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狹翼魚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狹翼魚龍屬
圖片來自itsfun

狹翼魚龍屬(屬名:Stenopterygius)又名狹翼龍,是種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是雙孔亞綱魚龍目狹翼魚龍科中的一個屬,化石發現於英格蘭法國德國盧森堡瑞士,生存年代為侏儸紀早期(托阿爾階[1][2],最大化石身長約4公尺。

簡述

狹翼魚龍的外表類似更著名的魚龍屬,狹翼魚龍擁有較小的頭部、較窄的鰭狀肢。曾經在德國發現過保存良好的化石。狹翼魚龍具有狹長口鼻部,具有許多大型牙齒,四肢演化成鰭狀肢。狹翼魚龍具有三角形背鰭,以及大型、半流線型、垂直面的尾鰭。

古生物學

古生物學家推論,狹翼魚龍的習性類似今日的海豚,牠們的大部分時間處在開放性海洋中,捕抓魚類頭足類、與其他動物為食。魚龍類化石的腹部區域常發現以上動物的化石。

其中一個著名的化石,是一個雌性狹翼魚龍與生產中的幼年個體(魚龍類為卵胎生動物)。這個化石證明了魚龍類生產時,胎兒是以尾巴先出產道,如同現代鯨魚,以防止胎兒在完全經過產道之前淹死。但是,科學家認為魚龍的雙親在產下幼崽後並不去照料、撫養他們的下一代。

狹翼魚龍的流線型身體,顯是牠們是速度很快的海生動物,可能接近鮪魚,現今速度最快的魚類之一,速度最高達100km/h[3]

命名與分類歷史

在1858年,古生物學家Friedrich August von Quenstadt將一些發現於德國的魚龍類化石,命名為魚龍屬的一個種,Ichthyosaurus quadriscissus。在1904年,奧托·耶克爾將這個種建立為獨立屬,狹翼魚龍屬(Stenopterygius)。屬名在古希臘文意為「狹窄的翼」。

如同19世紀被命名的許多史前爬行動物,許多化石在沒有詳細研究的狀況下,被歸類為狹翼魚龍的新種。在2008年,Michael W. Maisch重新研究狹翼魚龍的大部分化石,超過100個標本。他發現許多種跟模式種S. quadriscissus是相同物種,包含︰S. eosS. incessusS. macrophasma。此外,S. hauffianusS. megacephalus的某些化石也被歸類於模式種。

Maisch認為魚龍屬的一個種(Ichthyosaurus triscissus),其實是狹翼魚龍的一個種;早在1932年就有人提出這個分類。S. longifronsS. megacephalusS. megalorhinus的化石,多被改編入為S. triscissus

此外,Maisch將S. cuneiceps的正模標本、S. megalorhinus的某些標本,編入另一種,S. uniter。由於這個種的正模標本已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轟炸摧毀,他必須選出新模標本

Maisch發現S. promegacephalus的標本是個幼年個體,缺乏可鑑定特徵,因此列為疑名。而S. hauffianus選模標本應該列為模式種的近似種,cf. S. quadriscissus(cf.是拉丁文conformis的縮寫,意為近似種) ,也被列為疑名。由於許多化石被編入於S. hauffianus,他將大部分化石歸類於相近的模式種,而少部分化石具有高度可鑑定特徵,不同於狹翼魚龍。在2008年,Maisch將S. hauffianus的少數獨特化石建立新屬,Hauffiopteryx

參考文獻

  1. Michael W. Maisch and Andreas T. Matzke. The Ichthyosauria (PDF). Stuttgarter Beiträge zur Naturkunde: Serie B. 2000, 298: 1–159. [失效連結]
  2. Michael W. Maisch. Revision der Gattung Stenopterygius Jaekel, 1904 emend. von Huene, 1922 (Reptilia: Ichthyosauria) aus dem unteren Jura Westeuropas (PDF). Palaeodiversity. 2008, 1: 227–271. 
  3. Real sea monsters: The hunt for predator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