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渠 |
中文名稱:渠 部外筆畫;8 筆順編號:44115151234 五筆;IANS 拼音;qú、jù 部首;氵 結構;上下結構 造字法:形聲 詞性;名詞、形容詞、動詞、代詞 筆畫;12筆 |
渠是一個漢字,讀音為qú、jù ,上下結構,部首為木。形聲字(從水,榘省聲)。本義:水停積處,也指人工開鑿的水道。渠可作名詞、形容詞、人稱代詞、疑問代詞。
渠(佢)作為第三人稱的代詞,最早見於《孔雀東南飛》中的"渠會永無緣",此詩出自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廬江郡為古吳、越及東南百越、群舒之地,《史通》記載:"渠、們、底、個,江左彼此之辭。"
序言介紹
字源演變
qú 群紐、魚部;群紐、魚韻、強魚切。
形聲字。《說文》:"從水,榘省聲。"水渠,人工開鑿的濠溝、水道。《說文》:"渠,水所居。"王筠句讀:"河者,天生之;渠者,人鑿之。" 《史記·河渠書》:"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為然,卒使就渠。""蜀守冰,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㷽。"又,古代車輪的外圈。《周禮·考工記下·車人》:"車人為車,柯長三尺……渠三柯者三。"鄭玄注:"……鄭司農雲:'渠謂車됓,所謂牙。'"又,盾。《國語·吳語》:"建肥胡,奉文犀之渠。"韋昭注:"文犀之渠,謂楯也。文犀,犀之有文理者。"又,水名、古地名。又,代詞,表第三人稱"他"。例不備舉。
詳細釋義
渠 [qú]〈名〉(形聲。從水,榘( qú)省聲。本義:水停積處,也指人工開鑿的水道)同本義渠,水所居。--《說文》渠,坑也。--《廣雅·釋水》門閭溝渠必步。--《禮記·曲禮》。疏:"溝也。"又如:乾渠(從水源引水的渠道);支渠;毛渠;渠塹(溝渠);灌溉渠;渠田(水田);渠長(古官名。掌管河川的官;盜賊的首領);渠水(引水的溝;溝渠中的水)濠溝景霍以為城,而 汾、 河、 涑、 澮以為渠。--《國語》古代指車輪的外圈 。如:渠衝(古代攻城的大車);渠碗(用車渠殼作的碗)盾 。如:渠幨(古時用來御矢的甲名)水名渠江,在四川省境內渠水,在湖南省靖縣境內。一名渠河古州名 。治所在今四川省渠縣姓〈形〉大。通"鉅" 。如:渠凶(大惡人,元兇);渠首(渠魁);渠酋(渠魁,首領);渠帥(渠率。魁首。舊時統治階級稱武裝反抗者的首領或部落酋長)深廣的樣子 。如:渠渠(深廣的樣子)通"遽"。疾速夫水激而流渠。--《管子·地數》〈代〉他渠會永無緣。--《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又如:渠人(他人;其他人);渠伊(方言。他,他們);渠輩(他們);渠儂(方言。他,她)〈動〉開鑿溝渠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呂氏春秋》又如:渠堰(攔水或鞏固堤防的建築物)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強魚切《集韻》《韻會》《正韻》求於切,$音蕖。《說文》水所居也。《禮·曲禮》溝渠必步。
又水名。《前漢·地理志》渠水首受江,北至射陽入湖。
又渠渠,勤也。《詩·秦風》夏屋渠渠。《箋》渠渠,猶勤勤也。《注》深廣貌。
又大也。《史記·司馬相如傳》誅其渠帥。
又樂章名。《魯語》金奏肆夏樊遏渠。《注》納夏一名渠。
又漸也。《淮南子·汜論訓》渠幨以守。《注》渠,漸也。
又軒渠,笑貌。《後漢·方技傳》軒渠笑自若。
又俗謂他人為渠儂。
又水名。《水經注》水出鄭縣南巴嶺,流逕宕渠縣。謂之宕渠水。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謂車輞為渠。《山海經》韓流麟身渠股。《注》渠,車輞,言跰腳也。
又犀渠,甲名。
又楯也。《吳語》文犀之渠十行。
又芋渠。《馬融·廣成頌》蘘荷芋渠。
又夫渠,荷名。別作蕖。
又姓。《史記·年表》漢渠復縈。
又《集韻》其據切,音遽。與詎同。《字林》未知詞也。《史記·張儀傳》且蘇君在儀,寧渠能乎。
又與遽通。《史記·陸賈傳》使我居中國,何渠不若漢。
又《正韻》臼許切,音巨。義同。
漢字釋義
基本含義
①大。
如:渠帥,渠魁(首領)。
②贛方言,他,她,它。
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③車輞,古代車輪的外圈。
④人工開鑿的水道。
如:溝渠,水渠,渠道(qúdào ①用來引水排灌的水道:開挖渠道。②途徑;門路:銷售渠道。)水到渠成。
⑤姓。
如:渠孔(春秋時衛國人)|功顯君渠氏(新都哀侯王曼之妻、新朝建興帝王莽之母)。
