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潘世恩
潘世恩(1769年-1854年),字槐堂,號芝軒,江蘇吳縣(今蘇州)人,祖籍安徽歙縣,清朝政治人物。
潘世恩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中狀元。嘉慶年間,歷任侍讀、侍講學士、戶部尚書。道光年間,擔任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充上書房總師傅,進太傅。潘世恩歷事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與堂兄潘世璜、孫潘祖蔭合稱為「蘇州三傑」。
生平
乾隆年間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潘世恩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1]。
嘉慶年間
嘉慶二年(1797年),潘世恩在翰林院大考中獲一等,擢升為侍讀。和珅認為他青年才俊,想要招攬他,潘世恩謝絕,不與其來往。這導致和珅的記恨,和珅將題本扣留六個月不予呈上。嘉慶帝親政後,升任侍講學士。一年三次升遷到內閣學士,歷任禮部、兵部、戶部、吏部侍郎,督雲南、浙江、江西學政[2]。
嘉慶十七年(1812年),潘世恩升任工部尚書,嘉慶十九年(1814年)調任戶部尚書。不久,潘世恩母親病逝,辭官回家服喪。母喪滿後,他上疏嘉慶帝,說老父年邁,要求在家侍養老父。適逢他的兒子中舉,也上折謝恩。因沒有親自前往京城,命降為侍郎,嘉慶帝鑑於他孝順,准他在家侍養,他在吳縣老家居住十年[3]。
道光年間
道光七年(1827年),潘世恩父喪服除,擔任吏部侍郎,升任左都御史。道光十年(1830年),再擢為工部尚書。道光十三年(1833年)四月,潘世恩超升為體仁閣大學士,管理戶部事務。道光十四年(1834年)正月,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兼翰林院掌院學士。道光十五年(1835年)二月,授東閣大學士,管理工部事務,此後出任上書房總師傅,加太子太保銜。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晉為武英殿大學士[4]。
黑龍江將軍請求在都爾特增加六屯,潘世恩認為該地應當作為遊牧之地,開墾是失策,不可允許。言官上奏說山東鹽課請歸地丁,潘世恩認為山東場灶有一半靠近江淮地區,一旦歸地丁,聽任民眾自運自銷,一定會成為兩淮引課的連累,不可實行[5][6]。鴉片戰爭爆發後,潘世恩支持林則徐前往廣東禁煙,力主嚴內治,方能御外侮。當時穆彰阿主和,潘世恩心中反對,卻不能公開表示異議[7]。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潘世恩因八十壽辰,晉太傅銜,賜用紫韁。次年,潘世恩得病,多次上書請求退休,道光帝用溫和的詔書慰留他,僅僅解除其軍機大臣的職務。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豐帝即位,潘世恩再次三次上書請求退休,才得到批准。咸豐帝命潘世恩享受完整俸祿,將他的兒子留在京城官邸[8]。
咸豐年間
咸豐帝即位後下詔求賢,潘世恩已經退休,仍然上書說林則徐歷任封疆大吏,有體有用,請求咸豐帝將林則徐徵召進京聽候任用,並推薦前任台灣道姚瑩。咸豐帝認為正確,在罷免穆彰阿時還列舉潘世恩的言論[9][10]。咸豐二年(1852年)再次於壬子年鄉試時,他奉詔就近參加順天府鹿鳴宴。咸豐三年(1853年)癸丑科會試時,他應邀參加禮部的「瓊林筵宴」,咸豐帝親書「瓊林人瑞」匾額相贈。次年,潘世恩在京逝世,享年八十六歲,朝廷派遣親王祭奠,諡號「文恭」入祀賢良祠[11]。
《郎潛紀聞》稱潘世恩為三百年中第一福氣中人,列舉其為生加太傅、重宴瓊林[12]、狀元作宰相兼而有之的唯一一人[13]。道光二十四年,內閣四大學士,除潘世恩外,穆彰阿、寶興、卓秉恬三人都是他的門生。
=人物評價
陳康祺的郎潛紀聞稱潘世恩為三百年中第一福氣中人,舉其生平異數雲:"本朝耆臣,生加太傅者五人,重宴瓊林者八人,狀元作宰相者八人,唯潘文恭公兼之。又大拜不階協辦,樞廷不始學習,皆數異也。富貴壽考,子孫繼武,公之福祉,三百年一人而已。"
人物趣事
吳縣潘世恩是蘇州狀元中獲狀元生重逢甲子的人。他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科狀元,咸豐三年(1853年)癸丑科會試時,他被應邀參加禮部的"瓊林筵宴",而主持這科會試的主考官是他的孫子、禮部侍郎潘祖蔭,這真是少有的科場盛事。為此,潘世恩特地賦詩,誌喜記盛,其中有"卻喜新蔭桃李盛,小門生認老同年"之句,一時被傳為科場佳話。
《郎潛紀聞》稱潘世恩為三百年中第一福氣中人,舉其生平異數雲:"本朝耆臣,生加太傅者五人,重宴瓊林者八人,狀元作宰相者八人,唯潘文恭公兼之。又大拜不階協辦,樞廷不始學習,皆數異也。富貴壽考,子孫繼武,公之福祉,三百年一人而已。"道光二十四年,內閣四大學士,除潘世恩外,穆彰阿、寶興、卓秉恬三人都是他的門生。潘世恩極為自豪,賦詩曰:"翰苑由來重館師,卅年往事試尋思。即今黃閣三元老,可憶槐廳執卷時。"潘世恩生前,曾有人贈送他一副對聯:"大富貴亦壽考,蓄道德能文章。"正確而恰到好處地概括其一生!
