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爵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官爵俸祿。文字記述爵制最早出現在秦朝,西漢沿襲秦制,設爵以賞功。據相關作品所述祿制為西漢首創,祿,既指官員的等級,也是官員官俸的數額。中文名 爵祿 外文名 rank of nobility and its salary 釋義官爵和俸祿;授予爵位官職、俸祿 拼音 jué lù 等級 王、公、侯、伯、子、男.

漢語詞語

拼音:爵祿 :jué lù.

引證詳解

1、【官爵和俸祿】】。 ①《周禮·夏官·司士》:「凡邦國,三歲則稽士任而進退其爵祿。」②《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及所置吏,以其郎中 春 為丞相,聚收 漢 諸侯人及有罪亡者,匿與居,為治家室,賜其財物爵祿田宅,爵或至 關內侯 ,奉以二千石,所不當得,欲以有為。」③唐 柳宗元 《代柳公綽謝上表》:「臣聞古之制爵祿者,爵以居有德,祿以養有功。」④元 范梈 《奉寄翰林鄧侍講》詩:「世間爵祿不易致,何獨去就如飄風。」 [1] ⑤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回:「子不受爵祿,亦足以明志矣。」⑥吳玉章 《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九:「它一面到處緝拿革命分子,一面卻專為歸國的留 日 學生開特科考試,企圖用爵祿來引誘他們。」 2、【指授予爵位、官職和俸祿】。 ①《韓非子·孤憤》:「今人主不合參驗而行誅,不待見功而爵祿,故法術之士安能蒙死亡而進其說,奸邪之臣安肯乘利而退其身。」②唐 韓愈 《鄠人對》:「乃旌表門閭,爵祿其子孫。」③宋 秦觀 《論議下》:「然後官而爵祿之。」

