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中文名稱;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國家級

非遺類別;傳統技藝

申報地區;陝西省澄城縣

非遺編號;Ⅷ-12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陝西關中東部澄城縣堯頭鎮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澄城堯頭陶瓷有着1300餘年的燒造歷史,燒制技藝全部用土法手工生產,原料采自當地坩土,加工過程包括泥漿制坯施釉煅燒四道工序,造型渾樸大方、胎骨憨厚古拙、釉色純亮縝密。

2006年5月20日,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Ⅷ-12。 2018年5月,堯頭陶瓷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傳承工藝振興目錄。

代表性傳承人內容來源於非遺大數據平台

李義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澄地堯頭粗瓷中以黑釉瓷最負勝名,俗稱"黑珍珠",精品不少,釉層一般厚薄均勻,也常有淚痕(早期)釉面烏黑發亮,小小的器型宛如一串黑珍珠,堯頭陶瓷壁較厚,胎質多爲灰色。最爲有名的是黑釉老鼠罐。半圓形的罐蓋上爬着各種形態的老鼠非常生動,罐蓋喻天,罐底喻平地,以罐喻天圓地方的宇宙母體,喻老鼠爲繁衍之神的子神,表示了人類的繁衍生息。

序言介紹

澄城陶瓷主要產於堯頭鎮,據《澄城地名志》記載,堯頭鎮古稱"窯頭鎮",因瓷器窯較多而得名,又由於古聖人"堯"與"窯"的發音相同,久而久之聖人之"堯"這個字符慢慢地取代了瓷窯的"窯"。堯頭鎮這一地名稱謂一直延用。

堯頭粗瓷是陝西渭北歷史上著名的民間瓷窯,其窯址也是歷代民間陶瓷文化遺存的重要地方。據明朝縣誌記載,澄城"瓷砂始於唐"。這是堯頭窯最早的文字記載。1522年~1566年(明嘉靖年間)縣誌曾記述徵收窯稅,每年"窯課鈔二百八十九貫五百文……物產:器用資黑瓷、石炭。黑磁堯頭鎮特產。"1625年(明代天啟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記載:"澄城堯頭……產陶磁器。"在元明以後北方青瓷日趨消亡的趨勢中,澄城窯還能燒制青瓷,這種現象在北方瓷窯中極為罕見,為確定澄城窯的歷史地位增添了濃重一筆。[1]

在明清時期堯頭鎮陶瓷業發展到興盛階段。據中國民間流傳,在鼎盛時期,有窯百餘處,年產陶瓷220多萬件,不僅占據了渭北各縣市場,而且遠銷山西甘肅內蒙古陝北等地。

清末至民國初期,由於戰亂及匪患不止,加上1877年(光緒三年)大飢的影響,導致澄城縣人口急劇減少,堯頭的陶瓷業亦嚴重衰落。1926年(民國十五年)《澄城縣誌》記述,"境內工藝不興。無他特產。著名者惟長潤鎮(堯頭)之瓷器砂器,余皆尋常日用之物……舊有40餘家,民國十五年時有20餘家,每年共出30餘窯",當時的出產數為"每窯約值錢30餘串,每年約售錢萬餘串",並較詳細地記載了制瓷業的規模和生產流程。1926年(民國十五年)統計時由"舊有四十餘家"減少至二十餘家,可知當時燒瓷業僅達到清代規模的半數。

歷史淵源整理自

工藝特徵

釉色

澄地堯頭粗瓷的釉色多為白、青、黑三色,花色除白黃之外,還有藍色及棕紅色,如或白釉蘭花貢黃釉鐵鏽花,單色手描,樸素大方。各種器物上裝飾的花卉、動物與當地的剪紙、面花造型同出一源,內容多是蓮花牡丹菊花或福、祿、壽、禧等字樣。

裝飾

此外,堯頭瓷的裝飾藝術也是非常講究的,主要有黑釉刻花、黑釉劃花、白釉鐵鏽花、白地青花、黃地鐵銹花、青釉刻花等,其中鐵繡花和刻劃花最為精彩。鐵鏽花是用含有氧化鐵的繪料,在施有白化妝土或黑、黃、綠釉的瓷坯上繪出的花及圖案,再施以透明釉,是堯頭窯具有代表性的裝飾之一,花型多為五、六、七、八、九點梅花、菊花、蝴蝶圖案等,顯得簡練豪放,揮灑自如。

