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熙德之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 《熙德之歌》 來自書庫

《熙德之歌》El Cantar de Mio Çid,這部史詩的全名是《我的熙德之歌》<CANTAR DE MIO CID>,「熙德」源於阿拉伯文,是對男子的尊稱。「我的熙德」即「我的主人」或「我的先生」。),是西班牙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史詩。[1]

簡介

西班牙史詩,與《羅蘭之歌》齊名,是中世紀偉大的騎士文學史詩。

是迄今保留最完整的一部游唱詩,寫作時間一般認為在公元1140~1157年之間,全詩長達3730行,是根據歷史事實寫成的。使用語言為卡斯蒂利亞語(即西班牙語)。[2]

《熙德之歌》描述騎士熙德的生平。雖說《熙德之歌》是根據史實改編,但還是有諸多不同的地方。像是:熙德是因為擅自攻打托萊多城才遭流放,而非遭人誣陷;熙德離開卡斯蒂利亞王國後是去當傭兵,也幫摩爾人打仗過等。[3]

特色
寫作時間 公元1140~1157年間
行數 3730行
使用語言 卡斯蒂利亞語
插圖

熙德

《熙德之歌》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84節)

國王阿方索六世派遣熙德去徵收摩爾國王的供品。當熙德回到卡斯蒂利亞後,嫉妒他的臣子誣陷熙德私吞供品,於是阿方索六世流放熙德,並剝奪他的財產,他也跟妻女分離。

離開卡斯蒂利亞後,為了奪回名譽,熙德開始四處與摩爾人作戰,隨著每一次的戰勝,熙德名聲漸大,戰利品也越來越多,也招募到許多英雄豪傑,攻佔了瓦倫西亞,並光榮歸國。

第二部分(第1085-2277節)

熙德送禮給阿方索六世,並與妻女們團聚,將她們帶回瓦倫西亞。

卡斯蒂利亞的兩個貴族子弟貪圖熙德的財富、名聲、地位,因此請求阿方索六世為他們牽線,想迎娶熙德的女兒。阿方索六世寬恕了熙德,並為卡里翁伯爵的兩位兒子做媒,熙德不願意,但看在國王的面子上,答應了下來。卡里翁兩公子十分膽小,被園子裡眷養的獅子嚇到,一直被熙德的手下嘲笑。

第三部分(第2278-3730節)

在迎娶熙德女兒的那一天,卡里翁兩公子在經過樹林時,脫去新婚妻子的衣服,打昏她們、搶走她們的嫁妝然後將她們丟棄在樹林中。幸而被熙德派去的姪子發現了,連忙通報熙德。

熙德向阿方索六世討公道,向卡里翁一家決鬥,在國王的主持下,熙德的手下將卡里翁一家擊敗,兩位女兒再嫁,婚禮非常盛大。[4]

影響

民族英雄

《熙德之歌》將主人公熙德作為傑出的民族英雄來加以歌頌,這充分反映了人民大眾的感情和願望。眾所周知,自從公元七一一年摩爾人大舉入侵西班牙後,西班牙人民長期遭受異族的侵略、壓迫和統治,西班牙民眾和侵略者摩爾人之間的矛盾成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擺脫異族的欺壓,爭取獨立自由,收復國土,統一祖國是西班牙人民的共同願望。作為一名封建騎士,熙德遠非完美無瑕(如他曾幾次在摩爾國王的軍隊中服役;他也參與過諸侯之間的混戰等),但英勇地抗擊異族入侵,並取得輝煌的戰果這一點畢竟是他一生事跡的主流,因而,人民大眾將他看成英雄,看成是民族解放意願的體現者,從而在人民中間出現諸多關於熙德的傳說。

《熙德之歌》的作者融合了這些民間傳說,突出了他英勇戰鬥、抗擊異族入侵、收復國土的一面,將他塑造成反擊侵略者的堅強戰士和體現卡斯蒂利亞人民傳統的忠勇精神的民族英雄。

感情

《熙德之歌》在描繪主人公與國王阿方索的關係方面也體現了人民大眾的思想感情。熙德是個忠臣,儘管遭到國王不公正的待遇——將他流放,但他對君王始終忠貞不貳;後來占領了巴倫西亞,成了實際上的一方之主後,他仍然對阿方索忠心耿耿,俯首稱臣。

從歷史的眼光看,熙德的忠誠完全和民眾的願望一致,因為在民眾的眼裡,國王是驅逐異族入侵者、統一祖國的領頭人,只有諸侯藩臣忠於國王,君臣團結,才能戰勝敵人。

事實上,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在領導民眾抗擊摩爾人,收復國土方面確實起過積極的作用。因此,他們竭力頌揚忠於國王的臣屬,而對竊據一方,飛揚跋扈的封建貴族則深惡痛絕。