相關制度

【制度概述】爵祿制度是由爵制祿制組成。 爵制 ●歷史發展 先秦 先秦爵制,與世襲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權力的標誌。先秦爵制普遍為世卿世祿的五等爵制。文獻中的記載,見於《孟子·萬章下》,所舉西周爵稱,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年代稍晚的《禮記·王制》,則將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謂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天子又稱王,一般特指周天子,當然也有夷狄之君,不受王化,而以王自稱的,如徐、楚、吳、越等國。至戰國時,稱王的諸侯更是普遍,表明舊爵制日漸崩壞。 秦漢 秦以後的爵制,與先秦爵制的性質有所不同。爵不具備行政職能,主要用來確定皇親、功臣世襲的政治名位和經濟權利。秦於商鞅變法時創立以軍功分授的二十等爵制: 公士、上造、簪裊、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秦二十等軍功爵,累積爵級至關內侯(十九級)、徹侯(二十級),即可食租稅或食邑;自大庶長以下至公士十八等爵,「則如吏職」。漢初,高祖雜用六國舊制對有功將士封爵,名目不一,亦有分封同、異姓王,導致後幾任皇帝苦於削藩。漢朝建立之後,沿用秦二十等爵。按《漢書·百官公卿表》載,二十等爵制,一級至四級都是士卒;五級至九級位比大夫,都是軍吏,平民之爵不得過公乘,超過的要回授給同族的人;十級左庶長至十八級大庶長,位比九卿,都是軍將;十九級、二十級均為列侯。 ●爵制內容 封爵 兩漢封爵的爵級主要是王、列侯兩等,此外還有公主湯沐食邑。王的封授對象是皇子,列侯主要封授異姓功臣,諸王庶子所受推恩爵亦是列侯。封爵傳襲,採取嫡長子繼承制。庶子、庶孫一般不具備襲爵權。無嫡子襲爵,則削除封國,謂「無子國除」。皇親和重要功臣「國絕」時,為示優寵殊遇,也可由庶子庶孫襲爵,謂「紹封繼絕」。紹封者權益低於正常襲爵,僅食國之半租。此外,公主湯沐食邑也可由公主之子承襲,但並不普遍。封爵優於賜爵的主要權益是:享有封國或食邑;置官屬;爵位世襲;衣食租稅;具備崇高的政治地位。 賜爵 兩漢十九等賜爵,爵稱與秦同。凡賜爵皆可「有罪以減」,無爵者則為士伍。西漢凡國有喜慶、大捷等,都可以賜百姓爵。一般皇帝即位均頒詔賜民爵一級。西漢一朝共計賜爵二十次。 鬻爵 逢財政困難的年度或者內外用兵籌措軍費,則募民以錢、糧食、奴隸入官府,換取爵位。按《漢書·食貨志》「民入粟六百石者,加上造之爵,輸粟四千石者可以為五大夫,萬二千石者為大庶長。爵級高低以納粟多寡為差。」成帝鴻嘉三年(前18年),令吏民入粟買爵以助國家賑贍,並允許買高爵者可以出任三百石以下的官職。武帝時,為籌措征伐匈奴、西域的軍費,另設武功爵,高價出賣。《漢書·食貨志》劉瓚注引《茂陵中書》說:「 武功爵:一級曰造士,二級曰閒輿衛,三級曰良造,四級曰元戎士,五級曰官首,六級曰秉鋒,七級曰千夫,八級曰樂卿,九級曰執戎,十級曰政戾庶長,十一級曰軍衛。」「級十七萬,凡直三十餘萬金。」就是說,買到最高的軍衛爵位需要三十多億錢(一金大約值一萬錢)!,不過按規定只能買到樂卿為止。 獲得爵位的人,可以獲得封邑(高等級爵)、免除部分或全部賦稅徭役、減刑、優先擔任官職等。但是由於人民多買爵位以逃避賦稅徭役,所以朝廷往往以各種理由徵發有爵位的人並加以種種其他負擔以代替賦稅徭役,所以漸漸的民爵也就無人再買,也不再為人所重。這也是後世不再設置民爵的原因。 祿制 祿制祿秩。 漢以石數為官員品秩的名稱。石就表示年俸若干石谷粟,每石為一百二十斤(約相等於現代的四十一公斤)。漢朝秩祿可分為四大等級:(一)比二千石以上(二)比六百石以上(三)比二百石以上(四)比二百石以下。三公萬石不在秩級之內。 官員的品秩雖然以石數為差,不過不全給以糧食,而是錢、谷分給。按錢發給官俸的時候,谷、錢之間的換算比率是固定的,所以當糧食價格上漲的時候,官俸實際上就貶值了。 西漢官秩月俸簡錄(斛=石):萬石 :350斛 ,金印紫綬 。中二千石 :180斛。真二千石:150斛。二千石:120斛。比二千石:100斛,以上銀印青綬。千石:90斛。比千石:80斛。八百石與比八百石祿同千石。六百石:70斛。比六百石:60斛,以上銅印黑綬。四百石:50斛。比四百石:45斛。三百石:40斛。比三百石:37斛。二百石:30斛。比二百石:27斛,以上銅印黃綬。一百石:16斛。斗食:11斛。佐史:8斛。 西漢時期,一般年景一斗米約十數錢,按此折算,三公月俸約七十萬錢,縣令月俸7萬二千錢到十四萬錢不等。可知西漢的官俸十分豐厚!較之明清,一品大員年俸不過一百二十四兩銀,折錢十八萬六千而已!

【國外製度】

英國爵位制度

國王兼皇帝/女王兼女皇(Rex et Imperator / Regina et Imperatrix) ,1876年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至1947年印度獨立期間,英國君主的稱號 。King/Queen 國王/女王Crownprince 王儲,在英國稱Prince of Wales,即威爾士親王Prince 親王或王子。通常只表示「君主之子」(或女君主之夫)之意,而非具體的爵位。女性稱Princess(公主),國王長女稱Princess Royal,即「大公主」 。Royal Duke 大公.Duke 公爵.Marquess 侯爵.Earl 伯爵.Viscount 子爵.Baron 男爵.Baronet 從男爵.Knight 騎士.其中皇帝/女皇和國王/女王稱「Your Majesty」,親王和公主稱「Your Highness」,公爵稱「Your Grace」,公爵之子、侯爵、侯爵之子和伯爵統稱lord,即勳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