刻劃花是在施有白化妝土或黑釉的瓷坯用竹筆雕刻出花紋後,露出瓷坯的底色,經1500度高溫燒制而成,形成了黑白、灰白對比強烈的裝飾效果。紋樣多為寓意深刻的吉祥圖案,如石榴、仙桃、天馬、團鶴、八卦、菊花等圖案組成。刀筆流暢,情飽意滿,千變萬化,生機勃勃,具有顧盼生姿,翩翩起舞的感覺,達到了精湛的藝術水平。

工藝流程

堯頭瓷全部用土法手工生產,原料采自當地坩土,加工過程包括泥漿、制坯、施釉、煅燒四道工序。漿泥先取干土礦石粉碎,投入水池浸泡數日,再攪拌成漿,分池沉澱。粗泥製成瓮、盆等大件器皿,細泥做碗、碟等精細瓷器。 在堯頭村周家洞一帶的塬坡上,後來還有幾戶燒制黑釉大缸和盆碗的瓷窯(當地稱"黑窯"),仍保留着祖輩傳下來的古老燒瓷技藝。窯爐均為饅頭窯,以煤為燒制燃料。落灰的"火眼",大窯採用8-6根木椽棚起來,上面放置磚塊砌成丁字形,大窯要有72個火眼,人從地下通道鑽進去通火。窯門封閉後保留上面的觀火孔和下面的入煤孔,觀火孔開始燒時開啟,待火引大後封閉

在窯熟後,開觀火孔觀察。投煤時工匠還沿用着木製的護手,當地稱"火手",形狀如同半截劈開的竹筒,中部為凹槽,投煤時把煤鏟的鐵杆放在火手上,防止窯工投煤時被高溫燙傷。當地燒窯匠人沿用舊時流傳下來的術語,窯爐頂部稱"龍口",封窯頂稱"拉龍口",封窯採用泥餅或未燒的缸底蓋住窯頂,再用泥、石灰、碳渣和泥封住,與觀火孔一起封堵起來。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陝西澄城堯頭陶瓷,是中國民間粗瓷的活化石。堯頭窯則是中國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態古窯址遺址群,屬於中國罕見的民窯群遺址,被稱為"中國原生態陶瓷活化石"和"中國現存最大的天然民窯博物館"。

堯頭陶瓷在造型紋飾上繼承了中國原始彩陶、漢魏陶塑、唐代三彩的藝術傳統。在器型特徵上,具有仰韶文化的韻味,碩大的器型,顯示了中華民族氣吞山河、自強不息的民族氣節,那種黑底刻花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美學價值,充分體現出黃河流域原生態的民族風俗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被專家稱為"黃河之精,華夏之靈"。

傳承現狀

澄城堯頭粗瓷現狀是:一是資源閒置浪費,古窯遺址在碎瓷片中長眠。二是民間藝人失傳。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人很少用陶瓷製品作為日常家用器皿,且澄城堯頭陶瓷因製作工藝沒有提高和改進,而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後來很難見到一些巧匠繪製的傳統日用品,蘊含着深厚的傳統民間美術的澄城陶瓷已今非昔比。據有關資料統計,全縣所有的民間陶瓷藝人尚不足20人,而且年齡大都已六七十歲,且有的體弱多病,精熟幾十道制瓷工藝的藝人更是鳳毛麟角。[2]

陝西的澄城堯頭窯是一處堪與中國各大瓷器名窯相媲美的民窯[3]。然而堯頭傳承的陶瓷技藝和文化已屆瀕危,亟待搶救。

傳承人物

李義倉,男,漢族,1931年生,2009年去世,陝西澄城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義倉自幼隨叔父李書生在自家窯場學習碗窯技藝,18歲出師,最擅長鐵鏽花、青花瓷刻花技藝。鐵鏽花技藝歷史悠久,他繪製的太陽花、魚網紋圖案依稀可見仰韶文化的風貌:大老碗上的刻字"福、壽:花、香"瀟灑自如,風格豪放;"魚戲蓮"盤、"菊花開豐"撐蓋、"苗蓿花"碗等均構思大膽、想象奇特。[4]

