隱患。今年4月,多方籌措5萬元資金對村部進行修繕,並設立了花圃,樹立了村級組織陣地的良好形象。同時,大力建設村文體活動中心。上半年,村兩委及時啟動了村文體活動中心建設。投資近30萬元,征地2.7畝,積極建設村民文化中心、健身中心、休閒中心。整個工程正在有條不紊進行,預計10月底全面完工向村民開放。

構建生態村莊

此外,構建綠色生態村莊。緊緊抓住去年被市政府列入生態公益林管護機制改革試點村這個契機,大膽探索,在經營管理結構調整上做足文章。通過探索林權「落實到戶,聯戶管護;責任承包,專業管護;相對集中,委託管護」的管理經營模式,落實林權面積2.5萬畝,農民權益得到有效保護,極大調動村民造林護林積極性。上半年,村兩委投入4多萬元,發動村民在村主幹道及鄉村支路兩旁種植巨尾桉2570棵、香樟1450棵,為壯大村集體經濟打下堅實基礎。

紀念活動

熱烈慶祝建黨86周年

為了宣傳黨的光輝歷程,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鞏固和擴大先進性教育成果,喜迎黨的「十七大」召開,進一步激勵全鎮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堅定信念,奮發向上,該鎮黨委決定在「七一」期間,以「激情創業再鼓勁,迎接黨的十七大」為主題,組織開展紀念建黨86周年「十項」活動:

召開紀念建黨86周年暨「兩優」表彰大會。擬表彰優秀共產黨員50名、優秀黨務工作者10名;

舉辦集體入黨宣誓活動;

發展一批新黨員;

開展「送溫暖、解憂難、辦實事」慰問活動。鎮黨委和各黨(總)支部開展形式多樣的慰問困難黨員活動;

開展「激情創業再鼓勁,迎接黨的十七大」主題實踐活動。以「黨員奉獻工程」、「黨員奉獻周」、「黨員奉獻日」等活動為載體,組織黨員開展家園清潔、辦好事實事、走訪困難黨員等實踐活動;

過一次專題組織生活會。以支部為單位,召開紀念建黨86周年主生活會,通過舉辦黨的基礎知識競賽或測試、文體活動等,進一步增強黨員的光榮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開展「非公企業黨建工作推動月」活動。加強做好與業主和員工的溝通、聯繫工作,促進非公企業黨組織作用發揮;

開展「黨員找組織、組織找黨員」活動。抓好流動黨員和出國出境黨員的摸底工作,進一步加強黨員教育管理;

開展黨組織活動陣地規範化建設活動。在各黨(總)支部對本單位黨組織活動陣地規範化建設情況進行自查的基礎上,鎮黨委進行抽查,對存在的問題督促整改;

開展以「激情創業再鼓勁,迎接黨的十七大」為主題的宣傳活動。廣泛宣傳本鎮近幾年「大力發展鄉鎮工業,精心打造經濟強鎮,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新進展、新成效,廣泛宣傳受表彰的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的先進事跡,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進一步調動廣大黨員群眾參與鎮新的一輪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5]

文化衛生

文化教育

同時漁溪的教育、衛生事業也比較完善。現有一所完全中學、兩所初級中學,共14所小學,在校生7467人;虞陽中心衛生院,屬一級甲等鄉鎮衛生院,共有醫務人員143人,床位90床,設備良好。 1988年,鎮轄2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全鎮10373戶,426553人,其中農業戶9124戶,農業人口37038人。本鎮居民語言較為複雜,主要有福清話、興化話、閩南話3種。全鎮有耕地23360畝,其中水田20490畝,旱地2870畝。另有3萬多人旅居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現有歸僑、僑眷2萬多人,占總人數40%多,是福建省著名僑鄉之一。

漁溪鎮人大結對助學

開學初,漁溪鎮20名貧困中小學生在鎮人大幫助下高高興興上學了。

漁溪鎮經濟較發達,居民生活水平較高,但仍有部分學生因各種原因面臨輟學境地。鎮人大對此高度重視,在對全鎮貧困生進行摸底的基礎上,倡導轄區市鎮兩級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伸出援手結對助學。13名市鎮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及漁溪僑聯會共捐資8350元,作為20名貧困中小學生本學期的學雜費。據了解,漁溪鎮人大開展金秋助學活動始於2000年,至今共捐款3萬元,結對幫扶貧困生74人次。

名勝

漁溪千年古剎——黃檗山萬福寺萬福寺位於福建省福清市漁溪鎮西北的黃檗山上。黃檗山古時以盛產黃檗木而得名。唐貞元五年(789年),莆田人正干從六祖慧能處學禪得法後回閩,路經黃檗山,愛其山川靈秀,想起師父「遇苦即止」的贈語,因悟「黃檗味苦」,便開山結茅,募緣建寺,初名「般若堂」。貞元八年(792年),又於堂之東向增闢院落,禪寺粗具規模,朝廷賜名為「建福禪寺」,俗稱「黃檗寺」。大中二年(848年),希運來此出家。他後至江西百丈山參拜懷海,得傳心印後又返回黃檗山。