詳細解釋
1.名詞。
①形聲字(從水,榘省聲)。本義:水停積處,也指人工開鑿的水道。
渠,水所居。――《說文》[1]
渠,坑也。――《爾雅·釋水》
門閭溝渠必步。――《禮記·曲禮》。疏:"溝也。"
又如:乾渠(從水源引水的渠道);支渠;毛渠;渠塹(溝渠);灌溉渠;渠田(水田);渠長(古官名。掌管河川的官;盜賊的首領);渠水(引水的溝;溝渠中的水)。
②濠溝。
景霍以為城,而汾、河、涑、澮以為渠。――《國語》
③車輞,古代車輪的外圈。
④盾。
⑤渠,是比較常見的姓氏。有一部分人姓氏中讀qú,另一部分人讀作jù。
渠姓(也稱渠氏)出自姬姓,為西周時期衛國始祖、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後裔。主要分布在山西、山東、江蘇、河南等省,尤以山西和江蘇豐縣人數居多。
渠姓名人也很多,如:
2.渠伯糾,周桓王時出任宰相。
3.渠參,漢朝時被封為贊侯。
4.功顯君渠氏,乃新朝建興帝王莽之母,因為供養漢朝皇太后王政君有功,被漢元帝劉奭賜號為"明君",其後,她的孫女王嬿被冊立為漢平帝劉衎的皇后[即孝平皇后],明君渠氏遂被賜號為"功顯君"。
5.渠澄清,江蘇省徐州市人,明朝宣城訓導。
6.渠本翹,山西省祁縣人,清末進士,近代著名政治家、實業家、教育家。
山西渠氏是明清時期晉商的傑出代表,其中開設的票號遍布全國各大城市,商業資本高達1000萬兩白銀,電視連續劇《昌晉源票號》即是以渠家為原型,山西祁縣的渠家大院和山西平遙的百川通票號就是當時的縮影。根據人口普查統計,每10萬人當中約有5.82個姓渠的,全國渠姓人口大約有75000餘人。從以上資料看璩、渠、瞿音同字異,並不是一家 。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來聞名全國的晉中巨商之一,在祁縣城內有十幾個大院,千餘間房屋,占地三萬多平方米,人稱"渠半城"。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財主:田喜財主(渠源潮)、旺財主(渠源湞)、金財主(渠源淦)。
渠源潮(嫡孫渠晉山字仁甫)的住宅位於祁縣城內東大街33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它占地5317平方米,建築面積3271平方米。為全國罕見的五進式穿堂院,內分八個大院、19個小院、 240間房屋。明樓院、統樓院、欄杆院、戲台院巧妙結合,錯落有致。懸山頂、歇山頂、卷棚頂、硬山頂形式各異、匠心獨運。大院外觀為城堡式,牆高十餘米,高大的拱式大門洞,上有玲瓏精緻的眺閣。院內建築布局合理,主側院主次分明,院落青石奠基,水磨青磚砌牆。院與院間隔有牌樓、過廳,明樓、統樓遙相呼應。石雕欄杆石雕門;磚雕篆文磚雕景,高雅美觀。該院堪稱民宅建築藝術的佳作,為中華文明的一顆民居瑰寶,是"渠半城"的一處典範建築。在大院中開闢的晉商文化博物館,意在弘揚晉商精神,樹立"商可富民興晉"的觀念,激發人們振興山西經濟的雄心。陳列展分晉商總覽、著名商號、巨商大賈、愛國義舉、商界盛事、渠氏家族、晉劇淵源七大系列,28個展室,採取原狀陳列和系列展出相結合的方法,運用實物、圖片、模型、雕塑等手法,配以燈光、電聲等現代手段,揭示晉商文化的內涵,藝術地再現了晉商的輝煌。渠家大院的原建築已基本修復,展覽內容將陸續增多。
⑥地名。在今安徽濉溪縣渠溝鎮。
春秋魯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魯、宋、衛、陳四國會盟於渠,協商討伐鄭國。即此。
2.人稱代詞。同"佢",他,她,它(吳語、粵語、客家話、贛語)。
如:渠是何人?(意思是:他是誰?)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下至德二年:上(唐肅宗李亨)良久曰:"卿以朕不從卿北伐之謀乎!"(李泌)對曰:"非也,所不敢言者,乃建寧耳。"上曰:"建寧(建寧王李倓),朕之愛子,性英果,艱難時有功,朕豈不知之!但因此為小人所教,欲害其兄,圖繼嗣,朕以社稷大計,不得已而除之。卿不細知其故邪?"對曰:"若有此心,廣平(廣平王李俶)當怨之。廣平每與臣言其冤,輒流涕嗚咽。臣今必辭陛下去,始敢言之耳。"上曰:"渠嘗夜捫廣平,意欲加害。"對曰:"此皆出讒人之口,豈有建寧之孝友聰明,肯為此乎!且陛下昔欲用建寧為元帥,臣請用廣平。建寧若有此心,當深憾於臣;而以臣為忠,益相親善,陛下以此可察其心矣。"上乃泣下曰:"先生言是也。既往不咎,朕不欲聞之。"
3.形容詞。大。渠帥。渠魁。匪渠。
4.疑問代詞。讀作jù 。
①通"詎"。豈;哪裡;怎麼。
②通"遽"。匆遽。參見"渠央"。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