周鐵懷,男,漢族,陝西省澄城縣人,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傳承人。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2018年5月,正式成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堯頭窯傳統村落有古民居219處,廟宇12處,祠堂5處,已經成為遺址園區的景點。並鼓勵一些原住居民返回居住地,從事陶瓷燒造技藝的傳承。

據澄城縣文化館副館長韋亞莉介紹,根據相關政策近年來對市級以上的傳承人每年有生活補助,另外對在窯頭古遺址恢復的窯場每個有專項資金扶持。他們將推薦這些傳承人走進窯場工作,帶動更多年輕人參與到保護和發展堯頭陶瓷燒制技藝工作中。

2018年8月28日,由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澄城縣文化館承辦的"新農村巧匠"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提高班在華元大廈開班。43位堯頭陶瓷燒制技藝傳承人和從業者會接受為期5天的培訓。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9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山東省文化廳、濟南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堯頭陶瓷燒制技藝"在其中展出。

文化軼事

據當地老人講,堯頭窯的燒制有很多民間傳說。如:為防止不吉利,女性不准進入窯場。另外燒窯前,要祭窯神,首先是燒黃紙驅走惡魔;其次,向窯內灑三杯酒,切幾塊肉;然後鳴炮點窯,一般燃燒七天,燒成三日的當天早晨,不能將黃小米稀飯之類的實物放在窯口,其目的是想避免"燒黃"的意思。

瀕危狀態 內容來源於非遺大數據平台 作為歷史悠久的民間瓷窯,也曾有過它的輝煌,但隨着歲月的滄桑變遷,今天已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與繁榮。目前的現狀是: 一、民家村落搬遷殆盡,古窯遺址在碎瓷片中長眠。古老的洛河東岸,縱橫交錯的深溝相互纏繞,堯頭古窯就坐落其東崖。這兒原是堯頭周家洞自然村,因地理環境變化和地陷滑坡的破壞,一口口廢棄的窯洞,就像歷史的老人,在淒涼地訴說它古老而悠久的過去,夕陽下,游移閃爍的瓷片碎光,又分別在傾吐着不幸的遭遇,只有為數不多冒着青煙的煙囪,才顯示出人居的痕跡,這裡就是過去燒造陶瓷的窯址,據當地村民講,此地古窯的歷史已記憶不清了,只知道永遠的子承父業,世代相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舊碎片倒下去,新的碎片又在上面壘積,早年時節,還有村民箍窯時,會在碎堆里翻揀瓷片。而今,隨着人員的外遷,生活水平的改善,荒涼的瓷灘堆更是悄無人跡,具有相當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古窯遺址,就這樣長眠在荒涼的溝梁之間而無人問津。 二、市場經濟衝擊,古窯精品淡化,1982年對我縣民間美術進行普查時,發現了大量藝術價值很高的堯頭陶瓷精品,先後在西安北京展出,引起轟動,受到專家學者的青睞,被譽為「純正的土瓷,地道的「黑珍珠」」。近幾十年來,以景德鎮為代表的外來細貨的市場衝擊,使得堯頭陶瓷的市場急劇萎縮,加之人們消費理念的變化,澄城堯頭陶瓷的瓮、盆、罐等主要產品用途漸失,並成為現代工業的犧牲品。 三、民間藝人失傳,千年窯火奄奄一息,堯頭陶瓷的「千年窯火」搖拽到今天,也只有製作工藝的傳人,才使它尚未熄滅的象徵,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新興材料的掘起,現代已很少用陶瓷製品作為日常家用器皿,而陶瓷產品也就逐漸的退出歷史舞台,蘊含着深厚民俗文化的堯頭陶瓷已今非昔比。目前,全縣所有的陶瓷藝人尚不足20人,而且年齡大都已六七十歲,精熟幾十道制瓷工藝的藝人更是風毛麟角,直至今日,堯頭陶瓷的工藝流程中漿泥、制坯、施釉、煅燒全部四道工序,仍然保持着原生態的生產方式來完成。僅存的小作坊只能視市場之需求,而斷斷續續的生產一點點應時產品,堯頭陶瓷已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

相關視頻

澄城堯頭窯老藝人

澄城堯頭窯楊芳

澄城堯頭窯 一曲流傳千年的黑瓷傳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