著述名錄
著有《真意齋文集》二卷、《恩補齋詩集》六卷、《正學編》八卷、《讀史鏡古編》三十二卷、《熙朝宰輔錄》二卷、《恩補齋筆記》八卷、《潘史恭自訂年譜》一卷。
家庭
其次子潘曾瑩,道光二十一年進士,官至吏部侍郎[14]。其孫潘祖蔭為咸豐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探花[15]。官至軍機大臣、太子太保、工部尚書[16]。
參考資料
- ↑ 《清史稿》 (卷363):「潘世恩,字芝軒,江蘇吳縣人。乾隆五十八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
- ↑ 《清史稿》 (卷363):「嘉慶二年,大考一等,擢侍讀。和珅以其青年上第有才望,欲招致之,世恩謝不與通。以次當遷,和珅抑題本六閱月不上。仁宗親政,乃擢侍講學士。一歲三遷至內閣學士,歷禮部、兵部、戶部、吏部侍郎,督雲南、浙江、江西學政。」
- ↑ 《清史稿》 (卷363):「十七年,擢工部尚書,調戶部。母憂歸,服除,以父老乞養,會其子登鄉舉,具疏謝,坐未親詣京,降侍郎。帝鑒其孝思,仍允終養,居家十載。」
- ↑ 《清史稿》 (卷363):「道光七年,父喪服闋,補吏部侍郎,遷左都御史。再授工部尚書,調吏部。十三年,超拜體仁閣大學士,管理戶部。尋命為軍機大臣,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晉東閣大學士,調管工部。充上書房總師傅,加太子太保。十八年,晉武英殿大學士。」
- ↑ 《郎潛紀聞》(初筆·卷1):「黑龍江將軍請增都爾博特六屯,公議地當遊牧,開墾非利也,不可許。言官奏山東鹽課請歸地丁,公議山東場灶半毗連淮境,一歸地丁,聽民自運自銷,官私漫無稽核,必為兩淮引課之累,寢其奏。」
- ↑ 《清史稿》 (卷363):「黑龍江將軍請增都爾特六屯,議地當遊牧,開墾非計,不可許。言官奏山東鹽課請歸地丁,議山東場灶半毗連淮境,一歸地丁,聽民自運自銷,必為兩淮引課之累,不可行。」
- ↑ 《清史稿》 (卷363):「海疆事起,林則徐所論奏,廷議多贊之;及穆彰阿主撫,世恩心以為非,不能顯與立異。」
- ↑ 《清史稿》 (卷363):「二十八年,以八十壽晉太傅,賜紫韁。其明年,引疾,迭疏乞休,溫詔慰留,僅解機務。三十年,文宗即位,復三疏,始得予告,食全俸,留其子京邸。」
- ↑ 《罪穆彰阿、耆英詔》:「潘世恩等保林則徐,則伊屢言林則徐柔弱病軀,不堪錄用。」
- ↑ 《清史稿》(卷363):「迨咸豐初詔舉人才,世恩已在告,疏言林則徐歷任封疆,有體有用,請徵召來京備用,並薦前任台灣道姚瑩,文宗韙之,於罪穆彰阿時猶舉其言。」
- ↑ 《清史稿》(卷363):「咸豐二年,鄉舉重逢,詔就近與順天鹿鳴宴。次年,復與恩榮宴。四年,卒,遣親王奠醊,入祀賢良祠,諡文恭。」
- ↑ 指進士於中式後滿六十周年,重逢原科開考,由禮部奏准,與新科進士同赴恩榮宴。
- ↑ 《郎潛紀聞》(初筆·卷1):「潘文恭公福祉:本朝耆臣生加太傅者五人,重宴瓊林者八人,狀元作宰相者八人,惟潘文恭公兼之。又大拜不階協辦,樞廷不始學習,皆異數也。富貴壽考,子孫繼武,公之福祉,三百年一人已。」
- ↑ 《清史稿》(卷363):「次子曾瑩,道光二十一年進士,由編修官至吏部侍郎。」
- ↑ 《清史稿》(卷441):「潘祖廕,字伯寅,江蘇吳縣人,大學士世恩孫。咸豐二年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
- ↑ 《清史稿》(卷441):「光緒改元,授大理寺卿,補禮部右侍郎。數遷工部尚書,加太子少保。五年,主事吳可讀以死請為穆宗立嗣,祖廕被命集議,與徐桐等請申不建儲,彝訓疏存毓慶宮。明年,偕惇親王奕脤等辦中俄交涉。約既成,籌善後,條列練兵、簡器、開礦、備餉四事進。命入直軍機,父憂歸。服闋,起權兵部尚書,調補工部,兼管順天府尹事。大婚禮成,晉太子太保。十六年,卒,贈太子太傅,諡文勤。寶坻士紳感其救災勤勞,籥建專祠,報可。」
官銜 | ||
---|---|---|
前任: 曹振鏞 |
戶部漢尚書 嘉慶十八年九月庚辰-嘉慶十九年六月辛巳 (1813年10月10日-1814年8月7日) |
繼任: 劉鐶之 |
前任: 湯金釗 |
吏部漢尚書 道光十一年五月丙寅-道光十三年四月己酉 (1831年6月24日-1833年5月27日) |
繼任: 朱士彥 |
前任: 盧蔭溥 |
體仁閣大學士 道光十三年(1833年)四月-道光十五年(1835年)二月 |
繼任: 阮元 |
前任: 文孚 |
東閣大學士 道光十五年(1835年)二月-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 |
繼任: 王鼎 |
前任: 穆彰阿 |
武英殿大學士 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道光三十年(1850年)六月 |
繼任: 卓秉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