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溱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溱洧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國風·鄭風·溱洧

作品別名;鄭風·溱洧、溱洧

創作年代;春秋時期

作品出處;《詩經》

文學體裁;雜言古詩

作者;無名氏

鄭風·'''溱洧'''》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描寫鄭國三月上巳節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邊遊春的詩歌。全詩分二章,每章十二句。此詩詩意明朗,歡快,清新,兩章詞句基本相同,僅換少數幾字,這種迴環往復的疊章式,是民歌特別是「詩三百」這些古老民歌的常見形式,有一種純樸親切的風味。[1]

作品原文

鄭風·溱洧⑴

溱與洧,方渙渙兮⑵。士與女⑶,方秉蕑兮⑷。女曰「觀乎?」士曰「既且⑸。」「且往觀乎⑹!」洧之外,洵訏且樂⑺。維士與女⑻,伊其相謔⑼,贈之以勺藥⑽。

溱與洧,瀏其清矣⑾。士與女,殷其盈兮⑿。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⒀,贈之以勺藥。

⑴鄭風:《詩經》「十五國風」之一,今存二十一篇。溱(zhēn)洧(wěi):鄭國兩條河名。

⑵方:正。渙渙:河水解凍後奔騰貌。

⑶士與女:此處泛指春遊的男男女女。後文「女」「士」則特指其中某青年男女。

⑷方:正。秉:執,拿。蕑(jiān):一種蘭草。又名大澤蘭,與山蘭有別。

⑸既:已經。且(cú):同「徂」,去,往。

⑹且:再。

⑺洵(xún)訏(xū):實在寬廣。洵,實在,誠然,確實。訏,大,廣闊

⑻維:發語詞。

⑼伊:發語詞。相謔:互相調笑。

⑽勺藥:即「芍藥」,一種香草,與今之木芍藥不同。《鄭箋》:「其別則送女以勺藥,結恩情也。」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云:「又雲『結恩情』者,以勺與約同聲,故假借為結約也。」

⑾瀏:水深而清之狀。

⑿殷:眾多。盈:滿。

白話譯文

溱水洧水長又長,河水流淌向遠方。男男女女城外游,手拿蕑草求吉祥。女說咱們去看看?男說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對岸好地方,地方熱鬧又寬敞。男女結伴一起逛,相互戲謔喜洋洋,贈朵芍藥毋相忘。

溱水洧水長又長,河水洋洋真清亮。男男女女城外游,遊人如織鬧嚷嚷。女說咱們去看看?男說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對岸好地方,地方熱鬧又寬敞。男女結伴一起逛,相互戲謔喜洋洋,贈朵芍藥表情長。

創作背景

鄭風·溱洧》是描寫鄭國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邊遊春的詩。當時鄭國的風俗,三月上巳日這天,人們要在東流水中洗去宿垢,祓除不祥,祈求幸福和安寧。薛漢《韓詩薛君章句》云:「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兩水(溱水、洧水)之上,招魂續魄,拂除不祥。」男女青年也藉此機會互訴心曲,表達愛情。來自民間的歌手滿懷愛心和激情,謳歌了這個春天的節日,記下了人們的歡娛,肯定和讚美了純真的愛情。

鄭風·溱洧》好像就是寫了一個古代的情人節,或大相親的場面。詩中交代了時間,初春時節,春水涌流的時節;地點,溱洧之外。

從大處寫起,「殷其盈矣」,參加歡會的青年人之多,不可勝數,可謂熙熙攘攘,茫茫人海。這是下面一對情人相會的大背景。

從小處落筆,「維士與女,伊其相謔」,從這一對少男少女的偶然相識,到二人相約同行,再到相謔,相贈愛情花,把相親相愛的全過得進行了藝術化的忠實記錄。可以說是一個很唯美的專題紀錄片。