懷海傳希運、希運傳義玄,黃檗山成為臨濟宗的發源地之一。宋時宗風猶盛,紹興年間(1131-1162年),臨濟宗楊歧派善果禪師從湖南溈山來此住持,達10年之久。元朝時逐漸衰微,寺幾荒廢。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寺僧大休得莆田周心鑒居士之助重修殿宇,香火盛極一時。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侵擾福建沿海,寺毀於戰亂中。隆慶初(1567-1568年)僧中天發願重修,並進京奏請藏經,苦候8年未果,竟圓寂於京師。其徒孫鑒源、鏡源繼承遺志又進京,越六寒暑,得邑人宰相葉向高之助,朝廷乃賜藏經678函、紫袈裟三襲,同時賜額「萬福禪寺」,一直沿用至今。時殿宇尚未修復,鑒源、鏡源回寺後即着手修建大殿與法堂,葉向高亦捐建一座藏經閣,寺院始起衰轉盛。崇禎二年(1629年)又建東西客堂,寺僧赴湖州金粟山廣慧寺禮請密雲圓悟為住持。崇禎六年(1633年)密雲退居,費隱通容禪師繼席,隱元被推為西堂。崇禎十年(1637年)隱元得傳心印,住持黃檗山萬福寺,他遠到漳州、潮州一帶募化,經過數年的辛苦經營,修建了大雄寶殿、法堂、山門、齋堂、鐘鼓樓、庫房、寮舍等大小30餘處。同時,隱元還大力弘揚臨濟宗風。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隱元東渡日本,由其門人慧門性沛接任住持。至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寺又趨衰微,僧清馥一度募化修復。1928年突遭山洪之劫,寺院損失嚴重。1949年又罹火災,千年古剎毀於一炬,藏經、文物焚毀殆盡。

1957年春,雖經多方努力,僅於唐代故址修建法堂、方丈室兩座,供僧眾棲止,寺院全貌難以恢復。1966年,寺更瀕於荒廢。1982年,寺院被列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1989年4月成立了"福清黃檗山萬福寺修建委員會",由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任名譽主任,已故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廈門南普陀寺方丈妙湛老法師任主任,省級及全國級開放寺院住持(監院)任委員,着手對萬福寺進行修復,國務院與省人民政府均有撥款。在十方善信的資助下,從1989年夏開始進行第一期修復工程,首先重修一座有600多平方米的法堂與新建一座160平方米的大寮。經過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在海外華僑的資助下,黃檗山萬福寺重建工程得以告竣,現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法堂、禪堂、隱元紀念堂等皆輪換一新。1997年12月8日,隆重舉行重建落成暨佛像開光慶典。現寺中文物尚遺石槽三口,其中宋代一口有「僧淳生為四恩三有舍,慶曆五年己酉(1045年)七月造,住持沙門復其」的題刻。

黃檗名山,唐宣宗觀瀑聯吟之地,梁江淹至閩游詠之區,裴丞相皈依遠祖斷際,葉相國護藏書聯。岩、洞、石、嶺、溪、潭、井、泉、庵、堂、塔、院,森嚴羅列,自成景觀。釋子白衣、朝野名流,賦詩吟聯,摩崖題刻,倍增方外之趣。

今盛世重明,梵宇新起,若夫達觀之士,親到黃檗峰頭,豁開雙眼,洞壑林巒,真文炳著,潭澗木石,覿體成章,自然得大受用。

明靈舒居士詩云:

天下兩黃檗,此中山是真。碑看前代刻,僧值故鄉人,一宿禪房語,經時客路塵。將行更瞻禮,十二祖師身。[6]

企業主要產品

福建省福清活力手袋有限公司,位於福清市漁溪鎮長橋頭2號,公司前身是福建省福清市皮塑廠,創立於1986年,2004年更名為福清活力手袋有限公司。公司是一家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生產廠家,主要產品有:登山包、背包、學生包、旅行包、購物袋、釣魚袋、冰袋等系列。產品全部出口外銷,主要銷往英國、德國、美國、法國、意大利、墨西哥、芬蘭、巴西等國家地區。

公司現有員工360人,各類包袋專業生產設備280台,公司占地面積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年生產能力150萬件。多年來,企業重視內部管理配套改革,狠抓產品生產的技術改造和工業創新,優化企業管理,加強質量管理工作的監督與控制,生產能力不斷擴展,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專業生產各類包袋的進出口生產外向型企業。

公司與許多來自西歐、美國、韓國的客戶建立了良好的業務關係。穩定的熟練工作隊伍和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使我公司有能力向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合理的價格。

相關視頻

漁溪鎮水頭村健身隊拉薩夜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