另外,以阿爾瓦爾·發涅斯為代表的熙德手下的一大批部屬對熙德的一片忠心,也同樣體現了這種關係。史詩的作者還將忠勇雙全的英雄人物熙德和以卡里翁兩公子為代表的某些封建貴族的醜惡行為進行了鮮明的對比:熙德的忠勇、正直、慷慨、寬宏的性格受到了充分的讚揚,而卡里翁兩公子等人的怯懦貪婪、奸詐殘暴受到了無情的揶揄和揭露。

精神

《熙德之歌》從藝術角度看是一部貫穿着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它不僅描寫人物異常生動真實,具有典型意義,而且還如實地反映了西班牙當時的日常生活、風俗習慣和人們的精神面貌。作品的語言淳樸自然,筆法簡練生動,許多場景,寥寥幾筆,便形象地展示在眼前。

就語言藝術而言,《熙德之歌》作為西班牙文學史上的早期作品,和當代的作品相比,不免顯得有些粗糙。上文已講到,它是游唱詩。游唱詩的寫作是為了進行口頭吟唱,因此,主要要求順口動聽,並不太注意韻律,每行的音節也不固定,有時相差很大。由於演唱沒有固定的場所,聽眾十分龐雜,秩序又不好,演唱者為了將故事的情節交代清楚,常常將某些重要的段落重複吟唱。這都是游唱詩的基本特徵。

批判

此劇上演時雖轟動了巴黎,但也遭到了當時的紅衣主教兼首相黎塞留的報復,在他的授意下,法蘭西學院在1638年發表了《法蘭西學院對〈熙德〉的批評》。小小的劇本,竟由法蘭西學院出面干涉,這在法國戲劇史上算得上一件大事。

從1629年開始,高乃依的一生共寫了30多部劇本。晚年,他曾與年輕的拉辛進行過抗衡,終於在悲劇《蘇連娜》(1674)失敗後,永遠地退出了舞台。

地位

《熙德之歌》不但在西班牙文學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而且從世界文學史上的角度看,也是一部不可忽視的作品。文學史家們常常將它與法國的《羅蘭之歌》(1080)、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1200)並列,統稱為中古歐洲的三大英雄史詩。

劇本《熙德》

高乃依(1606—1684)所作的《熙德》,是法國第一部古典主義名劇,取材於西班牙史。熙德是歷史上的英雄,此劇作於1636年公演時轟動了巴黎。

故事是這樣的:唐羅狄克與施曼娜相愛,這對情人的父親,卻因國王選太子師傅一事而爭吵起來,話不投機時,施曼娜父親乾脆打了對方一記耳光。唐羅狄克的父親跑回家中,向兒子說明了經過。兒子心中頓時矛盾起來,父仇不可不報,但對方又是愛人的父親,要父親還是要愛人?終於他找到了施曼娜的父親,並在決鬥中殺死了愛人的父親。自己的父親竟被愛人所殺,施曼娜心中也萬分矛盾。最後她下決心要向國王請求處死唐羅狄克。

正當她打定主意時,唐羅狄克手裡拿着劍請求施曼娜殺死他。劇情的發展是,唐羅狄克在阻擊摩爾人的戰鬥中立了功,施曼娜也因深愛唐羅狄克而原諒了他。

《熙德之歌》所反映的時代背景

  1. 西班牙人民欣賞騎士精神,騎士要有高貴的品德,忠誠、寬厚、仁慈,並且要允文允武。
  2. 對於摩爾人的佔領,西班牙人民不滿,需要有一位民族英雄。
  3. 相較傳統貴族,人民欣賞的是靠個人戰績贏得財富與地位的新興貴族:騎士。

參考資料

  1. 熙德之歌 .pdf[引用日期2013-03-22]
  2. 熙德之歌 (豆瓣)_豆瓣讀書 圖書熙德之歌 介紹、書評、論壇及推薦... 兩個女婿羞辱兩個女兒,差點將她們殺害,熙德通過御前法庭來討回公道。 0 有用 欷 2014-09-06 翻譯太老派...
  3. 外國文學名著《熙德之歌》作者、內容概要介紹和賞析 - 可可詩詞網 2019年6月25日 - 《熙德之歌》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中世紀流傳於西班牙的一部英雄史詩,以民族英雄熙德的事跡為藍本寫成。作者不詳。阿方索國王聽信讒言,放逐民族英雄熙德...
  4. 趙金平(譯). 熙德之歌. 台北: 桂冠. 1994. ISBN 957551599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