這首詩很美,美在春天;美在愛情。尤其美的是兩枝花的俏麗出現:「蕑(蘭)」與「勺藥」。憑藉着這兩種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從風俗到愛情的轉換,從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轉換,也完成了從略寫到詳寫的轉換,從「全鏡頭」到「特寫鏡頭」的轉換。要之,蘭草與芍藥,是支撐起全詩結構的兩個支點。

詩分二章,僅換數字,這種迴環往復的疊章式,是民歌特別是「詩三百」這些古老民歌的常見形式,有一種純樸親切的風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為兩層,前四句是一層,落腳在「蕑」;後八句為一層,落腳在「勺藥」。前一層內部其實還包含一個小轉換,即自然向人的轉換,風景向風俗的轉換。詩人以寥寥四句描繪了一幅風景畫,也描繪了一幅風俗畫,二者息息相關,因為古代社會風俗的形成大多與自然節氣有關。詩人唱道:「溱與洧,方渙渙兮。」「渙渙」二字十分傳神,表現出一片冰化雪消、桃花春汛、春風駘蕩的情景。春天,真的已經降臨到鄭國大地。在這幅春意盎然的風景畫中,人出現了:「士與女,方秉蕑兮」。人們經過一個冬天嚴寒的困擾,冰雪的封鎖,從蟄伏般的生活狀態中甦醒過來,到野外,到水濱,去歡迎春天的光臨。而人手一束的嫩綠蘭草,便是這次春遊的收穫,是春的象徵。「招魂續魄,拂除不詳」,似乎有點神秘,其實其精神內核應是對肅殺的冬氣的告別,對新春萬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虛幻的宗教意識,都生自現實生活的真切願望。在這裡,從自然到人、風景到風俗的轉換,是通過「溱與洧」和「士與女」兩個結構相同的句式的轉換實現的。結構相同的東西可以使人產生由此及彼的對照、聯想,因而這裡的轉換順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說對於成年的「士與女」,他們對新春的祈願只是風調雨順,萬事如意,那麼對於年青的「士與女」,他們的祈願則更加上一個重要內容——愛情,因為他們不僅擁有大自然的春天,還擁有生命的春天——青春。於是作品便從風俗轉向愛情,從「蕑」轉向「勺藥」。這首詩是以善於轉折為人稱道的,清人牛運震《詩志》、陳繼揆《讀詩臆補》皆認為它「妙於用虛字轉折」。其實它的「轉折之妙」,不僅獨在虛字。如上所說,前一層次的從風景向風俗的小轉折,是借重兩個結構相同的句式實現的。這裡從風俗到愛情的大轉折,則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層的「士與女」是泛指,猶如常說的「士女如雲」;後層的「士」、「女」則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對青年男女。字面雖同,對象則異。這就使轉折完成於不知不覺之間,變換實現於了無痕跡之中。詩意一經轉折,詩人便一氣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觀掃描,將「鏡頭」對準了這對青年男女,記錄下他們的呢喃私語,俏皮調笑,更凸現出他們手中的芍藥,這愛的信物,情的象徵。總之,蘭草「淡出」,芍藥「淡入」,情節實現了「蒙太奇」式的轉換。

於是,從溱、洧之濱踏青歸來的人群,有的身佩蘭草,有的手捧芍藥,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詩意,其歡歌笑語感染了後世的無數讀者。

儘管小小的鄭國常常受到大國的侵擾,該國的統治者也並不清明,但對於普普通通的人民來說,這個春天的日子仍使他們感到喜悅與滿足,因為他們手中有「蕑」,有「勺藥」,有美好生活的憧憬與信心。

名家點評

清代牛運震《詩志》:「兩『方』字神色飛動。」

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詩中敘問答,甚奇。」

清末陳繼揆《讀風臆補》:「始用『方』字,下轉一『既』字,繼轉一『且』字,而復轉一『洵訏且樂』字、『伊其』字,詩家轉折之妙,無逾於此者。」

參考來源

《鄭風·溱洧》視頻朗誦 古代情人節 芬芳美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