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安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安江
王安江
原文名 Anjiang Wang
出生 (1940-12-19) 1940年12月19日(83歲)
中國貴州
逝世 2010年6月25日(2010-06-25)(69歲)
國籍 中國
職業 苗族古歌歌師
知名作品 《開天闢地》
《運金運銀》
《爬山涉水》
《歌唱四季》、

人物簡介

王安江,男,苗族,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古歌 [1]代表性傳承人。 王安江,1940年10月出生在台江縣台盤鄉棉花坪村。1953年,僅讀了兩年小學的他就輟學了。輟學後,他憑着自己的毅力和聰慧自學。1955年,他當上了民辦教師。1962年,他因為母親重病在床等原因,回家擔起了一家7、8口人吃、穿、用的重擔。生活的壓力,勞作的艱辛,從沒使他放棄過學習文化。 1968年他開始在本村和周邊四鄉八寨拜歌師學歌。他一邊學,一邊唱,一邊寫,幾年的積澱,他終於成了遠近聞名的歌師。他演唱的古歌深情婉轉,優美流暢,語言生動,概括性強,富於哲理,耐人尋味,具有明顯的古風遺韻。其內容多為酒宴上的對唱、勞動生活中的說唱以及茶餘飯後的交流傳唱。在數十年的表演與傳授過程中,王安江深受苗族同胞尊重和好評。

學歌經歷

《王安江版苗族古歌》原圖鏈接 來自搜狐網

有一年,王安江打聽到凱里市凱棠鄉大坪村有位叫「故沙"的老人精通古歌,便按當地學歌風俗,選定良辰吉日,帶上一隻,一束摘糯,幾條魚和一元二角錢前去求教。不巧老人不在家,之後又去了一次仍未見到。不久,王安江第三次來到故沙家,老人對這位"歌痴"早有耳聞,知道他頗懂古歌,便說: 「你不是來學歌,而是來賽歌的。你有本事跟我從天黑唱到天亮,就佩服你了 "。說完更端出米酒擺在兩人面前。被迫無奈,王安江只得開口了—— 子游浮在水塘,水牛轉悠鬥牛場。本人來到你們寨,一切聽任你安排。十二首歌傳古今,<;洪水滔天>;把它除。…… 故沙聽罷,即答道:鴨子游浮在水塘,水牛轉悠鬥牛場。兄弟你來自遠方,來到我們的家鄉。邀我擺古唱唱歌,要唱<;運金運銀>;吧,;吧,可要丟下<;娘歐瑟>!要唱<;蝶母誕生>;呢,又得撇下<;榜香曲>!…… 就這樣你來我往,一唱一答,直到天明仍分不出高下。老人欽佩地說: 「年輕人,你這樣的徒弟我想收也不敢收呀!"從此兩人成了忘年交,老歌師傳給他許多難得的苗族古歌。 1984年的一天,84歲高齡的老歌師故沙讓人把王安江叫到病榻前。老歌師拉着王安江的手說:「我怕是不行了,方圓這幾十里,只有你能繼承我的這些東西。老話講:『前人不擺古,後人忘了譜』。你一定要把我們苗家的古歌傳下去啊!」 那一刻,王安江深深感到了肩上責任重大。這不僅是一位老人的重託,更是一個民族對他的重託啊!這是一個苗家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啊! 這之後的一天一夜裡,老歌師在彌留之際,向王安江傳授了幾首他一直藏在心底的古歌。之後,倍受當地苗家人尊重崇敬的一代老歌師故沙方才放心地溘然長逝,去"爬黨告坳"。

整理古歌

翻看自己的「寶貝」原圖鏈接 來自搜狐網
《苗族古歌》中的水牛龍(王安江畫)原圖鏈接 來自搜狐網

為了收集整理古歌,有時,在前不着村,後不落寨的地方,山坡荒野中的牛棚成了他夜宿的旅舍,自備的糯米飯糰成了他的夜餐,月亮星星為他照明,蚊蟲鳴蛙與他為伴……有人說,在苗疆,每一首歌,都是一部歷史。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生息繁海衍的種子,是苗族人民歌唱生命的記錄,是苗族歷史的記載……不老的古歌,唱出了不老的人。不斷的收集整理,他腦海中的歌越來越多,他記錄下來的歌詞也厚達幾尺了。台江縣境內的苗族古歌幾乎被他全部收集完了,但他仍然沒有滿足。他深知,他收集的這些僅是古歌中很少的一部分,天下還有更多的古歌。二十世紀90年代初,他開始了走出台江縣去收集古歌的漫漫「征程」。 「黨告坳"是傳說中苗族遷入黔東南時各支系議榔分居的地方,一直是苗族人民心中的聖地。為了尋找這一「聖地」,王安江來到了榕江縣,一路探尋到雷山縣,又從雷山縣輾轉到劍河縣。一路上,他獨步跋山涉水,睡牛棚,棲身稻草堆,一﹑二天吃不到飯是常有的事。古歌支撐着他,最後,他終於在四縣交界的劍河縣九仰鄉巫兩寨附近找到古歌中的「黨告坳」,這個苗族人心中的"聖地"。在那裡,他沐浴了本民族文化精華的甘露,弄懂了許多懸在他心中很久的謎。 十多年來,王安江除了奔走在黔東南各縣外,還多次到黔西﹑畢節﹑安順等地以及廣西湖南雲南等省,足跡遍及20多個縣市的300多個村寨,行程達數千公里。十多年的奔波,幾多艱辛,讓人聽之不覺心酸淚下。除了露宿﹑餓肚,最讓他難忘的是爬車。有多少次他記不得了,有時他「混」上了火車,沒有票,也沒錢買,被查出來,列車長和乘務員得知他是一位農民民間文藝家,為收集整理古歌而不得不「行乞"時,都深為感動,破例讓他免費乘車。去年他去雲南昆明,就是爬一輛運貨的汽車去的。60多歲的年紀了,爬在車尾,一路顛簸,那種艱辛和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有些列車長﹑乘務員﹑車主感動之餘,對他說:「只要你願意,免費送你上北京都可以。」有許多好心人也曾向他伸出了援手,給他飯吃,給他路費,使他在漫漫「苦旅」中,領略了許多人間真情。 他是一個農民,也是名符其實的苗山「歌王」。他得到的不是鮮花和掌聲,伴隨他人生旅途的是半生的流浪和乞討,甚至家破人亡,但他矢志不渝,為搜集濃縮一個民族的記憶——靠世代口頭流傳的苗族古歌,王安江用盡了一生的心血,終於搜集了12部苗族古歌,搶救了一個民族瀕於失傳的文化遺產。

榮譽成就

王安江在演唱、傳承的同時,共搜集整理苗族古歌12部,約二十四萬字,包括《開天闢地》、《打梁造柱》、《釀酒歌》、《楓木歌》、《打金運銀》、《鑄日造月》等。這些重要的文字記載,對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團結、研究苗族古代歷史文化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2006年,台江縣人民政府成立了「王安江古歌整理辦公室」,專門整理這份寶貴的資料。在2004年舉辦的「貴州苗族姊妹節苗族古歌大賽」中,被貴州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台江縣文化局、台江縣文化保護辦公室授予「古歌歌師」稱號。2006年,貴州省人事廳向其頒發了「高級歌師」證書。2007年6月,王安江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視頻

【貴州·民間文學】苗族古歌(國家級)傳承人:王安江

參考文獻

  1. 苗族古歌新浪網
  2.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