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澳洲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澳洲茄有哪些特徵?

形態特徵

灌木,高達3米,小枝無毛具稜角。葉互生,二型,分裂葉基部寬楔形,羽狀3—5裂,長約15厘 米,寬約10厘米,基部的裂片常較上部的為短,條裂片線狀披針形,長2-7厘米,寬5—10毫米,中間的條裂 片 披針形,長約10厘米,寬約2.5厘米,邊緣微波狀;全緣葉披針形,長10—20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漸尖 ,基部楔形下延,邊緣略反卷。蠍尾狀花序頂生,後來腋生或近腋生,長約8厘米;萼革質,直徑約7毫米,5裂 ,著齒圓,先端具凸尖頭;花藍紫色,直徑約2.5厘米,花冠筒隱於萼內,長約1毫米;冠檐長約1厘米,5淺裂 ,裂片頂部微缺;雄蕊5,着生於花冠筒喉部,花絲錐形,長約1.5毫米,花葯黃色。長約3.5毫米,頂孔向內 ,偏斜;子房卵形,直徑約2毫米,花柱絲狀,長8毫米,柱頭2淺裂。漿果印狀橢圓形,約2.5 X 3厘米,種子棕 黃色,近卵形,約2 x 3毫米,兩側壓扁,外面具細網紋。花期秋季,冬季果熟。澳洲茄,灌木,葉、果實入藥。[1]

生物學特性

澳洲茄適應性強,喜涼爽濕潤氣候。平均氣溫18—19℃,土壤含水量15%左右時,播後15—18天出苗,溫度10—15℃時,發芽較慢,且不整齊,出苗後8—12天,出現第一對真葉,15—18天出現第二對真葉。8—12對真葉時開始抽莖,15—19對真葉時開始分枝,北京7—8月,氣溫23—27℃,相對濕度73—83%時,生長旺盛,但高溫高濕季節,澳洲茄嫩綠莖稈易罹病,造成死苗,花期6—8月,果期6—10月。9月以後,溫度降到22℃以下時,枝條生長緩慢,而葉子的生長卻很快,10℃以下,植株停止生長,果實繼續成熟,直到初霜,停止開花,-6—-4℃時,全株枯死,在北京,冬季不能越冬。喜光,蔭蔽會造成徒長和延遲果實成熟。喜肥,每畝施廄肥15000kg,6月即可收鮮葉3550kg;施3000kg,則僅收葉2000kg。有效成分甙生物鹼含量,隨着植株葉齡的增加而增加,因而老葉黃葉都有很高的含量,甚至霜後葉仍有較高的含量,可以利用(表16—34),而成熟的果中,含量極少,綠果中含量可高達2.6—6.6%。

栽培技術

品種及類型

為混雜群體,其中有多葉和少葉二種類型。用秋水仙處理髮芽的種子,容易產生大葉,大花的多倍體類型。也容易與茄科植物嫁接成活。在選育良種時可以利用這些特性。

選地與整地

應選排水良好、肥沃的壤土,以禾本科為前茬較好,秋天整地前,每畝施入廄肥3000—4000kg,耕深25—30cm,耙細,春天做壟,壟距60—65cm,高15—20cm。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播前種子與濕沙混合放於20—30℃下,使種子膨脹,然後播e69da5e6ba907a686964616f31333431356130種,能提早出苗。春播較好,採用育苗和直播。3月下旬至5月中旬都可進行。4月播種更為適宜,全年的葉產量和葉中甙生物鹼都較高(表16—35),5月上中旬播種,產量、含量相差不大,直播可採用穴播或條播,覆土1—2cm,每穴播7—8粒種子,每畝播355—360g,播後保濕,按30—50cm距離定苗。育苗可在溫室或田間苗床內進行。研究表明,在溫室1月21日,2月22日及在苗床2月26日育苗,植株於6月中旬開始迅速生長,而溫室3月21日,苗床3月7日及3月17日晚育苗的,一般7月上旬才開始較快生長,產量以早育苗的高(表16—36),即1—2月育苗合適,太晚育苗,死苗嚴重,缺苗多,影響產量。移栽定植前一天,先灌水於苗床,第二天帶土移栽,然後澆水,成活率可達95—100%。

澳洲茄有哪些藥用價值?

澳洲茄為全草入藥。莖、葉、果中含生物鹼甙類化合物,如澳洲茄鹼、澳洲茄胺等,其甾體皂甙元是合成甾體激素的原料,如甾體激素可的松可以治療風濕性心肌炎、多種關節炎、女迪遜氏病、支氣管性氣喘、淋巴瘤、皮膚病、眼疾等症。澳洲茄(Solanum aviculare Forst.)為茄科多年生常綠灌木,原產於新西蘭、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諾福克島等地,屬溫帶及亞熱帶氣候植物,引種到北京作為一年生草本植物栽培。全草供藥用。莖、葉、果中含生物鹼甙類化合物,如澳洲茄鹼、澳洲胺等,其甾體皂甙元是合成甾體激素的原料,如甾體激素可的松可以治療風濕性心肌炎、多種關節炎、女迪遜氏病、支氣管性氣喘、淋巴瘤、皮膚病、眼疾等症。

原產地

澳大利亞新西蘭塔斯馬尼亞等地,北京、源南京山東等地有引種。引種到北京作為一年生草本植物栽培,一年收穫。屬溫帶及亞熱帶氣候植物,澳洲茄適應性強,喜涼爽濕潤氣候。喜肥。以排水良好,肥沃的砂質壤土生長較好。以種子繁殖。[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